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现代证券投资学与价值投资体系
现代证券投资学有四个基本假设,分别是:
1.投资者是理性的,会对信息做出反应;
2.市场是有效的,各类信息都能在市场上被立刻反应,并被充分定价,因此战胜市场是不可能的;
3.用股价波动来衡量投资风险;
4.多元化配置是在回报率不降低的情况下,降低风险的唯一途径。
一般来说,正统理论的信奉者都认为市场不可战胜,因此代表市场整体水平的指数基金的收益,就是投资者能获得的最佳收益。一只股票相对于市场整体的波动性被定义为β,超出市场整体水平的收益部分被定义为α。通常来说,β代表了市场整体水平,比较容易获得,直接购买指数基金就能获得整体市场的β。真正考验投资者能力的,是选取有高α的股票。α带来的收益,一般被称为超额收益,是所选取股票超越市场整体水平的部分。我们经常在各种场合听到各类人谈论α和β,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不同的基金经理有不同的策略,有些偏重β,有些则偏重α,甚至偏重不同行业的α。当市场整体涨幅巨大时,β策略通常就占优势,因为市场整体涨幅贡献了个股涨幅的大部分;当市场萎靡不振时,即β收益不高时,好的α策略就会非常亮眼,这就很考验投资者的选股能力。因此,追求β收益的多是被动型投资者,他们以购买各类相关指数基金为主;追求α收益的多是主动型投资者,追求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这些内容是现代证券投资学的基本假设和基本结论,无数的基金经理做大量的研究、分析、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找出高α的股票,从而长期获得超越市场整体水平的收益。
然而,上面提到的四个基本假设,已经被证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无法解释以下事实:一些秉持特定投资理念(尤其是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投资业绩长时间、大幅度超越指数。因为时间跨度很长,已经无法用运气或是统计误差来解释。相反,很可能是投资的正统理论及其基本假设出现了某种系统性的偏差和瑕疵。
其次,经过这么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我们对上述四个基本假设都或多或少有了新的认识。
1.投资者是理性的吗?——事实证明,投资者受情绪影响巨大,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近年来发展出来一套学问,叫作“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就是研究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
2.市场是有效的吗?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分为强式、半强式、弱式三种形式:强式认为内幕消息无效,半强式认为基本面分析无效,弱式认为技术分析无效。这个假说目前屡遭诟病,强式已经基本没人相信,获取内幕消息进行交易,获得超额收益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事实上也是如此。半强式无法解释为何有些投资者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基本面分析持续超越市场。对于弱式,则有些争议,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誉之者认为一切信息都已包含在K线起伏涨落之内,光看K线就能持续投资获利;毁之者认为其言近妖,无异于股市算命。另一部分人认为技术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市场情绪的悲观、乐观,可以作为辅助交易的工具。像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这样的价值投资者,就是对有效市场假说最好的反证。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曾有名言,股市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即市场短期内可能无效,但长期有效。这个表述虽不中,亦不远。市场经常有效,但不是永远有效,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就说市场经常无效,也自成一家之言。
3.股价波动代表投资风险吗?用股价波动来衡量投资风险,是证券投资学将风险数学化的一项创举,但是巴菲特认为,投资的真正风险在于企业业务受到实质性损害或伤害以及相应的投资本金损失的可能性,并不是股票的价格行为。换言之,投资的真正风险在于被投资企业本身,而非股票市场。这真是证道之言!被投资企业的风险如何衡量,风险该如何数学化,这样的风险又该被怎样定价,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基于巴菲特对于风险的理解以及他投资时间的超长性,可以看出他几乎不怎么关注股价涨跌。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电脑,只有一台电视机,用来收看财经新闻。因此,将股价波动作为风险数学化的表征,可能并不那么完美。
4.多元化是降低风险的唯一途径吗?多元化的潜在命题是,利用投资组合股票的多样性,整体上降低单只股票的影响,降低投资组合整体的波动。因为波动代表了风险,所以,降低波动就是降低了风险。是否多元化取决于对投资公司有多深的研究和认识,是否真正了解所投公司。如果一件事的确定性高达100%,你要做的就不应该是多元化,而是加杠杆。巴菲特是集中投资的典范,他毫不客气地说,多元化只起到了保护无知的作用。另外,对于没有选股能力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巴菲特的建议也非常中肯,即买入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获取市场平均收益。指数基金是2019年1月逝世的约翰·博格(John Bogle)给投资界带来的最大贡献,也是在投资市场上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唯一的免费午餐。
如果我们回到投资这件事本身,梳理一下本杰明·格雷厄姆以来价值投资的理念,真正重要的是这么几个概念。
1.股票是公司的一部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最终取决于公司的经营行为。从本质上讲,购买股票,就是购买公司的一部分业务,如果业务确实好,股价终将上涨。所以巴菲特说,在购买股票后,即便股市关门几年,你仍乐意持有,而不是急于交易,才是正确的投资态度。与此类似,有一些投资前辈用投资一级市场的方式来投资二级市场,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他们的态度跟巴菲特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级市场投资就是公司上市前的各类股权投资,如果你看不出公司的真正价值,不看好公司的成长前景,一旦看错了贸然交易,就是100%的失败。这是因为一级市场是没有“接盘侠”的,投资者必须耐心等待公司持续成长,最终在公司上市后才能有退出机会,因此要极为慎重。
2.市场先生(Mr.Market)。这个概念是格雷厄姆发明的。市场先生有时候非常乐观,有时候也异常悲观,他从不告诉你价值,只是每天上门报出价格,并且价格经常高得离谱,或是低得离谱。格雷厄姆告诫我们,要理性看待价格的波动,让市场先生服务于自己,而非相反。
3.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市场上有各种不确定因素,要预留出一部分空间来应对不确定性,安全边际即付出的股票价格与股票价值之间的差额。因为每个公司的业务不同、“护城河”深浅不同,安全边际也会有所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风格也会影响安全边际的界定,比如极度厌恶风险的塞斯·卡拉曼(Seth Klarman),对安全边际就有高于常人的要求。另外,主流金融学用股价波动来量化风险,通过多元化配置来降低风险,但巴菲特则不同,他直接通过安全边际来控制风险。
4.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这个概念是巴菲特多年来总结并提出的。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应该集中于自己熟悉的、了解的领域,这样更容易取得成功。换句话说,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市场上赚钱的机会很多,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于能力圈这个概念,段永平先生多年前提出了一个“不为清单”(stop doing list)进行阐释,本分的、能力圈以内的事要“为”,不本分的、能力圈以外的事要“不为”。知道什么不能做,比知道什么可以做,有时候更为难得。
时至今日,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兴起后,人们对价值的认知与判断与工业时代已经很不一样,但这个投资框架今天看来仍然有效,并且历久弥新,值得认真对待。这是一个不涉及高深数学、简单可靠的投资体系。现代金融学以及各种人文社科领域喜欢提一些新奇的概念,但真正重要的基本概念和思考框架往往是平实易懂的,可谓大道至简。简单,却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