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考翰林
話說清代科舉制度下有一翰林考生,殿試卷中,把「翁仲」寫為「仲翁」。考試官在他卷後批文如下:
翁仲為何作仲翁
只緣窗下欠夫功
從此不許當林翰
貶到江南做判通(註)
翰林:《辭海》指出:一、謂文翰薈萃的所在……二、官名,唐玄宗初置翰林侍紹,為文學侍從之官。至德宗以後,翰林學士職掌為撰擬機要文書。明、清則以翰林院為「儲才」之地,在科舉考試中選拔一部分人入院為翰林官。清制翰林院以大學士為掌院學士……等官。殿試朝考後,新進士之授翰林庶吉士者,俗稱「點翰林」。
翁仲:《辭海》:傳說秦代阮翁仲身長一丈三尺,異於常人,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死後鑄其銅像立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後就稱銅像、石像為「翁仲」。(鍾注:根據長輩口述,翁仲鎮定邊疆時,威鎮匈奴,讓人聞名膽喪。死後,軍中置翁仲像,匈奴犯邊,遠見翁仲像,無不退避。後漢墓亦置翁仲像辟邪,再演變為翁仲玉器佩件。)
通判:《辭海》:官名。宋初始於諸州府設置,即共同處理政務之意。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但握有連署州府公事和監察官吏事務,任職遠較宋初為輕。清代另有州通判,稱州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