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

《建議》指出,十六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以來,中國各族人民接續奮鬥,各項事業取得重大進展。今後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即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質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國這個新目標的特點是「全」,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五方面的發展;難點是「扶貧」,即實現貧困人口的小康生活。

(一)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二○二○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增加一倍。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資訊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十三五」時期,中國年均經濟增速需要達到百分之六·五。中國經濟發展仍有巨大潛力、餘地和韌性,在較長時期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有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中國居民儲蓄率顯著高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具有資金、勞動、科技等生產要素組合的綜合優勢。中國產業升級的空間大,即使一些行業產能出現過剩,仍可投資於高端製造業。擴展地區發展將成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新引擎。一方面,中國地域廣闊,廣大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還有很大空間;另一方面,中國城鄉差距較大,目前統計的城鎮化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五,新型城鎮化不僅可以破解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生產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於擴大消費、拉動投資、催生新興產業,釋放更大的內需潛力。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轉型升級等新動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經濟也將因此而擴展出新空間,實現「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國經濟增長率預期目標與實際值(2001—2020年)

資料來源:胡鞍鋼等《中國:「十三五」大戰略》

深度解析

中國未來發展具有巨大潛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人力資本紅利正逐步形成並將持續釋放。二是城鎮化及其所帶來的消費擴張和基礎設施改善的潛力和空間巨大。三是產業升級打造的「雙引擎」動力強勁,後勁十足。四是地區間梯度轉移和升級為中國的區域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了廣闊的迴旋空間。五是市場規模潛力巨大。六是蓬勃發展的對外投資為再造數個海外中國展現了全新的空間。

(二)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質普遍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質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要切實關心民眾的生產生活,擴大社會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讓人民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統籌城鄉就業,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社會保障,按照城鄉統籌、因地制宜、保障標準與承受能力相適應、權利與義務相匹配的原則,加快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合理調節收入分配,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優化收入分配調節機制,確保城鄉居民公平地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Q&A

「十三五」時期中國如何擺脫貧困陷阱?

按照發展經濟學理論,貧困陷阱是指由於經濟中存在惡性循環,而使發展中國家陷於貧困落後之中難以擺脫。貧困陷阱可分為兩種——技術陷阱和人口陷阱:因為貧窮,許多人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資本的退化;因為缺少物質資本的投入,許多向上發展的機會缺失。如何使七千多萬貧困人口脫貧是中國未來五年的重要考驗。《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同時強調,「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

(三)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

Q&A

什麼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建議》中所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面向大眾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七個方面。其中,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引導性意義。

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中國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夢,包含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包含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還包含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建議》中重點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複製、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位內容和動漫等。中華文化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將中華優秀文化推向世界,有利於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中國文化競爭力,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

(四)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佈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深度解析

二○一一年中國國家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提出,要建設中國東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風固沙屏障、東部沿海防護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態屏障、長江流域生態屏障、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珠江流域生態屏障、中小河流及庫區生態屏障、平原農區生態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態屏障等十大國土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環境品質是指生態環境的優劣程度,它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從生態系統層次上反映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適宜程度,是根據人類的具體要求對生態環境的性質及變化狀態的結果進行評定。綠色是指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環保、健康、安全與節省;低碳是指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降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建議》提出須加快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藉由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節約意識,建立長效機制,形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五)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現代軍事體系更加完善。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習近平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設,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行政意識,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建議》中所指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是指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指基本建成由人民組成、由人民管理、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政府始終處在人民的監督、管理之下,依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辦事,對人民負責,保障人民利益;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是指提高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水平和能力,提高民眾對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的信賴、尊重與認同程度,以維護社會正義感和遵紀守法意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是指把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與公民政治權利的全面協調發展;產權得到有效保護,是指依法提高公民、組織和法人的各類財產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的保護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則要求積極探索對外經濟合作新模式、新路徑、新體制,總體目標是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實現開放型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擴大開放中樹立正確義利觀,切實維護國家利益,保障國家安全,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