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每一项改革成果背后,都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既充分发挥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带来诸多启示。基层探索是中国改革的源头活水,许多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改革创新之举都是从基层探索的实践开始的,然后进行经验和教训总结,再通过顶层设计,把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逐步推广到全国。
干部选拔工作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导向,对组织建设和干部管理工作具有深远影响。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曾作为一种独立的选拔方式,在我国干部选拔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问题与困境。如何从历史总结、实践探索、制度优化等方面对这一形式进行研究,以助于更好地理解、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19)》,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优化与程序规范的路径选择提供历史逻辑、实践依据、理论思维,为各级领导、组织人事干部、广大干部群众及研究者不断优化完善干部选拔制度提供决策参考、操作路径,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经历了从尝试、发展、全面推行到融合发展的过程,其背后的历史逻辑与实践探索需要进行理论的研究与梳理。该书聚焦各地干部群众在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中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研究中形成的共识与结论,有力地支持和论证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最新要求,形成了干部选拔任用的趋势性建议,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将竞争性选拔方式纳入常规性的选拔程序中,实现了两种方法的互补融合,使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的方法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更好的运用,具有可操作性。
新时代对干部素质的要求也带来了干部选拔制度的优化完善。本书旨在对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进行历史回顾与总结,从中探索有关干部选拔的经验与启示,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选人用人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与问题的总结,是对干部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总结回应。有关研究成果对2019年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在该条例中可以看到诸多与本书成果一致的结论:第一,在干部选拔的标准中更加突出政治标准、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工作实绩和一贯表现,防止简单以分数、票数取人;第二,将干部常规性选拔与竞争性选拔方式相融合,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更适合副职领导职位,非领导职务不宜选择竞争性选拔方式;第三,在干部选拔的范围上,特别强调了扩大干部选拔的视野和范围,可以从党政机关选拔任用,也可以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特别增加了从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以及社会组织中发现选拔干部;第四,对干部考察的方法上,特别强调了对干部面谈的方式和有关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的考察;第五,在干部道德品行的考察方面,提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内容;第六,在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中去除了一些不适合在实践中操作的内容,比如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一定要报请本单位同意的要求。这些内容都是在本书的调查研究中提炼出来的结论与成果。
为解决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实反映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的各种认识与评价,系统总结干部群众在干部竞争性选拔实践中的真知灼见,本书2013年启动;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对全国现实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历时8个月的调研中,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遍布东部的苏浙沪、西部的川渝新、南部的闽粤、北部的京晋和中部的豫皖地区,发放问卷2000余份,组织访谈70场次,获得了1872份问卷和70场次、75人的访谈记录;2016—2017年组织各方专家共同参与、反复讨论论证,力图还原各方智慧、综合不同观点,提出可行建议,以回报各方的信任和支持;2018—2020年又根据最新要求,对照2019年最新版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作了进一步修订。书中有些调查内容反映的是当时的情况,笔者尽量客观地予以保留,这些内容支持并丰富了干部选拔制度的完善。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对全国现实状况的调查研究。其间,正是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的转折期,在历时8个月的调研中形成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反映了各级干部群众对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的现状与问题的认识、未来期望与改进的策略建议。本书是各地组织(人事)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竞争性选拔方式的实践探索与宝贵建议的总结和提炼。笔者最大的感受是,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现实的需要,问题的解决需要实践的探索;干部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理论来源于实践;政策的制定来自人民的实践,而又高于实践。
干部选拔制度的演进就是根据现实需要与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改进的过程。也就是说,不是用政策指导实践,而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完善政策。干部选拔制度的优化完善正是我们从实践中、从集体的智慧中寻找答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