
第5章 議事亭前地
澳門半島
議事亭前地(Largo do Senado)因位於澳門議事亭(澳門市政廳的前身,今民政總署大樓)之前而命名,本地居民也俗稱其為“噴水池”。無論從其面積、位置,還是歷史意義、綜合功能等方面而言,議事亭前地都居澳門眾前地之首。這裡既是世界各地遊客訪澳的必到之地,也是本澳居民聚會和社區活動的場所,而澳門的許多大型節日慶典和藝術展覽等亦都曾在此舉行,可以說,議事亭前地是澳門人氣最旺的前地空間和反映澳門精神與文化特徵的城市“名片”。
位於澳門半島中區核心的議事亭前地,佔地約3,700平方米,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6]。它北與板樟堂前地相連,南臨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漏斗形,具有強烈的圍合感與視覺景深效果。議事亭前地屬已評定之建築群,這裡曾是古代澳門的中心和慶典集會的場地,如今也是歷史城區中集政治、文化、商業及社會活動於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和歷史場所之一,許多澳門的節日慶祝活動和大型公共展覽也都在這裡舉行。漫步其中,人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個“澳門會客廳”所具有的強大親和力、包容性、浪漫情調以及濃郁的市民生活氣息,也可以從中體驗到這座城市所蘊含的獨特文化特徵與精神。
議事亭前地所毗鄰的新馬路上車水馬龍,是澳門中區的重要道路和商業中心所在。它是澳門所開闢的第一條筆直街道,此前,連接內港和外港的道路只有一些曲折蜿蜒的小徑,而新馬路的修建則穿過了內港中國城的城市肌理,並有效地連接了市政廳以及位於澳門半島另一端的南灣區域城市商業中心,成為澳門老城區中心的城市骨架,不僅方便了老城區的東西向交通,強化了老城區商業、服務業等經濟功能,也使內、港之間逐步連接為一個整體發展起來。
除了新馬路這條歷史街道,議事亭前地周圍還彙集了眾多建造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澳門歷史建築,其中有多座被評為紀念物及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例如,廣場開口中軸上坐落着澳門民政總署大樓,即以前的澳門行政中心“市政廳”,西側為三層高帶有行人走廊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利斯大廈(曾為大眾報報社、澳門電力公司辦事處和旅遊局總部所在地,現為澳門商務旅遊服務中心),東側為具西方古典主義特色的郵政局大廈、新古典主義的仁慈堂(澳門最早的慈善機構)及便民藥房等。這些建築立面形式風格多元、色彩各異,但多設計為三層高大開間,並採用尺度統一的大型拱窗、拱門和柱廊,從而具有強烈的古典韵律感,並有機協調融入廣場整體氛圍之中。廣場中設置的噴水池成為整個廣場的視覺中心和標誌性景觀設施。北側的板樟堂是澳門古老教堂之一。
議事亭前地曾於1993年起進行了修復與改造工作,期間採用了一系列簡單但卻頗具成效的設計方法與策略。其中,首先對使用功能進行了置換,將基本被汽車佔用,缺乏行人活動的廣場空間改為禁止機動車通行的步行區域,改道廣場的機動車通路,減少環境污染與噪音,為行人和遊客創造出適宜停留的場所空間。同時,在廣場地面上採用黑白色碎石鋪裝材料砌成波浪形圖案,作為地面的裝飾元素,這在澳門其它一些城市街道與前地空間中也能發現相類似的母題,並設置了服務亭、花槽、休息座椅、燈柱等具有協調風格的城市環境設施,與原廣場色彩鮮艷的歷史建築組群風格相呼應,以此整合空間自然、人造景觀,創造出富有強烈南歐風情的特色空間氛圍。此外,議事亭前地還經常舉行與城市歷史、文化有關的民俗節慶、宗教慶典、展覽等活動,豐富了前地的場所內涵。整個改造過程雖然簡單且不昂貴,但是卻對周圍的建築、地區乃至城市都產生了重要的連鎖反應。改造後的廣場大大提高了行人與遊客的使用率,並使附近瀕於破敗的歷史建築得以重新整修與再利用,為地區商業活動的繁榮與經濟價值的提高提供了契機。如今,議事亭前地已經成為集藝術、文化、社會活動為一體的歷史旅遊中心場所,並且也成為澳門城市意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