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血迹
想到这一点,我们几人立即分头查看附近的几个石像,看能不能发现其他类似的刮痕。我正摸索我右侧的一个石像,就听到姚娜在喊我们,语气有点慌乱,我们忙过去。
顺着姚娜指的地方,在神道的边侧,有着呈墨黑色的一摊污渍,虽然这个通道比较潮湿,但污渍已经干涸。我心里已经猜了个大概,不过还是弯下腰用指甲去抠了抠,轻微的细碎粉末,深黑深黑,没必要去闻,十有八九应该就是血迹了。
凌风默默拿出水,在我手心里滴了几滴,我懂他的意思,我一弯手指,将指甲上的粉末浸到手心里,果然,部分粉末慢慢将手心里的水染成了红色。我扭头,看向他们,他们也都不说话,我打破沉默,让他们再继续看看,看还有什么异常没,末了,我加了句,小心点,别分散开距离。
在离刚那摊血迹不远处,十几步的距离外,我也发现了不少黑色的血迹,这血迹有点夸张,呈一股喷射状,似乎有种动态般的美感。不管这是人还是什么生物的血迹,一定要伤及到动脉才会有喷射状的血迹。受害者如果持续逃离被害现场,受伤的动脉则会继续有血迹流出,如果逃离迅速,则还会有不少喷射状的线索留下。
我在这滩血迹周围寻找,果然,顺着神道走了一会儿,发现了少于滴溅血迹,用电筒照射,在青色的石面上呈拖尾蝌蚪状,头部向外,尾部朝神道尽头。这在刑侦学里是非常简单的分析,这种拖尾蝌蚪状的血迹是被害者在疾走时才有的迹象,并且,尾部的朝向就是疾走的方向。
一个人,黑漆漆的神道,我也没那个胆子往前了。我只得向他们几个走去,老贺那边也发现了新东西,在一个石像上又找到了不少刮痕,跟第一个刮痕一样,也是基于锐利物体所造成的,而不是枪械子弹造成的。
老贺啧啧了几下,说:“看来这里曾经还挺热闹啊。”我白了他一眼,说:“热闹的还在里面呢。”然后我就把我所见的血迹跟推断说了。
姚娜补充:“如果人遇到危险,应该是往出口跑,而不是往里面跑,这点很矛盾啊。”我也很头大,不想再纠结这些所谓的判断,直接大手一指:“真相就在前方,走着去再说。”
前前后后,我们大概走了十分钟左右,走得比较慢,最多也就千多米,神道就已走到尽头。眼前是一道对开的石门,到了这,两旁的石像生已然没有,石门说不上有多高大肃穆,因为走神道发现的一系列东西,我反倒觉得这石门特别阴森,像一张巨口,等待着我们的自投罗网。
石门后应该就是正式属于陵的内部范畴了,走过石门,光线扫射下,发现我们身处一个相当大的室内,还是以石质为主,陵主要的作用还是一种气势作用,宣示墓主人的威严,所以尽量采用石质结构。这个石室内空空如也,格外干净。
老贺唠叨:“这也太寒酸了,见面礼都没一份。”我接道:“贼不走空,我们都不知道是第几批进入这个王陵的人了,如果有东西,放在这么显眼的室内,也早没了,哪轮得到你,你以为人人都是拾金不昧的活雷锋啊。”
我们一起顺着墙边走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异常。我留意了下墙面,没发现有搬动的迹象,展洁平滑,估计这个室内本来也就没什么文物。地面上血迹很少了,星星点点零零碎碎的,石室的正前方,是一道山门,看血迹的方向,是往山门里逃窜的。
老贺用鞋子搓了搓那血迹:“这兄弟真够可怜的,从神道跑到这里面来,结果啥东西都没有,只能一条路跑到黑了。”我顿了顿了,更正了他的说法:“不一定是人,只能说是某种生物的血迹。”老贺振振有词解释道:“这血迹虽然干涸很久,不过落地后的形状是不会改变的,我以前在部队里上过这样的培训课,看这血迹形状,应该是从接近人的肩高处的高度滴落下来的,每个高度低落下的血迹都有不同的形状的,这里头学问可大了。”
我将信将疑:“万一是种跟人差不多高的生物呢?又或者这种生物的受伤部位的离地高度接近人体高度呢?”
“妈的,雷哥,你怎么这么爱挑刺,”老贺骂道,“反正我的猜测八九不离十,不会错的。”
我懒得继续跟他争,往石室前方的山门走去。刚刚走入这个石室,相当安静,没什么任何的异常,所以我也有个底,大胆的走过山门,进入第二个内室。
光照之下,第二个房间空间也不小,目测也有接近好几百个平方,我刚踏进这个房间,就停下了脚步,随后进来的几个人,也不约而同停下了脚部。跟前面那个石室不同,这番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大殿,脚下有几十个小台阶,台阶的尽头就是大殿的入口,每个石质台阶都很低很低,导致大殿的水平高度并不高。
说到大殿,我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南岳祝融顶峰的圣帝大殿以及故宫中轴线上的三大殿,这些殿厅都是近代的工艺,都是大手笔制作,修得气势磅礴高大华贵。眼前的这个殿厅比起来,自然逊色很多,完全不能比拟,不过这个突然出现的建筑物,还是让我们驻足。
王陵出现大殿,并不奇怪,陵墓这东西,或多或少都是要保持墓主人生前的起居格局,你生前有什么气势,死后也会帮你还原出这个气势,免得死了面子上比别的墓主人低一个档次。这个大殿不算台阶,大概三四米高,清一色石制结构,在几千年前的良渚时期,有这个规格,其实算相当不错了的。别小看这些条石,搬运一块,就得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抬头,发现这个室内的顶层也是平铺的石头,镶嵌起来一块一块,由于我们听农家乐的中年老板说,凤山发现这个王陵是始于一场雨后的塌方,我一开始还担心这个房顶会不会有什么崩塌的迹象。但细细看过后,发现屋顶镶嵌得很平整,就如同自家的天花板一样,估计几千年了都是这番模样,良渚的包工头真的是良心包工头。
大殿的顶部离房顶还是有点距离,我觉得相当不解,我不止一次说过,陵墓这东西,陵在上,墓在下,这是基本的格局布置。看到这个王陵的大殿,我就发现,这个房间包括大殿异常稳定,没有受到任何的外界地理影响,王陵不可能是由于地质原因而下沉到地底的。
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这个王陵修建之时,就已打算是在地底修建,陵跟墓,都位于地底。但这是什么原因呢?墓位于地底,便于保存棺椁保存文物,而且地底空间会比较大,足够容纳墓主人所需的陪葬品,加上中国人的自古观念,人死了就魂归地府,所以墓室毫无疑问是位于地底的。
陵则是要显示墓主人的生前威势,如果埋在地底,又有谁能看见呢?完全背离陵的含义的初衷。这位良渚王陵的墓主人就这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