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人们游览北京故宫、颐和园和天坛等名胜的时候,无不被那壮丽辉煌的宫殿和精致典雅的楼台所折服,连外国友人和学者也由衷感叹:“是什么人建造了这些无与伦比的建筑?”
少有人知晓,贯穿整个清代,有一个雷姓建筑世家,他们一家八代人投身清朝最高等级建筑的设计工作,许多皇家建筑,如宫殿、皇陵、园囿、坛庙、府邸、衙署、城楼、点景工程等,都曾由雷氏家族主持或参与设计建造,其遗留下来的作品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就有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清东、西陵等,其成就之大,放在全世界文化遗产的设计者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此外,北海、中南海以及清朝皇帝数次南巡的行宫等,也都是雷氏家族设计的。
雷氏家族祖居江西永修,是当地有名的建筑世家。清代初期,雷家进京的第一人是雷发达(1619—1693),他凭借精湛的木工手艺,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被提拔为工部营造所长班,广泛参与到皇家宫殿与园林的营建之中,为雷氏家族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样式雷”世家的发祥之祖。
从他的儿子雷金玉(1659—1729)开始执掌清朝皇家建筑的最高设计建造机构——样式房,直至清朝灭亡前夕,雷家的子孙雷声澂(1729—1792)、雷家玮(1758—1845)、雷家玺(1764—1825)、雷家瑞(1770—1830)、雷景修(1803—1866)、雷思起(1826—1876)、雷廷昌(1845—1907)、雷献彩(1877—?)等人都相继执掌样式房,所以雷氏家族就被誉称为“样式雷”,也有口语化的“样子雷”或“样房雷”等叫法。在清代,京城供职于内务府的官宦世家中,提起“样式雷”的称号,无人不晓。
鉴于雷氏家族对清代皇家建筑所作的突出贡献,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样式雷”在建筑科学和建筑艺术上的丰功伟绩介绍到国外,“样式雷”的始祖雷发达也被收入《世界著名科学家简介》之中,成为名扬全球的工程学家。
所谓的“样式”,是指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绘制的图样(设计图)和按比例制作的烫样(微缩模型),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长期从事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型制作流程和方法。
“样式雷”在进行宫殿、陵墓或园林设计前,会根据场地状况和皇帝或太后的要求,先画出直观详细的图纸,进呈皇帝或太后,皇帝或太后观看图纸并采纳设计方案之后,仍会提出一些新的具体要求。之后“样式雷”就会根据图纸的布局和帝、后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比例剪裁制作设计模型,并用一种特制的小型烙铁熨烫成型,“烫样”一名也由此而来。
在“样式雷”的烫样中,除了房屋建筑外,还包括山石、树木、花草、水池、船坞以及庭院陈设等。为了便于帝、后观览,“样式雷”制作的房屋模型的屋顶可以灵活取下,以便洞视其内部。有些烫样的内部还制作了一些室内陈设模型,如桌椅、床榻、几案等,还有些则注明了室内物件的置放位置、室内装修要求等。通过烫样,帝、后可以直观地看出建筑物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并据此进行修改,直至满意为止。在后续的建造过程中,烫样还可以起到指导建筑施工的作用。烫样是雷氏家族在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伟大创举,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
雷氏家族的声誉在第六、七代“样式雷”——雷思起和雷廷昌的时代达到了顶峰。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时,雷家父子曾受到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五次接见,成为清代建筑设计师无可超越的荣耀,当时京城中的很多达官贵人都以结交“样式雷”为荣。雷廷昌的长子雷献彩也供职于样式房,成为“样式雷”的第八代传人。
难能可贵的是,“样式雷”从第五代雷景修开始,就很注重雷氏家族制作的图纸和烫样等的收集保存工作。至今存世的“样式雷”图档包括雷氏家族所绘制的建筑图样(图纸)、烫样(模型)、工程做法(设计说明)、随工日记以及信函等相关文献,总量接近2万件,是名副其实的“清朝皇家建筑的纸上博物馆”。其中的1.5万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余大部分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首都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一部分,还有少量散落在了外国机构或个人收藏者手中,如日本东京大学就有两百多张样式雷图纸。
2007年6月20日,“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其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建筑设计图像资源。
“样式雷”图档反映了我国古建筑最后一个高峰期——清朝的最高建筑规划、设计水平,展现了清朝在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取得的高超成就,它们是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此外,“样式雷”图档还是日后修葺、复原一些皇家建筑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