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幼承庭训,在经学、诸子、辞赋方面均有深湛的学养,他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书遴选而编撰出杂著类编《说苑》。
在《说苑》中,刘向“以著述当谏书”,用大量对话体的历史故事讲述治国修身之道,希望为主政者提供借鉴,从而实现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内容上既阐发以民为本、清静无为、尊贤纳谏等经世致用思想,也强调好学为本、立节贵德、恭敬谨慎等修身之道,其中《谈丛》篇还汇编整理了古代文献、诸子语录、民间谚语中的格言警句,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说苑》博采群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多用对话体展开故事,很多篇章甚至可以视为古代短篇小说,开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先河,文学价值很高。
本书选文据中华书局三全本《说苑》。
君道
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①;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②,不拘系于左右。
①趋(cù):通“促”,急速,急促。
②固溺:固执,拘泥。
【译文】
做国君的方法是:要清静无为,务必做到博大仁爱,急于任用贤能;广开耳目,以此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泥于世俗的偏见,不受左右人的约束和羁绊。
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
【译文】
国君的政事,清静无为又能够宽容臣民。政事减少了,就容易顺从;法令简省了,就容易遵守。
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译文】
大路宽广能容纳众人,美德博大能包容天下臣民,圣人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得到治理了。
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①: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②。
①以:犹“能”,能够。
②蹲(dǔn)节:即“撙(zǔn)节”,谦退,节制。蹲,通“撙”,谦退。藉(jiè):慰藉,抚慰。
【译文】
凡是身居高位的人,一定要能够恭敬地对待下属:遵循道德与正言劝诫,必须打开毫无忌讳的进谏大门,谦让宁静地抚慰进谏的人。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译文】
如果只有文治而无武功,就不能威慑臣民;只有武功而没有文治,臣民就会畏惧而不亲近;文治武功同时并行,威望与德政才能建立。
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①。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
①犹风靡草:好像风吹草伏一样。靡,倒,伏。
【译文】
国君在上教化下面的臣民,就好像风吹草伏一样。吹东风草就倒向西,吹西风草就倒向东;在风所经过的地方,草就随风而倒。所以国君的举动不能不谨慎。
夫树曲木者,恶得直影①?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②。
①恶(wū):疑问词。哪里。
②显:显赫。令:善,美好。
【译文】
如果树立弯曲的木头,哪能有端直的影子?国君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不能谨慎自己的言语,就不能保有帝王的称号,流传显赫而美好的名声。
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
【译文】
圣明的君王治国,好比那大江大海无所不受,因此能长久成为天下河流的主宰;圣明的君王无所不容,所以能安乐而国运长久。
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
【译文】
先君能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用别人的深厚弥补自己的浅薄。
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宾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
【译文】
称帝者的臣子,名义上是臣子,其实是称帝者的老师;称王者的臣子,名义上是臣子,其实是称王者的朋友;霸主的臣子,名义上是臣子,其实是霸主的宾客;危国之君的臣子,名义上是臣子,其实是奴仆。
其君贤者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
【译文】
那君主是贤明的君主,又有老师辅佐的就可以称王;那君主是中等的君主,也有老师辅佐的就可以称霸;那君主是下等的君主,而群臣又不如君主的就要败亡。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译文】
英明的君主有三种警戒:一是居高位时恐怕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二是得意时恐怕骄慠自满,三是听到天下至理名言时唯恐不能实行。
苟有志,则无非事者。
【译文】
如果有志向,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①。
①响:回音。效:随,跟着。
【译文】
上天对人事的感应,就像那影子伴随形体,回音跟随声音一样。
安不忘危,故能终而成霸功焉。
【译文】
安定时不忘记危亡,所以最终能成就霸王的功业。
春致其时,万物皆及生;君致其道,万人皆及治。
【译文】
春天按时来到,万物都能及时生长;君王实行王道,万民都能得到治理。
上下相亏也,犹水火之相灭也,人君不可不察。
【译文】
上与下相互损害,犹如水与火相互消灭,作为君王不可不明察。
胫大于股者难以步,指大于臂者难以把。本小末大,不能相使也。
【译文】
小腿粗过大腿的人难以举步,手指大过手臂的人难以把握。主体小而枝末大,就不能驱使它。
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
【译文】
奖赏适当,贤人就会得到鼓励;刑罚恰当,坏人就会被禁止。赏罚不适当,好人就得不到鼓励,坏人也不能禁止。
臣术
人臣之术①,顺从而复命②,无所敢专;义不苟全③,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于君,故其身尊而子孙保之。
①术:方法,策略。
②复命:完成使命后回报。
③义不苟全:坚持正义,不苟且保全自己。苟,随便,勉强。
【译文】
做人臣的方法:要顺从君主并及时回报,什么都不能专断;坚持原则而不苟且保全自己,在上位不妄自尊大,一定要对国家有好处,对君主有补益,这样不仅自身尊贵而且子孙也能保住地位。
三公者,知通于大道①,应变而不穷,辩于万物之情②,通于天道者也③。
①知:同“智”。智慧。大道:人世间的根本规律。
②辩:通“辨”,辨别,区分。
③天道:天地间自然规律。
【译文】
位居三公的人,他的智慧应通晓人世间的根本规律,能应付各种变化而不会陷入困境;能够分辨万事万物的真情实状,通晓天地自然的规律。
九卿者,不失四时,通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理者也。
【译文】
位居九卿的人,是不错过春夏秋冬四时,能疏通沟渠,修筑堤防,种植五谷,通晓地理的人。
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
【译文】
卑贱的人不能为尊贵的人谋划,外臣不能为君主谋划内事,关系疏远的人不能为关系亲近的人谋划。
与人者有以责之也①,受人者有以易之也②。
①责之:诘问他,要求他。
②易之:与之交易。此指用同等价值回报。
【译文】
给予别人东西的人有权利来责问他,接受别人东西的人有义务来报答。
为人下者,其犹土乎!种之则五谷生焉,掘之则甘泉出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生人立焉,死人入焉,多其功而不言①。
①多:赞赏。
【译文】
为人之下的人,那大概就像泥土吧!耕种它就有五谷长出来,挖掘它就有甘泉涌出来,草木在它上面生长,禽兽在它上面繁育,活着的人在它上面立身,死了的人葬入它里面,人们赞赏它的功劳而它却默默无言。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此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
年少的人服事年长的人,卑微的人服事地位高的人,无才的人服事贤明的人,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建本
夫本不正者末必陭①,始不盛者终必衰。
①陭(yī):偏于一边,不正。
【译文】
如果根本不正,它的枝末就必然会偏斜;一开始就不兴盛的,最终必定衰亡。
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
【译文】
要广采博闻并从中选择,以此来使自己心智聪明。
立体有义矣①,而孝为本;处丧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陈有队矣②,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礼矣,而嗣为本;生才有时矣③,而力为本④。
①立体:立身。
②战陈:即战阵。作战布阵。
③才:通“财”。
④力:尽力,努力。
【译文】
立身要有原则,以行孝为根本;居丧期间要遵守礼仪,以尽哀为根本;参战临阵要有队列,以勇敢为根本;治理政事要有顺序,以农业为根本;管理国家要守礼制,以立嗣为根本;生财要掌握时机,以努力为根本。
反本修迩①,君子之道也。
①修迩:与近处的人修好。
【译文】
回到根本并做好身边的事,才是君子的原则和方法。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莫贵于人。
【译文】
上天所生,大地所养,没有比人更加宝贵的。
子者,亲之财也,无所推而不从命,推而不从命者,惟害亲者也。
【译文】
做儿子的,是父母的根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推托而不遵从父母的命令,推托而不遵从命令的,只能是危害父母的人。
人之行莫大于孝①。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①人之行莫大于孝:此语又见《孝经·圣治章》。
【译文】
人的行为没有什么比尽孝更重要。尽孝的行为在内心养成,但它的美名却能传布在外,这好比草木的根本牢固了,那花朵就自然会繁茂。
枯鱼衔索①,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②!
①枯鱼衔索:干鱼被穿在绳索上。
②忽如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译文】
干鱼穿在绳索上,还有多少时间不被虫蛀呢?父母的寿命,像骏马穿过缝隙一样快。
草木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
【译文】
草木想要生长,严霜寒露却不让;贤德的人想要赡养老人,父母却不等待!
小棰则待①,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
①棰(chuí):棍杖。
【译文】
小木杖打他就等着,大木杖打他就逃走,为的是逃避父亲的暴怒。
时禁于其未发之曰预,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①,学不陵节而施之曰驯②。
①磨:琢磨,切磋,研究。
②陵节:超越程序。陵,超越。
【译文】
把握时机在事情未发生之前禁止叫预防,在可以教育时进行教育叫适时,互相观摩学习长处叫磨砺,学习不超越制度叫有顺序。
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①,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①善材:优秀的人才。
【译文】
孟子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疗饥,却不知道用学习来医治愚昧。”所以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地学习和请教,以此来修养自己的本性。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
【译文】
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
骐骥虽疾①,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②,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③,不得排檠不能自正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①骐骥:千里马的别称。
②干将:古代传说中的名剑。
③乌号:古代良弓名。
④排檠(qínɡ):矫正弓弩的器具。
【译文】
千里马虽然跑得快,不遇见伯乐就得不到驰骋千里的机会;干将宝剑虽然锋利,没有人力就不能自己割断东西;乌号宝弓虽然优良,但是得不到矫弓器就不能自己矫正;人的才能虽高,不努力学习请教,就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①;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
①豫樟:木名。
【译文】
水流累积成河,就有蛟龙产生;泥土堆积成山,就有大树生长;学问积累成为圣人,就有富贵尊荣显赫到来。
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
【译文】
向人询问请教,是智慧的本源;善于深思熟虑,是智慧的大道。
入知亲其亲,出知尊其君;内有男女之别,外有朋友之际。
【译文】
入门懂得亲爱自己的父母,出仕懂得尊重自己的君主;在室内有男女的区别,在外有朋友的交际。
人知粪其田①,莫知粪其心。粪田莫过利苗得粟,粪心易行而得其所欲。何谓粪心?博学多闻。何谓易行?一性止淫也②。
①粪其田:用肥料养其田。粪,本意为肥料,此名词用作动词,引申为“养”,下同。
②一性:全性,保全本性。淫:邪恶。
【译文】
人们知道施肥养田,却不知道养自己的心。养田不过有利禾苗收获粮食,养心改变行为却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什么叫养心?就是广泛学习多长见识。什么叫改变行为?就是保全本性禁止邪恶。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译文】
学习是为了增长才干,磨砺是为了使刀刃锋利。
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
【译文】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很多人都能听见;登上山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很远的人都能看见。
鱼乘于水①,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①乘(chénɡ):利用,凭借,趁机会。
【译文】
鱼儿凭借于水,鸟儿凭借于风,草木生长凭借的是时机。
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
【译文】
能够使人终日都不会厌倦的,那该只有学习吧!
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
【译文】
君子不能不学习,接见别人时不能不修饰。
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①。
①无鉴:没有借鉴。鉴,本意为镜,引申为借鉴。
【译文】
生来就尊贵的人骄纵,生来就富有的人傲慢;生来就富贵,又没有借鉴却能自有所得的人太少了。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焫烛之明。焫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①?
①昧行:在昏暗中行走。
【译文】
少年时好学,好像日出时的阳光;壮年时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好学,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蜡烛的光亮,与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强呢?
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①。
①广明德慧:显明德行,增广智慧。
【译文】
只有勤学好问才能显明德行,增长智慧。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译文】
坚持做事的人常常成功,坚持行走的人常常到达目的地。
人将休,吾将不休;人将卧,吾不敢卧。
【译文】
别人将要休息时,我不休息;别人将要睡觉时,我不睡觉。
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①。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②。
①教友:能获得教益的朋友。失听:所闻不广。
②返于檠:返还矫正器。返,此指放弃。檠,古代弓弩的矫正器。
【译文】
国君没有直言进谏的臣子,政治上就会有缺失;读书人没有能获得教益的朋友,所闻就不广。驾驭狂奔的马不能丢开马鞭,使用弓弩不能不用矫正器。
不顺其初①,虽欲悔之,难哉!
①顺:通“慎”。
【译文】
做事情开头不谨慎,即使要悔改,那是很难的啊!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译文】
事前不谨慎而在事后痛悔,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工者久而巧,色者老而衰。
【译文】
工匠的技艺是时间越久就越精巧,人的姿色是越老就越衰退。
有技者不累身而未尝灭,而色不得以常茂。
【译文】
有技艺的人不会累及自身也不曾销声匿迹,但姿色却不能永远丰润美好。
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①,士女所以姣好②,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
①昌炽:昌盛。
②士女:指男女或未婚男女。泛指人民、百姓。
【译文】
那粮食,国家要靠它繁荣昌盛,年轻男女靠它美丽姣好,礼义以此能够实行,人心也以此安宁。
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得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①,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
①分(fèn):名分。
【译文】
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上万人去追逐它,有一个人捉到了它,那上万人就不再跑了。名分未确定,就会像一只兔子奔跑使万人扰乱;名分已经确定,即使是贪婪的人也知道罢手。
立节
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①,而不议死地②,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①节理:气节和伦理。
②不议死地:不论死在何处。意即不怕死亡的危险。
【译文】
读书人有杀身成仁、舍身犯难而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所以能够在他死后名声传播于后世。没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谁人能够做到这样?
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
【译文】
读书人想要树立原则、推行道义,要不论艰难或容易,然后才能实行它;立身于世显露名声,要不顾及利害,然后才能成功。
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
【译文】
卑贱贫穷,并非士人的耻辱。士人所感到耻辱的是:天下推举忠直的人,自己却不在其中;推举诚信的人,自己却不在其中;推举清廉的人,自己却不在其中。
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①。
①济难:解救危难。
【译文】
能够不丧失自己的节操,然后才能与他共度危难。
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①。
①廉:刚直,刚烈。
【译文】
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不智;知道了却不斗争,这是不忠;忠于国家却不殉死,这是不廉。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译文】
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惧怕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人会对别人傲慢。
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①。
①弃物:废物。
【译文】
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它当成废物丟在山沟溪谷中。
忠不暴君①,智不重恶,勇不逃死。
①不暴(pù)君:不能暴露君主的过错。暴,暴露。
【译文】
忠臣不暴露君主的过失,智者不加重自己的罪恶,勇者不逃避死亡。
古之士怒则思理,危不忘义,必将正行以求之耳。
【译文】
古代的勇士发怒时能思考事理,危难时不忘记道义,必定要以正当的行为来求得自己的目的。
廉士不辱名,信士不惰行①。
①惰行:败坏操行。惰、堕(duò),两字本可通,然堕又古同“隳”,读作huī,意为毁坏、败坏。
【译文】
廉洁之士不辱没名声,诚信之士不败坏操行。
食其禄者死其事。
【译文】
享受别人俸禄的,要为别人的事而死。
贵德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①!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①赤子:婴儿。
【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成长;唯恐他不能长大。
仁人之德教也,诚恻隐于中①,悃愊于内②,不能已于其心③。故其治天下也,如救溺人。
①恻隐:同情。对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②悃愊(kǔn bì):至诚。
③已:停止,歇息。
【译文】
仁爱之人的道德教化,确实是出自内心的同情,发自内心的至诚,这在他心中是不能消释的。所以他治理天下,如同拯救落水的人。
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德①,而福禄归焉。
①道德:意即通晓外物,掌握事理。
【译文】
山达到一定的高度,云雨就从那里兴起;水达到一定的深度,蛟龙就在那里产生;君子达到高尚的道德境地,福运与禄位就归于他了。
凡所以贵士君子者①,以其仁而有德也。
①士君子: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
【译文】
大凡君王尊重贤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夫仁者,必恕然后行。
【译文】
仁人,必定是有宽恕之心然后行事。
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①。
①妻子:古代对于妻子、儿女连称。
【译文】
有大仁的人,他的恩德遍及天下;有小仁的人,他的恩惠只停留在妻子儿女身上。
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译文】
喜爱有才德的贤人而哀怜无才德的人,这是守国的根本。
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剖木为吏,期不可对①。”此皆疾吏之风②,悲痛之辞也。
①“画地作狱”四句:四句俗语。《汉纪·孝宣皇帝纪一》作“画地为狱,誓不入;刻木为吏,议不对”。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引作:“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于义均较长。期,必。颜师古曰:“期犹必也。”
②风:通“讽”,婉言讽喻。
【译文】
俗话说:“画地为牢,绝不可入;刻木为吏,必不可对。”这些都是痛恨狱吏的讽喻,发出悲痛的言辞啊。
王者盛其德而远人归,故无忧。
【译文】
称王的人恩德盛大而使远方百姓归顺,所以没有忧患。
务施而不腐余财者①,圣人也。
①务施:致力于施舍。
【译文】
极力施舍而不使多余财物腐败的人,就是圣人。
居不为垣墙,人莫能毁伤;行不从周卫①,人莫能暴害。此君子之行也。
①从周卫:侍卫跟从。从,侍从。周卫,防卫,侍卫。
【译文】
居住的地方不建围墙,却没有人能够毁伤他;出行时不要侍卫随从保护,却没有人能够用暴力残害他。这就是君子的行为。
君子之富,假贷人,不德也①,不责也②;其食饮人,不使也,不役也;亲戚爱之,众人善之,不肖者事之,皆欲其寿乐而不伤于患。此君子之富也。
①不德:不要人感恩。德,感激。
②不责:不向人追债。责,同“债”。
【译文】
君子的富有,借贷给别人,不要人感恩,也不向人追债;他供给别人吃喝,不驱使别人,也不劳役别人;亲戚敬爱他,众人称赞他,没有才德的人侍奉他,都希望他长寿快乐而不被祸患伤害。这就是君子的富有。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译文】
我不能像春风那样温暖人,也不能像夏雨那样滋润人,我必定会遭受困厄了!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①,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
①善其德:使自己品德良好。善,使……善。
【译文】
大凡人的本性,没有不想使自己品德优秀的,但是不能使自己品德优秀的原因,是由于私利败坏了它。所以君子为言说名利感到羞耻。
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①。故为人君者,明贵德而贱利以道下②。
①靡:倒下。
②道:同“导”,引导。
【译文】
在上的人改变在下的人,好像那风吹草伏一样。因此做国君的人,应该明白重视德行而轻视私利的道理,并以此来引导在下的臣民。
凡斗者,皆自以为是,而以他人为非。
【译文】
大凡好争斗的人,都自以为正确,而认为别人不对。
人之斗,诚愚惑失道者也。
【译文】
人们的争斗,真是愚蠢迷惑而失去了正道的结果。
君子以忠为质①,以仁为卫,不出环堵之内②,而闻千里之外。
①质:本质,禀性。
②环堵: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
【译文】
君子以忠诚为本性,以仁爱为防卫,不出陋室之内,却闻名千里之外。
巧诈不如拙诚。
【译文】
奸巧欺诈反不如笨拙诚实。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译文】
君子能勤察细小的事物,所以没有大的祸患。
复恩
施德者贵不德①,受恩者尚必报。
①贵不德:以不让人感恩戴德为贵。
【译文】
施行恩德的人以不让人感恩为贵重,接受恩惠的人以必定报答为高尚。
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
【译文】
经过请求才得到封赏,廉洁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话说尽了才得到名声,仁义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
【译文】
如果因为一人说了话就施惠给一人,就好像为一小块土地下雨一样,整个大地也不会生出禾苗。
有阴德者必飨其乐①,以及其子孙。
①飨:通“享”,享有,享受。
【译文】
有阴德的人一定会享受安乐,而且会延及他的子孙。
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
【译文】
施惠给君子,君子能得到你的福佑;施恩惠给小人,小人能为你尽他的力量。给一个人恩惠就能救活自己性命,何况施恩惠给万民呢?所以说恩惠不论大小,怨恨也无论大小。
事君以死,事主以勤,为其赐之多也。
【译文】
要以死来事奉君主,要以勤劳来事奉主人,因为给予的赏赐很多。
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译文】
士人能为知己的人去死,何况为他尽哀呢?
养及亲者,身更其难①。
①更:换易,替代。
【译文】
对赡养过自己父母亲的人,应该用生命来替他受难。
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①,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
①树:种植,栽种。
【译文】
只有贤人才能报恩,不贤的人是不能的。那种植桃李的人,夏天能在树荫下得到休息,秋天能得到果实吃;那栽种蒺藜的人,夏天得不到树荫休息,秋天得到的是那棘刺。
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译文】
要选择人才而加以栽培,不要已经栽培了才加以选择。
物之难矣①,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②,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①难(nuó):繁盛。这里指事物的复杂。
②数之理也:命运的规律。数,命运。理,规律。
【译文】
事物太复杂了,小大多少,各有怨恨和厌恶,这是命运的规律,人能掌握它,在于对外物的利用。
政理
政有三品①: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
①三品:上中下三个等级,或三个种类。
【译文】
政治有三种类型:王道的政治教化百姓,霸道的政治威慑百姓,强国的政治胁迫百姓。
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①,霸者刑德并凑②,强国先其刑而后德。
①希:罕,少。
②并凑:并用。凑,会合,这里指合用。
【译文】
行王道的人重德教而罕用刑罚,行霸道的人刑罚与德教并用,强暴之国是先用刑法而后用德教。
夫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
【译文】
如果有功而不奖赏,那善良的人就得不到鼓励;有罪过而不惩罚,那罪恶的人就不会惧怕。
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阤①。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②。
①阤(zhì):崩塌。
②大弦急则小弦绝:大弦绷得太紧,小弦则会绷断。大弦,弦乐器的粗弦。小弦,弦乐器的细弦。
【译文】
水浑浊就会使鱼儿困死,政令苛刻就会使百姓动乱,城墙陡峭就必定会崩塌,河岸高耸就必定会溃塌。所以治理国家好比调琴定音,大弦拉得太紧了,小弦就会绷断。
急辔衔者①,非千里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
①急辔衔:拉紧缰绳。急,拉紧。此作动词。辔衔,拴马的笼头与缰绳。
【译文】
紧拉马缰的人,不是驰驱千里的驭手;有声响的声音,传不过百里;没有声响的声音,可以传遍四海。
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
【译文】
顺着针线就可以织成帷幕,汇积升斗粮食可以充实仓库,合并小水流可以汇成江海。
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
【译文】
知道从自身获得的人,也知道从别人身上获得。
所谓不出于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①,知反之己者也②。
①环堵: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
②反之己:返回到自己身上。
【译文】
所谓不走出四面土墙的斗室,而知道天下大事的人,是懂得反省自己的人。
懔懔焉①,如以腐索御奔马。
①懔懔(lǐn)焉:危惧貌,戒慎貌。
【译文】
战战兢兢,就像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
夫短绠不可以汲深井①,知鲜不可以与圣人之言②;惠士可与辨物③,智士可与辨无方④,圣人可与辨神明⑤。
①短绠不可以汲深井:此语又见《庄子·至乐》《荀子·不苟》《淮南子·说林训》,皆用《管子》语。短绠,短的打水绳。常比喻才识浅陋。绠,汲水用具的绳索。
②知鲜:见识少,智慧少。
③惠士:聪明人。惠,通“慧”,聪慧。
④无方:没有范围、处所的限制。谓无所不至,没有极限。
⑤神明:英明,圣明。本意是指人的德行修炼到了很高境界,即内外如一、无人可及的境界。
【译文】
短绳不能在深井中打水,知识少的人不能告诉他圣人的言论;可与聪明的人辨别事物,可与智慧的人辨析没有边际的宇宙,可与圣人辨明精神上的最高境界。
夫一仞之墙①,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②。
①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②凌迟:斜平不陡的斜坡。
【译文】
那七尺高的墙,人不能跨越;七百尺高的山,小孩都能爬上去游玩;那是因为坡度斜平不陡。
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①,远罪则民寿。
①无事:或当作“无争”。远罪:远离罪过。意指不会犯罪。
【译文】
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百姓就会远离犯罪;远离犯罪,百姓就会长寿。
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译文】
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
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
【译文】
使他们获利而不要损害他们,使他们成功而不要破坏他们,使他们生存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他们衣食而不要掠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要使他们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要使他们怨怒。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译文】
善于治国的人,对待百姓如同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饿了冷了就为之哀叹,见他们劳碌辛苦就为之悲伤。
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①。
①自奉薄:自己的日常供给很节省。
【译文】
贤明君主治理国家,他的政治清平,官吏不苛刻,赋税有节制,他的个人享用很节省。
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畜也①,不善则仇也。
①畜:喜爱,相好。
【译文】
天地之间,四海之内,你善待他们,就会与你相好;不善待他们,就会成为仇敌。
敢于不善人①。
①不善人:不做老好人。
【译文】
要敢于不做老好人。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译文】
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见的,眼睛看见的不如脚踩到的,脚踩到的不如亲手辨别的。
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译文】
人刚到任做官,如同进入昏暗的房间,时间久了就越看越清楚,心明眼亮就可以处理政事,处理政事就能行得通。
任力者固劳,任人者固佚①。
①佚:通“逸”,轻松,安逸。
【译文】
用力的人当然劳苦,用人的人当然轻松。
恭以敬,可以摄勇①;宽以正,可以容众;恭以洁,可以亲上。
①摄勇:统领、辖制勇士。
【译文】
只要恭敬有礼,就能辖制勇士;执政宽缓公正,就能容纳民众;自身谨慎廉洁,就能够亲近上司。
力之顺之①,因天之时②,无夺无伐③,无暴无盗。
①力之顺之:努力去做,谨慎从事。顺,通“慎”。
②因:顺应。天:原文作“子”,此依向宗鲁《校证》据卢文弨校、关嘉校改。
③夺:侵夺,此谓以贤人取代贤人。伐:伤害,败坏,此谓以不贤者取代贤者。
【译文】
努力去做,谨慎从事,顺应天时,不要侵夺贤人的职权,更不要伤害贤人,不要施政暴虐,不要欺世盗名。
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不内相教,而外相谤者,是谓不足亲也。
【译文】
隐藏别人优点的,这就叫障蔽贤人;宣扬别人缺点的,这就叫小人。在内不相互教导,却在外相互诽谤,这种人是不能够亲近的。
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伤也①;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
①无所伤:原文作“无所亡伤”,依下文例,“亡”字必衍,此据删。
【译文】
宣扬别人善事的,会有所得而不会有伤害;宣扬别人短处的,不会得到什么反而会有损失。
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译文】
君子说话要谨慎,不要自己先说而让别人后说;说出来的话要经过选择,使口说的如同耳听到的一样。
夫吞舟之鱼不游渊①;鸿鹄高飞,不就污池②;何则?其志极远也。黄钟大吕③,不可从繁奏之舞④,何则?其音疏也⑤。
①不游渊:《列子·杨朱》作“不游枝流”,此或当作“不游于渊”。
②污池:池塘。
③黄钟大吕:古代乐律名,亦为两种大钟名。其声调舒缓洪亮。
④从繁奏之舞:为繁杂细碎的舞曲伴奏。
⑤疏:疏阔,久远。
【译文】
那吞舟的大鱼不游于水池;鸿鹄高飞,不停在池塘;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志向极其远大。黄钟大吕,不能为节拍繁碎的舞曲伴奏,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声音旷远长久。
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①。
①不小苛:不在细小的方面苛求。
【译文】
能办大事的不必会办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苛求小节。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①,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①食(sì):给人食物。作动词。禄:给人俸禄。作动词。
【译文】
治国的方法是:给劳苦的人饭吃,给有功的人俸禄,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且赏赐一定要实行,处罚一定要适当。
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译文】
身边的人善良,那么百官会各自得到适当的人选,并且好人坏人也能分清。
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译文】
好人被进用,那么坏人就无法进入政权中心了;坏人被进用,那么好人就无法进入政权中心了。
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
【译文】
土地宽广但不平坦,人们就要铲平它;财物聚集而不分散,人们就要争夺它。
政有三而已:一曰因民,二曰择人,三曰从时。
【译文】
为政只有三条罢了:一是便利民众,二是选择贤人,三是顺从天时。
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①。
①迹:足迹,踪迹。此指走过的路。
【译文】
尊重贤人,先用疏远的后用亲近的,先立道义后施仁爱,这是成就霸业的人所走的路。
化其心莫若教也。
【译文】
要感化人的心,没有比身教更管用的了。
尊贤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①。
①下士:谦恭地礼待贤士。
【译文】
国君想要治理天下并在后世永留荣耀的名声,就必须尊重贤人并屈身礼待士人。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译文】
如果朝中没有贤人,就好比鸿雁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高飞千里的愿望,也不能达到它所想要飞往的地方。
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译文】
横渡大江大海的人得依托舟船,要走远路的人得依托车马,要成就王霸大业的人得依托贤人。
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强不能决①,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
①强(jiànɡ):固执,拘泥。
【译文】
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能够发现贤人,那是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人,却拘泥不能决断,犹豫不能任用,大的损失是自身的死亡,小的损失会乱政倾国,这是很令人悲哀的事。
贤圣之接也,不待久而亲;能者之相见也,不待试而知矣。
【译文】
圣人与贤人的相遇,不用很长的时间就能亲近;有才能的人相见,不用试察就能了解。
士之接也,非必与之临财分货乃知其廉也①,非必与之犯难涉危乃知其勇也。
①与之:原文误作“举之”,此据明钞本改。
【译文】
同士人交接,不一定要与他临财分物才能了解他的廉洁,不一定要与他身冒危难经历艰险才能了解他的勇敢。
举事决断,是以知其勇也;取与有让①,是以知其廉也。
①取与有让:收受给予能谦让。
【译文】
看他办事果决明断,凭这就知道他的勇敢;看他收受给予能谦让,凭这就知道他的廉洁。
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矣。
【译文】
凭已经见到的事物能够预测未发现的事物,见到一小部分,当然就能够知道整体了。
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译文】
一个人的身上,既享受了荣耀也遭遇了耻辱,就在于任人的不同。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译文】
国家没有贤能的臣佐和优秀的人才,却能够成就功业树立美名、安定危难延续亡国的,从来都未曾有过。
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
【译文】
国家不求大,而要务得民心;臣佐不求多,而要务求贤才。得民心的人,百姓追随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归附他。
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
【译文】
意气相投的人,居处不同却能互相感应;品性相同的人,虽未见面却能心里亲近。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
【译文】
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从的百姓,得到贤人的就会安定昌盛,失去贤人的就会危亡。
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译文】
明镜能用来照出事物的形状,往古的事能用来察知当今的事。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译文】
即使有贤人,但没有人来接纳他,贤人又从何尽忠呢?良马不能自己到达千里之远,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驰骋千里。
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①。
①畔:通“叛”。背离,背叛。
【译文】
使穷困的士人显达,让逃亡的士人生存,重新起用废弃的士人,天下四方的士人就会从四面八方来到了。穷困的士人不能显达,逃亡的士人不能生存,废弃的士人不能起用,天下四方的士人就会向四面八方叛离而去。
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
【译文】
有贤士存在君王就会尊显,失去贤士君王就会卑弱。
拑者大给利①,不可尽用;健者必欲兼人②,不可以为法也;口锐者多诞而寡信③,后恐不验也。
①大给利:过于聪明伶俐。大,读作“太”。按,拑者,即闭口不言者,所谓“沉默是金”,故这类人太过聪明伶俐;聪明过甚者,必然心机甚重;心机太重者,当然不可完全信用。
②兼人:胜过别人。
③诞而寡信:夸夸其谈而少信用。
【译文】
缄默不言的人过于聪明伶俐,不可完全信用;过于健谈逞强的人,一定想要胜过别人,不可使人效法;夸夸其谈的人大多夸诞而少信,事后怕不会应验。
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
【译文】
选取人才的方法,就是观其言而察其行。
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
【译文】
那泰山不嫌弃土壤石头,江海不拒绝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为大山大水。
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译文】
水域宽广鱼就大,君主英明臣子就忠诚。
夫有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译文】
那有道德修养又能礼待天下贤士的人,真是君子啊!
有命之父母①,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
①有命:此指长寿。
【译文】
长寿的父母不了解什么是孝子,有道的君主不了解什么是忠臣。
正谏
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译文】
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是忽视君主的危亡。轻视君主危亡的行为,忠臣是不忍心做的。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①,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①委身曲附:形容弯着身子,屈着前肢。附,通“跗”,脚背。此指螳螂前腿。
【译文】
蝉在高处唱哀歌饮露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在树枝上想要捕取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取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边。这三种动物,都想要努力获取它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身后有祸患。
夫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讳死者不可以得生,讳亡者不可以得存。
【译文】
长寿的人不忌讳死亡,拥有国家的人不忌讳败亡。忌讳死亡的人不能够因此活着,忌讳败亡的人不能够因此保存。
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
【译文】
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
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
【译文】
明君在上,下面就有直言;君主好善,百姓讲话就没有忌讳。
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
【译文】
能保全自己的人一定兴盛,不能保全自己的人一定败亡。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译文】
想要别人不听到,不如不要讲话;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不要做。
欲汤之冷,令一人吹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救火也。
【译文】
想要沸水变冷,让一人吹火,百人去扬汤,是没有用的,不如断柴灭火。不从那里断绝祸源,却在这里挽救它,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①。纳其基,绝其胎,祸何从来哉!
①胎:胚芽,喻开始,初生。
【译文】
福运的产生是有基础的,灾祸的发生也有胚芽。开纳福基,断绝祸胎,灾祸又从何而来呢?
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译文】
良药吃着苦却有利于治病,中肯的话不顺耳却有利于行事。
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
【译文】
泰山那样高,不是仅靠一块石头,而是从低处堆积然后才变得高大的。
敬慎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①。圣人重诫敬慎所忽②。
①要:关键。身:自己。
②圣人重诫:圣人注重警诫自己。诫,此与下文“诫”字,原文皆误作“诚”,此据明钞本改。
【译文】
人的生死存亡灾祸幸福,那关键全在自己。圣人特别注重警诫自己在恭敬谨慎方面所忽略的事。
谚曰:“诫无垢,思无辱。”
【译文】
俗话说:“警诫自己就不会有耻辱,多思考就不会受欺侮。”
《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①。
①“《易》曰”六句:不见于今本《周易》。
【译文】
《周易》中说:有一个道理,它的用途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国家,小能保住自身,这道理就是谦虚。
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①。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接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
①成者:即满者。
【译文】
自然的规律是圆满的事情未必能够长久。那学习的人是以谦虚的态度来接受知识,所以叫有得。假若接受知识却心怀自满,那天下的善言就不能进入他的耳中了。
持满之道,挹而损之①。
①挹而损之:贬抑而减损。挹,通“抑”,贬抑。
【译文】
保持盈满的方法,在于贬抑和减少盈满。
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译文】
要获得某种利益,一定要想到它的害处;喜欢事情的成功,一定要想到它的失败。
虽无能,君子务益①。夫华多实少者②,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
①务益:努力有所增益。
②华:同“花”。这里指开花,用作动词。实:结果,作动词。
【译文】
即使无能,君子也要努力使自己有所增益。那开花多而结果少,是自然的规律;说得多却做得少,是人间的常态。
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亦不能杀也①。
①杀(shài):减少。引申为改变。
【译文】
人的存亡祸福都在于自己,即使天降灾地加祸,也不能改变。
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此得失之效也。
【译文】
福运在暗中滋长,而灾祸在志得意满时发生,这就是得与失的效验。
大功之效,在于用贤积道,浸章浸明。
【译文】
大功业的成就,在于任用贤能,积累道义,逐渐显明。
衰灭之过,在于得意而怠,浸蹇浸亡。
【译文】
衰落灭亡的过错,在于得意而懈怠,逐渐困苦及至覆亡。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译文】
职位已高态度却更加谦恭卑下,官职越大内心却更加小心谨慎,俸禄已优厚却更加谨慎不敢妄取。
高上尊贵①,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②;资给疾速③,无以先人④;刚毅勇猛,无以胜人。
①尊贵:原文作“尊贤”,此依向宗鲁《校证》据《荀子》《韩诗外传》《邓析子》诸书改。
②穷人:使人困窘。穷,困窘。
③资给疾速:天资聪敏,应对迅捷。
④先人:抢先于别人,在别人前面。
【译文】
地位高尚尊贵,不要凭此对人傲慢;聪明贤能智慧,不要凭此使人困窘;天资聪明应对迅捷,不要凭此抢先于人;刚强坚毅勇猛,不要凭此压服别人。
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①,自守以让;勇力距世②,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
①功被天下:功盖天下。被,覆盖。
②距世:可与世上任何人抗衡,即盖世之意。距,通“拒”,抗拒。
【译文】
士人尽管聪明贤能机智,也要以愚拙自守;功劳覆盖天下,也要以谦让自守;勇力天下无敌,也要以怯弱自守;富有天下,也要以清廉自守。这就是所说的居高而不危险,盈满却不外溢的道理。
小忠,大忠之贼也;小利,大利之残也①。
①残:残害,祸害。
【译文】
小忠是大忠的敌人,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好战之臣①,不可不察也。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
①好战之臣:原文“战”误作“戮”,此据明钞本改。
【译文】
对好战的臣子,不能不加以考察。对小的羞耻感到羞辱就能结成大的仇恨,贪图小利就会损失众多的军队。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
【译文】
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多败亡;不要多事,多事多祸患。安乐时一定要警戒,不要去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情。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译文】
长江、黄河成为百川之长,就是因为它们地处低下。
贤者不遇时,常恐不终焉①。
①不终:得不到好结果。
【译文】
贤人生不逢时,常常担心不得善终。
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
【译文】
君子应慎重选择自己所跟从的人,跟了不适当的人,就有进入罗网的祸患。
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
【译文】
加强自身修养使品行端正,不能够不谨慎。
忧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污辱难湔洒①,败事不可复追;不深念远虑,后悔当几何。
①湔洒(jiān xǐ):洗濯,清除。
【译文】
忧患从所忽略的地方发生,灾祸从细微处引起;污辱难以洗刷,失败的事情不能挽回;不深思远虑,后悔不知有多少。
怨生于不报①,祸生于多福,安危存于自处,不困在于蚤豫②,存亡在于得人。慎终如始,乃能长久。
①不报:不报恩。
②蚤豫:及早预防。蚤,通“早”。
【译文】
怨恨从不报恩产生,祸患从多福中产生,安危在于安置自己的方式,不陷入困境在于及早防备,存亡在于任用得人。凡事像开始一样谨慎到最后,才能保持长久。
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祸①,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
①祸:灾祸。
【译文】
恭敬忠信,能够用来立身处世。遇事恭谨就可以免祸,对人礼敬别人就会爱戴你,对人忠实别人就会结交你,对人诚信别人就会信赖你。被人所爱戴、人愿意结交、人所信赖的人,一定会避免祸患。
敬人者,非敬人也,自敬也;贵人者,非贵人也,自贵也。
【译文】
礼敬别人,不是礼敬别人而是礼敬自己;尊重别人,不是尊重别人而是尊重自己。
君子敬以成其名,小人敬以除其刑。
【译文】
君子谨慎能够成就自己的名声,小人谨慎能够免除刑罚。
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
【译文】
君子喜好恭谨,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小人学习恭谨,可免除刑罚。
善说
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也。
【译文】
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使自己看重的东西贵重起来。
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
【译文】
在人不喜欢你的时候要能纠正他,是很难的。
人而无辞,安所用之?
【译文】
一个人如果不善言辞,在哪里可以使用他呢?
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译文】
言语辞令,乃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所以言语辞令不能不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
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译文】
那说话的人,当然要用人们所知道的来比喻人们所不知道的,从而使人懂得所说的东西。
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
【译文】
丝线通过针穿入,但不能靠针而加快缝纫;嫁女通过媒人说成,但不能靠媒人使夫妻亲密。
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①,社鼠见熏也②,何则?所托者然也。
①稷狐:栖身在谷神庙中的狐狸。稷,此指谷神庙。
②社鼠:栖身在土神庙中的老鼠。社,此指土地庙。
【译文】
狐狸,是人们要捕杀的;老鼠,是人们要熏灭的。但我从未见过谷神庙里的狐狸被捕杀,土地庙里的老鼠被火熏,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它们托身的地方保护了它们。
夫善亦有道,而遇亦有时。
【译文】
好事有途径,而遇合也要有时机。
上士可以托色①,中士可以托辞②,下士可以托财。
①上士:高明的人。托色:犹“托以色”,此指以神色来表示委托。
②中士:中等人品的人。托辞:犹言“托以辞”,此指用言语委托人。
【译文】
上士能用神色委托他,中士能用言语委托他,下士能用财物委托他。
物之相得,固微甚矣。
【译文】
人能互相投合,的确是很微妙的啊。
小人得位,不争不义①;君子在忧,不救不祥。
①不争:不规谏。争,同“诤”。
【译文】
小人得势,不规谏就是不义;君子在患难中,不去拯救就不吉祥。
善为国者,赏不过,刑不滥。
【译文】
善于治国的人,赏不过度,刑不滥罚。
救人之患者,行危苦而不避烦辱①,犹不能免。
①烦辱:同“繁缛”,繁重杂乱。
【译文】
拯救别人患难的人,所做的事危险艰苦而又要不嫌繁重杂乱,有时还不能解救受难的人。
衣新而不旧,则是修也①;仓庾盈而不虚,则是富也。
①修:修整,治办。
【译文】
衣服常新而不旧,那是因为修整;粮仓常满而不空,那是因为富足。
夫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左右顾宠于小官而君不知①,此诚患之大者也。
①顾宠:犹邀宠,收买拉拢讨好。顾,通“雇”,收买。宠,此指讨好。
【译文】
大臣贪恋厚禄而不极力进谏,身边的近臣怕得罪国君也不敢说话,左右的侍从被小官收买拉拢讨好而国君却不知道,这些才真正是很大的祸患。
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矣①。
①各足其材:各自满足需要的材料。
【译文】
孔子好比大山林一样,人们能够从他那里得到满足各自需要的东西。
赐譬渴者之饮江海①,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①赐:此为子贡自称,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
【译文】
我好比那口渴的人到大江大海去饮水,只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好比大江大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
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
【译文】
如果说天很高,无论年幼年长愚笨聪明的人都知道天很高。但高到什么程度呢?都只能说不知道。
智不知其士众,不智也;知而不言,不忠也;欲言之而不敢①,无勇也;言之而不听,不贤也。
①言之:指举荐贤人。
【译文】
才智不能了解他的士子民众,不算有才智;了解贤士却不举荐,这是不忠;想要举荐却又不敢,这是没勇气;举荐了贤士而不被采纳,这是不贤。
奉使
明君之使人也,任之以事,不制以辞。
【译文】
英明的君主派人出使,只把事情托付给他,而不规定具体辞令。
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
【译文】
疏远贤人而亲近所爱的人,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
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
【译文】
想要了解儿子就要看他交的朋友,想要了解君主就要看他所派遣的使者。
乞火不得,不望其炮矣①。
①炮(páo):烧烤。
【译文】
求不到火种,不能指望烧烤。
冠虽敝,宜加其上;履虽新,宜居其下。
【译文】
帽子虽然破旧,也应该戴在头上;鞋子虽然是新的,也应该穿在脚下。
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劳;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必贫;大者不能致人①,小者不能至人之门者②,必困。
①致人:招致人才。
②至人之门:上门求人。
【译文】
精微的事情不懂,粗笨的事情不能做的人,必定会劳苦;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愿做的人,必定会贫困;大的方面不能招致人才,小的方面又不能上门求助的,必定会遭困顿。
谋利而得害,由不察也。
【译文】
谋划利益却受到损害,这是因为不明了情况。
权谋
众人之智,可以测天。兼听独断,惟在一人。
【译文】
众人的智慧,能够预测上天的旨意。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独立地作出决断,全在一人。
谋有二端:上谋知命,其次知事。
【译文】
智谋有两种:上等的智谋就是懂得自然规律,次一等的懂得事物变化的原理。
知命者,预见存亡祸福之原,早知盛衰废兴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
【译文】
懂得自然规律的人,能预见存亡祸福的本原,预知盛衰废兴的起始,能在坏事未萌生时就加以预防,在灾难未形成时就设法避免。
夫非知命知事者,孰能行权谋之术?
【译文】
如果不是懂得自然规律,了解事物的变化原理,哪能实行权变谋略的方法呢?
夫诈则乱,诚则平。
【译文】
欺诈,世道就会混乱;真诚,世道就会太平。
知命知事而能于权谋者,必察诚诈之原,而以处身焉,则是亦权谋之术也。
【译文】
懂得自然规律和事物变化原理又能权谋的人,一定要详察忠诚与奸诈的本原,并以此立身处世,这也是权变谋略的方法。
夫知者举事也,满则虑溢,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则虑直。
【译文】
有智慧的人做事情,盈满时就想到会溢出,平坦处就想到险阻,安定时就想到危亡,曲折处就想到端直。
事之可以之贫①,可以之富者,其伤行者也②;事之可以之生,可以之死者,其伤勇者也。
①之贫:即“致贫”,使人致贫。“之”,犹“致”也,下同。
②伤行:伤害人的品行。
【译文】
做事能够使人致贫,也能使人致富,那会伤害人的品行;做事能够使人生存,也能够使人致死,那会妨害人的勇气。
君子重伤其类者也①。
①重伤其类:特别感伤自己的同类。
【译文】
君子对同类的不幸遭遇特别伤感。
天之与人,必报有德。
【译文】
上天要帮助人,一定回报有德行的人。
君子善谋,小人善意①。
①善意:善于揣测。意,臆想,揣测。
【译文】
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猜测。
圣人之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译文】
圣明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能在无形中看见事物。
天生民,令有辨。有辨,人之义也,所以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所以立也。
【译文】
上天降生了人,让他们互相有区别。有区别,是做人的原则,这也是人不同于禽兽麋鹿的地方,是建立君臣上下关系的依据。
有道者言,不可不重也。
【译文】
有道德的人所说的话,不能不重视。
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
【译文】
君主的要务,就在于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罢了。
病之将死也,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也,不可为计谋。
【译文】
害病将要死的人,不能为他请良医;国家将要灭亡时,不能为它出谋献计。
言之者,行之役也;行之者,言之主也。
【译文】
能说话的人,是能行动者的仆役;能行动的人,是能说话者的主人。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
【译文】
能说的人不一定能够行动,能够行动的人不一定能说出道理。
福不重至,祸必重来①。
①福不重至,祸必重来:此为后世成语典故“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出处。
【译文】
福运不会双至,灾祸却一定要双降。
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①。
①报怨以德:用恩惠回报别人的怨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译文】
圣人能转祸为福,用恩惠来回报仇怨。
服义之君,不足于信①;服战之君,不足于诈。
①不足:犹“不厌”,即不嫌恶,不排斥。
【译文】
信服道义的君主,不会厌弃诚信;信服战争的君主,不会厌弃用诈。
不能令则莫若从。
【译文】
不能号令别人就不如听从别人。
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其言人之过也,微而著。
【译文】
他说别人的好处,含蓄却很明显;他说别人的过失,微妙却很显著。
以财事人者,财尽而交疏;以色事人者,华落而爱衰①。
①华落:姿色衰退。华,同“花”。这里比喻如花的容颜。
【译文】
用财物去结交人的,财物用尽交情便疏远;用姿色去事奉人的,花颜凋落宠爱便会衰减。
无方之礼①,无功之赏,祸之先也。
①无方之礼:没有理由的礼物。
【译文】
无缘无故的礼物,没有功劳的封赏,是灾祸的先兆。
见不意可以生故①,此小之所以事大也。
①不意:不可预料,意料之外的事。
【译文】
看见意外的事情知道会发生变故,这是小国事奉大国的办法。
至公
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
【译文】
君子认为不行杀戮是仁慈,不攻取国家是正义。
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矣①!
①庶几:相近,差不多。
【译文】
不把国家作为自身的私产,抛弃千乘君主之位毫不遗憾,放弃君主的高位毫不愤恨,算是接近“至公”的境界了!
贤则茂昌,不贤则速亡。
【译文】
贤明就会繁茂昌盛,不贤就会很快灭亡。
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
【译文】
士人百姓之所以会反叛,都是由于偏私造成的。
观近臣,以其所为之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译文】
观察在朝的臣子,要看他接待的是什么客人;观察远来的臣子,要看他所寄居的主人。
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行薄,无望上位;不名仁智,无求显荣;才之所不著,无当其处。
【译文】
奉公执法,能够得到荣耀;才能品德浅薄,就不要指望得到高位;不具备仁义智慧,不要追求显赫尊荣;才能不显著的人,就不要承担那种职务。
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
【译文】
长久巩固自己官位的人,是贪鄙的;不举贤进能的人,是欺骗国君;不能以职位相让的人,不是正直的人。有这三不能的人,就是不忠。
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挠,刚而不折。
【译文】
正直的人执法,虽柔和但不枉曲,虽刚正但不会折断。
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
【译文】
国法,是用来敬事宗庙、尊奉国家的。
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
【译文】
善于做官吏的人树立恩德,不善于做官吏的人树立怨恨。
指武
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
【译文】
武力是不能随意玩弄的,随意玩弄就没有威力;武力也不能废除,废除了就会招来敌寇。
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
【译文】
英明的君主裁断国政,在上的统帅不玩弄武力,在下的臣民不废弃武备。
当吉念凶,而存不忘亡也,卒以成霸焉。
【译文】
在平安时想到凶险,在生存时不忘危亡,最终能够因此成就霸业。
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若虎之食豚也①。
①豚(tún):小猪,也泛指猪。
【译文】
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攻打弱国,好比大鱼吞食小鱼,像老虎吃小猪一样。
善治国家者,不变故①,不易常。
①不变故:不改变过去的成法。
【译文】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改变成法,不变换常规。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
【译文】
武器是凶器,争斗是不好的行为。
虽有广土众民,坚甲利兵,威猛之将,士卒不亲附,不可以战胜取功。
【译文】
即使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百姓,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勇猛的战将,但士卒不亲近归附,就不能够打胜仗取得成功。
内治未得,不可以正外①;本惠未袭②,不可以制末。
①正外:征伐外国。正,通“征”。
②本惠未袭:对百姓的恩惠还未遍及。本,指百姓,《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袭,意同“洽”,遍及。
【译文】
国内未治理好,就不能对外征伐;对百姓的恩惠还不普遍,就不能够控制枝末。
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待也;千人必死,万人弗能待也;万人必死,横行乎天下;令行禁止①,王者之师也。
①令行禁止: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
【译文】
一个人抱定必死的信念,十个人也不能对抗他;十个人抱定必死的信念,百人也不能对抗;百人抱定必死的信念,千人也不能对抗;千人抱定必死之心,万人也不能对抗;万人抱定必死之心,就能横行于天下;有命令就能执行,有禁令就能停止,这就是圣王的军队。
将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枝体也。心犹与则枝体不用①。
①犹与:与“犹豫”同。
【译文】
做主将的,是士卒的主心;做士卒的,是主将的肢体。心中犹豫不决,肢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①。
①制:号称。此依日人关嘉引《太室》曰:“制,犹号。”
【译文】
攻伐守礼法的人是坏人,攻伐仁义的人是暴徒,失去民心的人号称独夫。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①。
①文德:礼乐教化。
【译文】
圣王治理天下,先用礼乐教化然后才用武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译文】
对那最愚顽不可挽救,最纯正的美德都不能感化的人,然后才对他们施加武力。
《易》曰①:“不威小,不惩大,此小人之福也。”
①《易》曰:所引语句意欠明确,非《周易》原文。《周易·系辞下》:“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译文】
《周易》上说:“不威慑小害,就不能惩戒大恶,这就是小民的福运。”
圣人不言而知,非圣人者,虽言不知。
【译文】
圣人不用别人说什么就能先知,如果不是圣人,即使说了他也不明白。
谈丛
王者知所以临下而治众①,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蔽欺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定矣;知所以忠孝事上②,则臣子之行备矣。
①临下:驾驭臣下。
②事上:侍奉父母长辈。
【译文】
做君主的懂得用什么来驾驭臣下和治理众人,群臣就会害怕和折服;懂得怎样采纳别人的意见处理事情,就不会受蒙蔽和欺骗;懂得用什么来安定和施惠万民,那么国内就一定会安定;懂得怎样以忠孝来侍奉父母长辈,那么臣子的德行就具备了。
凡吏胜其职则事治,事治则利生;不胜其职则事乱,事乱则害成也。
【译文】
凡是官吏能胜任他的职务的就会使事情得到治理,事情治理好了才会产生利益;不能胜任他的职务的就会把事情搞乱,事情搞乱了就会造成祸害。
百方之事,万变锋出①。或欲持虚②,或欲持实;或好浮游③,或好诚必④;或行安舒⑤,或为飘疾⑥。
①锋出:用同“蜂出”。形容事情繁多,蜂拥而出。
②持虚:保持虚静。与下文“持实”保持务实相对而言,喻指两种不同的处世治国的态度与方法。
③浮游:虚浮不实。与下文“诚必”即诚信相对而言,是同义复词,指某一方面的品格。
④诚必:诚实守信。
⑤安舒:安详舒缓。
⑥飘疾:飞扬疾迅。与上“安舒”皆喻指临事处世的态度。
【译文】
天下的各种事情,千变万化如蜂出巢。有的要保持虚静,有的要保持务实;有的喜好浮夸,有的喜好诚信;有的行动安详纡缓,有的做事飞扬迅疾。
意不并锐①,事不两隆②。盛于彼者必衰于此,长于左者必短于右,喜夜卧者不能蚤起也③。
①并锐:同时急进。《孟子·尽心上》:“其进锐者,其退速。”
②两隆:始终兴盛。
③蚤:通“早”。
【译文】
心意不能同时锐进,事物不能始终兴盛。在那时兴盛的一定会在此时衰落,擅长用左手的右手一定不大灵便,喜欢晚睡的人往往不能早起。
不富无以为人①,不予无以合亲②。
①人:通“仁”。字原文作“大”,此据向宗鲁《校证》引《六韬》改。
②合亲:融洽亲族,和睦亲族。
【译文】
不富有就不能做仁慈的事,不给予就不能和睦亲族。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廪。圣人见所生,则知其所归矣。
【译文】
那水从山中流出而流入大海,粮食由田地里生长而收进仓库。圣人只要看见事物从什么地方生长,就知道它们的归宿在什么地方了。
天道布顺①,人事取予②;多藏不用,是谓怨府③。故物不可聚也。
①天道布顺:即自然规律是分发颁赏。布顺,向宗鲁《校证》疑“顺”为“颁”,据文意应是,译文从之。
②人事取予:人情事理是有取得也有给予。
③怨府:众怨归聚之所。
【译文】
上天的规律是分发颁赏,人情事理是有取得也有给予;喜好收藏而不使用,这就是所谓众怨所归。所以财物不能聚敛。
蛟龙虽神①,不能以白日去其伦②;飘风虽疾③,不能以阴雨扬其尘。
①蛟龙虽神:此则原文连上,现依卢文弨校另起。
②不能以白日去其伦:不能在白日升天脱离同类。伦,同类。
③飘风:指旋风,暴风。
【译文】
蛟龙虽然神灵,但不能够在白日升天脱离同类;旋风虽然迅猛,但不能够在阴雨天卷起灰尘。
不修其身,求之于人,是谓失伦①;不治其内,而修其外,是谓大废②。
①失伦:失序,失去应有的条理次序。
②大废:败坏大事。
【译文】
不加强自身修养,却向别人提要求,这就叫丧失了伦次;不治理好自己内部,却要想整治外表,这就是败坏大事。
邦君将昌①,天遗其道②;大夫将昌,天遗之士;庶人将昌,必有良子。
①邦君:国君,指诸侯国君主。邦,国家。
②遗(wèi):给予,馈赠。
【译文】
诸侯将要兴盛,上天会传给他方法;大夫将要兴盛,上天会送给他贤士;平民将要兴盛,一定会有优良的子弟。
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
【译文】
贤明的老师优秀的朋友在自己的身旁,诗书礼乐等经典陈列在面前,抛弃这些去做坏事的人,恐怕很少吧。
义士不欺心①,仁人不害生。
①欺心:自己欺骗自己,昧心。
【译文】
守正义的人不会昧良心,仁慈的人不会危害生灵。
谋泄则无功,计不设则事不成。
【译文】
密谋泄露了就没有功效,计划不设定事情就不会成功。
贤士不事所非,不非所事。
【译文】
贤士不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也不反对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愚者行间而益固①,鄙人饰诈而益野②。
①行间:即为非作歹。间,非也。固:鄙陋。
②饰诈:矫饰诈伪。
【译文】
愚蠢的人为非作歹却更加鄙陋,鄙陋的人矫饰诈伪而更加粗野。
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明①。
①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明:《荀子·劝学》:“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译文】
声音无论多细微没有听不到的,行动无论多隐蔽没有不被发现的。
至神无不化也,至贤无不移也。
【译文】
最神妙的事没有什么不能变化,最贤能的人没有什么不能改变。
上不信,下不忠;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译文】
在上的君主不真诚,在下的臣子就不忠实;上下不和睦,即使暂时安定也一定很危险。
求以其道,则无不得;为以其时,则无不成。
【译文】
按照一定的规律寻求事物,就没有什么不能得到;按照一定的时机去行动,就没有什么事情不会成功。
时不至,不可强生也;事不究①,不可强成也。
①究:研究,探求。
【译文】
时机不到,不能强求发生;事情不研究明白,不能强求成功。
权取重,度取长①。
①权取重,度取长:秤杆是称重量的,尺度是测长短的。权,即秤杆与秤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引申为权衡,比较。
【译文】
秤杆是称重量的,尺度是测长短的。
才贤任轻则有名;不肖任大,身死名废。
【译文】
贤才担负的责任虽轻却会有名声;不贤的人虽担大任,却身死名灭。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敏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译文】
士人不因为利益而改变,不因为祸患而改变,孝敬忠信的事确立了,即使死了也不会后悔。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①;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②。所以贵虚无者③,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①治己:修炼自己。治,修炼。下文“治人”亦同。
②所以治人也:以上四句本《尸子·劝学》,又见《文子·上仁》载老子语:“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
③虚无:道家指“道”的本体。道无所不在,但又无形可见,所以称为虚无。
【译文】
求学不懈怠,是为了磨炼自己;教诲不厌倦,是为了培养人才。之所以崇尚虚无,是因为这样才能顺应变化而又符合时宜。
冠虽故,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上下有分,不可相倍①。
①倍:通“背”,违背。
【译文】
帽子虽旧,但必须戴在头上;鞋子虽新,但只能穿在脚下。上下有别,不能相违背。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译文】
万物能保持它的根本就能生存,各种事情能掌握它的规律就能成功。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译文】
真理在什么地方,天下的人都归向它;道德在谁身上,天下的人都尊崇他;仁爱在谁那里,天下的人都爱戴他;正义在谁那里,天下的人都敬畏他。
衣虽弊,行必修;头虽乱,言必治。
【译文】
衣服虽然破旧,行为一定要整饬;头发虽乱,言论一定要有条理。
时在应之,为在因之。所伐而当①,其福五之②;所伐不当,其祸十之。
①伐:本义为攻伐,此引申为从事的事功。
②五之:五倍于事功。下文“十之”用法同此。
【译文】
要顺应时机,凭借它而行动。所进行的事功如果恰当,那福运就是事功的五倍;所进行的事功如果不适当,那祸害就是事功的十倍。
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译文】
尊贵的必须以卑贱为根本,高大的必须以低下作基础。
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
【译文】
上天将要给予他,必定首先使他劳苦;上天将要毁灭他,一定先使他犯错误。
孝于父母,信于交友。
【译文】
对待父母孝敬,结交朋友讲诚信。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译文】
十步大小的洼地,一定会有香草生长;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会有忠实可靠的士人。
乘舆马不劳致千里,乘船楫不游绝江海。
【译文】
利用车马,不劳累就能达到千里之远;利用舟船,不游泳就能横渡江海。
智莫大于阙疑,行莫大于无悔。
【译文】
没有比存疑而不妄解的人更加聪明,没有比做事不后悔的人有更大的德行。
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①,却足不行②。
①蹶:跌倒。
②却足:止步。
【译文】
因为一次被噎住,就断粮绝食;因为跌倒一次,就止步不前。
心如天地者明,行如绳墨者章①。
①绳墨:匠人用绳蘸墨作打直线的工具,这里喻指正直的行为。章:同“彰”,显明。
【译文】
心胸像天地一样宽广的人,眼睛就明亮;行为像墨线一样正直的人,名声就显著。
位高道大者从①,事大道小者凶。
①从:顺。
【译文】
地位高道行大的人顺利,事情大道行小的人凶险。
言疑者无犯①,行疑者无从。
①犯:使用。
【译文】
言语可疑的人不要使用,行为可疑的人不要跟从。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①。
①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又见《意林》卷一引《太公金匮》,作“先谋后事则昌,先事后谋则亡”,为太公对武王所言。
【译文】
先谋划后做事就会顺利,先做事后谋划就会败亡。
无以淫泆弃业①,无以贫贱自轻,无以所好害身,无以嗜欲妨生,无以奢侈为名,无以贵富骄盈②。
①淫泆:纵欲放荡,也作“淫佚”“淫逸”。
②骄盈:骄傲自满。
【译文】
不要因为纵欲放荡而抛弃正业,不要因为贫穷低贱而看轻自己,不要因为喜好的事物而危害身体,不要因为嗜好和欲望而妨害生命,不要用奢侈来张扬名声,不要因为尊贵富有而骄傲自满。
喜怒不当,是谓不明;暴虐不得,反受其贼。
【译文】
喜怒不适当,这就是不明智;对别人施暴虐不成,会反受其害。
怨生不报,祸生于福。
【译文】
怨恨由不报恩而产生,灾祸从福运中产生。
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而急,四马不能及。
【译文】
一句话说错了,四匹马也不能追回;一句话说得急,四匹马也不能赶上。
镜以精明①,美恶自服;衡平无私②,轻重自得。
①精明:精细光亮。
②衡:秤。
【译文】
镜子因为精细光亮,照出美丑自然信服;秤公平无私,称出轻重自然适当。
时乎时乎,间不及谋①。至时之极,间不容息②。
①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见《史记·李斯列传》记赵高语。间,本指空隙,这里喻时间短暂。
②间不容息:形容时间急迫,不容喘息。
【译文】
时间啊,时间啊!短暂得使人来不及思索。时间快到了极点,短暂得不容人喘息。
劳而不休,亦将自息;有而不施①,亦将自得。
①有而不施:犹言“为而不舍”。有,犹“为”。施,通“弛”,放松。
【译文】
劳作而不休息,将会自动停止;做事而不放松,也将自有所得。
无不为者①,无不能成也;无不欲者,无不能得也。
①无不为者:顺物之性,因物而为的人。
【译文】
顺物之性因物而为的人,没有什么不能成功;没有什么欲望的人,没有什么不能得到。
力胜贫,谨胜祸①;慎胜害,戒胜灾。
①力胜贫,谨胜祸:努力能战胜贫困,恭谨能战胜灾祸。力,勤力。
【译文】
努力能战胜贫困,恭谨能战胜灾祸;谨慎能战胜危害,戒备能战胜灾难。
为善者天报以德①,为不善者天报以祸。
①德:幸福。
【译文】
做好事的人,上天将用福佑来回报;做坏事的人,上天将用灾祸来回报。
君子得时如水①,小人得时如火。
①得时如水:得到时运如水一样平静。时,时机,时运。
【译文】
君子得到时运,像水一样平静;小人得到时运,像火一样暴烈。
心之得,万物不足为也;心之失,独心不能守也。
【译文】
心有所得,上万件事都不够做;心有所失,就一个信念也坚守不住。
本伤者枝槁,根深者末厚。
【译文】
树干受损伤,树枝就干枯;根须入土深,末梢就肥厚。
为善者得道,为恶者失道。
【译文】
做善事的获得道义,做恶事的丧失道义。
恶语不出口,苟言不留耳。
【译文】
恶言不从自己口中说出,妄语不让它留在耳边。
务伪不长,喜虚不久。
【译文】
竭力作伪长不了,喜好虚假不能长久。
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
【译文】
正义的人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廉洁的人不随便获取。
富必念贫,壮必念老。年虽幼少,虑之必早。
【译文】
富有时一定要想到贫穷,壮年时一定要想到老年。年纪虽然还幼小,考虑将来必须趁早。
踒人日夜愿一起,盲人不忘视。
【译文】
偏瘫病人日夜希望一朝能站起,盲人念念不忘想看见东西。
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
【译文】
聪慧的人从领悟开始,到和谐告终;愚蠢的人从欢乐开始,以悲哀告终。
慎终如始,常以为戒。
【译文】
事情到最后也要像开始时一样慎重,要经常以此为戒。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①。
①亦:原文作“而”,据明钞本改。
【译文】
喜好说别人坏话,别人也会说他坏;喜好憎恶别人,也被别人所憎恶。
江河之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须臾而毕①。
①“江河之溢”四句:又见《吕氏春秋·慎大》《淮南子·道应训》,文略异。《老子·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溢,涨洪水。飘,旋风。
【译文】
江河涨水,超不过三天;旋风暴雨,很快就会过去。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①。日夜恐惧,唯恐不卒②。
①忽:古代极小的度量单位,十忽为一丝。此形容极细微。
②卒:终,善终。
【译文】
幸福从微小的事情中产生,灾祸由极细微的事情中产生。日夜小心谨慎,只怕不能善终。
物之相反,复归于本。
【译文】
事物相互对立,将复归它本来的面貌。
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风而驰易以远。
【译文】
顺流而下容易到达,凭借风力奔跑容易抵达远方。
兵不豫定,无以待敌;计不先虑,无以应卒。
【译文】
用兵不事先定计,就不能对付敌人;计谋不事先考虑,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故。
直而不能枉,不可与大任;方而不能圆,不可与长存。
【译文】
刚直而不能弯曲,不能予以重任;方正而不圆熟,不能长期共存。
毒智者莫甚于酒,留事者莫甚于乐,毁廉者莫甚于色,摧刚者反己于弱。
【译文】
毒害智慧没有比酒更厉害的了,延误大事没有比游乐更厉害的了,毁坏廉洁没有比美色更厉害的了,摧毁坚物的人要使自己返回柔弱。
富在知足,贵在求退。
【译文】
富有贵在知足,尊贵在于早求隐退。
先忧事者后乐,先慠事者后忧。
【译文】
事先忧虑的人事后会欢乐,事先骄傲的人事后会忧愁。
河以委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德以纯厚故能豪。
【译文】
黄河因为蜿蜒曲折所以能够长远,大山因为有舒缓的斜坡所以能够高大,大道因为宽广所以能够化育无穷,道德因为深厚纯朴所以能够气魄宏大。
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
【译文】
宣扬别人的好处,比发油还要滋润人心;宣扬别人的坏处,比矛戟还要刺痛人心。
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
【译文】
做好事不行直道,最终一定会枉曲;做坏事不罢手,最终一定会成为坏人。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
【译文】
经过生死考验,才知道朋友交情;经过穷富变迁,才知道人情世态;经过贵贱易位,友谊才能显现;经过仕途升降,友情才会突出。
德义在前,用兵在后。
【译文】
道德仁义施行在前,武力用兵使用在后。
初沐者必拭冠,新浴者必振衣。
【译文】
刚洗过头一定要擦净帽子,才洗过澡一定要抖去衣上尘土。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
【译文】
败军的将领,不可侈谈勇敢;亡国的臣子,不可侈谈智谋。
自请绝易①,请人绝难。
①请绝:求死。绝,绝命,死亡。
【译文】
自己求死容易,求人处死自己困难。
人激于名,亦毁为声。
【译文】
人被功名激励,也会被名声毁灭。
祸福非从地中出,非从天上来,己自生之。
【译文】
祸福不会从地里冒出,也不会从天上降来,两者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明者视于冥冥①,智者谋于未形②,聪者听于无声③,虑者戒于未成。
①冥冥:晦暗,黑夜。
②未形:事情尚未显出迹象、征兆。
③聪:耳力敏锐。《庄子·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
【译文】
眼睛明亮的人能在晦暗之中看见东西,智慧出众的人能在事物未显出征兆之前谋划,听力敏锐的人能从无声无息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防患于未成。
江河大溃从蚁穴①,山以小阤而大崩②。
①江河大溃从蚁穴:《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②阤(zhì):崩塌。
【译文】
江河大堤崩溃是从蚂蚁洞穴开始的,高山大崩溃是由小塌方造成的。
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
【译文】
灾祸从欲求中产生,福运从自我抑制中产生。
为人上者,患在不明;为人下者,患在不忠。
【译文】
做君主的祸患在不英明,做臣下的祸患在不忠诚。
端身正行,全以至今①。
①全:保全,指身心两方面而言。
【译文】
挺直身躯走正路,能始终保全身心。
见亡知存,见霜知冰。
【译文】
看见败亡就知道怎样生存,看见严霜就知道天寒冰冻。
广大在好利①,恭敬在事亲。
①广大在好利:“广大”语意未明,且补“财源”二字作译文。
【译文】
财源广大在于好利,为人恭敬在于事亲。
因时易以为仁①,因道易以达人②。
①因时:依循时机。
②因道:因循正道。达人:使人通达。
【译文】
顺应时机容易做仁爱的事,顺应大道容易使人通达。
营利者多患,轻诺者寡信①。
①轻诺者寡信:此语又见《老子·六十三章》:“轻诺必寡信。”
【译文】
营求私利的人多忧患,轻易许诺的人少信用。
欲贤者莫如下人,贪财者莫如全身。
【译文】
要想成为贤人不如甘居人下,贪恋财物不如保全生命。
问善御者莫如马,问善治者莫如民。
【译文】
要了解善于驾车的人,没有比问被驾驭的马更好的了;要了解善于治国的人,没有比问被治理的百姓更清楚的了。
以卑为尊,以屈为伸。
【译文】
把卑贱当作尊贵的起点,把屈曲当作伸直的开端。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
【译文】
君子施行恩惠而保全自身,小人竭力贪财而失去性命。
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
【译文】
说好处不要提到自己,说坏事不要连及他人。
来事可追也,往事不可及。
【译文】
未来的事情能够抓紧去做,过去的事情却不能挽回。
善不可以伪来,恶不可以辞去。
【译文】
善良不能用虚伪招来,恶行不能凭言辞除去。
非仁义刚武,无以定天下。
【译文】
没有仁义刚武,就不能安定天下。
水倍源则川竭①,人倍信则名不达。
①倍:同“背”,背离。
【译文】
水背离了源头河流就会枯竭,人背离了信义名声就不能显达。
义胜患则吉,患胜义则灭。
【译文】
正义胜过祸患就吉祥,祸患胜过正义就会灭亡。
五圣之谋①,不如逢时;辩智明慧,不如遇世。
①五圣:指神农、尧、舜、禹、汤。
【译文】
有五个圣王的智谋,不如遇上好时运;有辩才多智慧,不如遇上好世道。
多易多败,多言多失。
【译文】
政令多改变就会多失败,多说话就会多失误。
官尊者忧深,禄多者责大。
【译文】
官位高的人忧虑深,俸禄优厚的人责任大。
积德无细①,积怨无大②;多少必报,固其势也。
①无细:无论细小。
②无大:无论大小。
【译文】
积德不论细小,积怨不论大小;恩怨不论多少必有回报,这是固有的趋势。
圣人之衣也,便体以安身;其食也,安于腹。适衣节食①,不听口目②。
①适衣节食:量体穿衣节制饮食。
②不听口目:不听任食色的欲望。
【译文】
圣人的衣服,使身体方便安适就行;圣人的饮食,使肚子感到满足就行。他们量体穿衣,节制饮食,不听任嘴巴眼睛的欲望。
君子苟不求利禄①,则不害其身。
①苟:如果,假如。
【译文】
君子假若不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危害自身。
狎甚则相简也①,庄甚则不亲。
①狎:亲近,亲密。简:怠慢。
【译文】
过分亲近就会互相怠慢,过分庄重彼此就不会亲近。
口者关也①,舌者机也②;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①关:闭门的横木,即门闩。
②机:弩机,弓上发箭的装置。
【译文】
口好比开关,舌好比弩机;说出的话不妥当,四匹快马也不能追回。口好比关隘,舌好比兵器;说出的话不恰当,反而会伤害自己。
言出于己,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不可止于远①。
①“言出于己”四句:《文子·微明》作:“言出于口,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近,不可禁于远。”
【译文】
言语从自己口中发出,不能由别人制止;行为从近处开始,不能在远处停止。
中不正,外淫作①;外淫作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故清净无为,血气乃平。
①外淫:体外的邪气。
【译文】
体内没有正气,体外的邪气就发作;体外邪气发作的人又经常怨恨生气,经常怨恨生气的人疾病就容易发生。所以内心纯净,任其自然,血气才会平和。
百行之本①,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②,可以保国。
①百行:各种品德行为。
②得:得当。
【译文】
各种行为的根本,全在一句话。一句话合适了,能够使敌人退却;一句话妥当了,能够保全国家。
响不能独为声,影不能倍曲为直①。
①倍:同“背”,离,这里有矫正的意思。
【译文】
回响不能独自成声,影子不能离曲形变为直。
君子虽穷①,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乱君之禄②。
①穷:困厄。
②乱君:昏庸无道的君主,暴君。
【译文】
君子即使遭困厄,也不在亡国的形势下做官;虽然贫穷,也不接受昏君的俸禄。
众人以毁形为耻①,君子以毁义为辱②。
①毁形:毁坏身体容貌。
②毁义:损害道义。
【译文】
众人把毁伤形体当作耻辱,君子把毁伤正义看作耻辱。
明君之制:赏从重,罚从轻①;食人以壮为量②,事人以老为程③。
①赏从重,罚从轻:《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②食人:养人,供给人食物。壮:强健者。
③事人:驱使人,用人。老:老者。程:度量的总名,这里指限度。《礼记·王制》:“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壮者之食。”与此同义。
【译文】
英明君主的制度:奖赏要从重,处罚要从轻;养人按强壮者的饭量提供食物,用人按老者的标准安排工作。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
君子虑福不及,虑祸百之①。
①虑祸百之:思虑祸患百倍于思考幸福。
【译文】
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
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译文】
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选择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对象。
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充实如同空虚,有如同没有。
君子不以愧食,不以辱得。
【译文】
君子不为了求食而蒙羞,不为了获取而受辱。
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君子不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译文】
君子高兴的是实现他的志向,小人高兴的是办成他的事情。君子不把他不喜爱的东西,施加给他所喜爱的人。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①。
①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孟子·离娄下》:“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译文】
君子有终身忧虑的事情,但没有一时的忧患。
顺道而行,循理而言①;喜不加易②,怒不加难③。
①顺道而行,循理而言:又见《韩诗外传》卷七:“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
②加易:更易,改变。
③加难:为难。
【译文】
顺从正道做事,依循真理说话;高兴时不会改变自己,生气时不会为难别人。
夫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杀。
【译文】
聪明的人不任意胡为,勇敢的人不随便杀人。
君子比义,农夫比谷。
【译文】
君子关心正义,农民关心谷物。
人皆知取之为取也,不知与之为取之①。
①人皆知取之为取也,不知与之为取之:当本《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译文】
人们都知道获得叫取,不知道给予也是获取。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
【译文】
高山的顶峰上没有高大的树木,是因为多受阳光的伤害;大树底下没有丰盛的青草,是因为多受阴湿的伤害。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①;耻辱者②,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①符:喻指凭证。
②耻辱:以受辱为羞耻,“耻”意动用法。
【译文】
修身,是聚集智慧的府库;好施,是仁爱的开端;受取和给予,是正义的凭证;对侮辱感到羞耻,是勇敢的决断;树立名声,是操行的顶点。
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①,古之通义也。
①显戮:明正典刑,处决示众。
【译文】
引进贤人的应受到重赏,埋没贤才的应被公开处决,这是自古以来通行的道理。
道微而明,淡而有功。非道而得,非时而生,是谓妄成。得而失之,定而复倾。
【译文】
道理微妙而显明,平淡而有成效。不按道理取得,不按时宜发生,这叫非分的成功。得到的也会失去,安定的也会倾覆。
福者,祸之门也;是者,非之尊也①;治者,乱之先也。事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闻也。
①非之尊:错误的酒杯。尊,《说文解字》:“尊,酒器也。”
【译文】
福,是祸的门户;正确,是错误的酒杯;治理,是混乱的先导。做事不论始终患难都不殃及的,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
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矣。
【译文】
树枝不能忘记根本,受恩不能忘记回报,看见有利的事一定要想到是否会危害自身。所以君子留神专心在这三件事上,吉祥就会传到子孙。
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势不可同,两贵不可双。夫重、容、同、双,必争其功。故君子节嗜欲,各守其足①,乃能长久。
①足:满足,知足。
【译文】
两者同高不能并重,两者同大不能相容,两方势力不能等同,两者尊贵不能双显。如果并重、相容、等同、双显,一定会各自争功。因此君子节制嗜好欲望,各自知足,就能长久。
默无过言,悫无过事①。木马不能行②,亦不费食;骐骥日驰千里,鞭椎不去其背③。
①悫(què):朴实谨慎。
②木马:古代用来练习骑术的木制马。
③鞭椎(chuí):马鞭。
【译文】
沉默便不会有错话,朴实谨慎不会有错事。木马不能行走,也不耗费食料;良马日行千里,马鞭不离开它的脊背。
吞舟之鱼,荡而失水①,制于蝼蚁者②,离其居也;猿猴失木,禽于狐貉者③,非其处也。腾蛇游雾而升④,腾龙乘云而举⑤,猿得木而挺⑥,鱼得水而骛⑦,处地宜也。
①荡:来回摇动,这里指翻腾震荡。
②蝼蚁:蝼蛄和蚂蚁,这里泛指小昆虫。
③禽:同“擒”。狐貉(hé):狐狸。
④腾蛇:传说中能飞的蛇。
⑤腾龙:传说中能飞的龙。
⑥挺:挺拔,矫捷。《淮南子》作“捷”。
⑦骛:奔驰,这里喻指任意游动。
【译文】
能吞掉船只的大鱼,翻腾振荡而离开水,就被蝼蚁所制服,是因为脱离了它的居所;猿猴失去树木,就被狐狸所擒获,也是因为它不在自己的住处。飞蛇驾雾升天,飞龙腾云升天,猿猴在树上就很矫捷,鱼儿得水就能畅游,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地方很适宜。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译文】
君子学问广博,担心自己不能经常复习。已经复习了所学的东西,又担心自己不能实行它。已经实行了它,又担心自己不能保持谦让。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
【译文】
君子不以求学为羞耻,不以向人请教为羞耻。
贵因人知而知之①,不贵独自用其知而知之。
①贵因人知而知之:原文“而”下衍“加”字,据向宗鲁《校证》删。贵,注重。因人知,通过别人的智慧。知之,了解事物。
【译文】
要注重通过别人的智慧来了解事物,不专重独自用自己的智慧来了解事物。
天地之道,极则反,满则损。五采曜眼①,有时而渝②;茂木丰草,有时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③?
①五采曜眼:五彩耀人眼目。五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也指多种颜色。曜,同“耀”。
②渝:变更。
③自若:自如,保持原状。
【译文】
天地的规律,到了尽头就会反复,盈满了就会亏损。五彩耀人眼目,到一定时候就会改变;繁盛的树木丰茂的青草,到一定时候就会衰落。事物有盛有衰,怎能一直保持原貌?
民苦则不仁①,劳则诈生。安平则教,危则谋,极则反,满则损。故君子弗满弗极也。
①不仁:麻木不仁,麻痹愚钝。
【译文】
百姓困苦就会麻痹愚钝,劳累就会产生欺诈。在安定太平时就要施行教化,危难时就要事先谋划,事物到了极端就会反复,盈满后就会亏损。因此君子不要自满、不要走极端。
杂言
贤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时,明乎成败之端,察乎治乱之纪①,审乎人情,知所去就。
①纪:头绪。
【译文】
贤人君子通达盛衰的时势,明白成败的缘由,了解治乱的头绪,审察人们的常情,知道去留的时机。
君子穷则善其身,达则利于天下①。
①穷则善其身,达则利于天下:《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君子在困厄时就要完善自身,显达时就要有利于天下人。
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
【译文】
一种主张要遇上时机然后才被重视,有了权势然后才能实行。
先名实者①,为人者也;后名实者,自为者也。
①先名实者:把名誉和功业放在前面的人。
【译文】
看重名声和功业的人,是有志于救民的人;看轻名声和功业的人,是独善其身的人。
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①,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①谨愿敦厚:诚实厚道。
【译文】
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诚实厚道的人,能事奉君主,却不能用兵;骐骥这样的良马,可以到达千里,把它放在屋子里,让它捉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是利剑,天下闻名,木工用来做木活,还不如斧子。
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
【译文】
世道不同了事情就有变化,事情的变化又随着时间而推移,时间的推移又会使习俗改变。
世以易矣,不更其仪①,譬如愚人之学远射。目察秋毫之末者,视不能见太山②;耳听清浊之调者,不闻雷霆之声。何也?唯其意有所移也。
①仪:法度,标准,原则。
②太山:同“泰山”。
【译文】
世道已经改变,不改变自己的处世原则,就像学远射的愚人一样。有的人眼睛能看清秋毫的末端,却不能看见泰山;有的人耳朵能听出清浊的音调,却听不见雷霆的声响。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心思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飞鸟成列,鹰鹫不击;众人成聚,圣人不犯。
【译文】
成群的麋鹿在一起,虎豹也要避开;成队的飞鸟在一起,鹰鹫也不敢攻击;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圣人也不冒犯他们。
聪者耳闻,明者目见。聪明形则仁爱著①,廉耻分矣。
①聪明形:聪明显现。
【译文】
听力好的人靠耳朵听,视力好的人靠眼睛看。聪明显现仁爱之心就会显著,廉正与耻辱就会分明。
非其道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远害而名章也①。
①远害:原文作“远容”,《韩诗外传》作“远害”,“害”与“容”形近易误。此径改。
【译文】
不是正道却要去走,即使劳累也到不了目的地;非自己应当所有的却要去追求它,即使努力去求也得不到。聪明的人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廉洁的人不求取不是自己应该有的,因此能够远离祸害而名声显著。
夫善恶之难分也,圣人独见疑①,而况于贤者乎?是以圣贤罕合,谄谀常兴也。故有千岁之乱,而无百岁之治。
①独:通“犹”,尚且。
【译文】
善和恶很难区分,圣人尚且被怀疑,又何况贤人呢?因此圣君贤臣很少能遇合,谄媚阿谀常常很兴盛。所以有千年的动乱,却无百年的太平。
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
【译文】
人不处困境思考就不能长远,自身不受拘束智谋不会广博。
语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①。
①三折肱(gōng)而成良医:多次折断手臂就成了良医。
【译文】
古语不是说吗?多次折断手臂就成了良医。
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①。
①列士:同“烈士”,坚贞刚强的士人。
【译文】
君主不受困厄不能成就王业,正直刚强的人不受困厄不能成就品行。
凡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以祸。
【译文】
凡是人做了好事的,上天要用福运作回报;做了坏事的,上天要用灾祸作回报。
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有其才不遇其时,虽才不用。苟遇其时,何难之有?
【译文】
贤与不贤在于才能,作与不作在于人为,遇合不遇合在于时机,死与生在于命运。有才能却不遇时机,即使有才能也无用。如果遇上时机,施展又有什么困难呢?
芝兰生深林,非为无人而不香。故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也,忧而志不衰也,先知祸福之始而心不惑也。
【译文】
芝草兰花长在幽深的树林里,不因为没人欣赏就不香。因此求学的人不是为了显达,而是为了在逆境中不困顿,在忧患中志向不减退,预知祸福的开始而内心不惑乱。
君子疾学,修身端正,以须其时也。
【译文】
君子应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端正品行,等待适当的时机。
夫形非为影也①,而影随之。呼非为响也,而响和之。故君子功先成而名随之。
①形:原文误作“行”,乃音误,径改。
【译文】
形体不是为了影子,但影子总跟随它。呼喊不是为了有回响,但回响总是应和它。因此君子先成就功业,而后就有名声伴随他。
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译文】
所谓最圣明的人,一定能预见进和退哪样有利,屈和伸哪样有效。
夫括之旁多枉木①,良医之门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顽钝②。
①括:矫正弯曲竹木的工具。
②顽钝:不锋利的器物。
【译文】
隐括旁边弯木多,良医门内病人多,磨石旁边钝器多。
君子上比,所以广德也①;下比,所以狭行也②。比于善,自进之阶也;比于恶③,自退之原也。
①广德:德行广大。
②狭行:品行狭隘。
③“比于善”至“比于恶”之“比”九字:原文脱,此据向宗鲁《校证》依卢文弨校引《韩诗外传》补。
【译文】
君子向上比,因此德行广大;如向下比,会因此品行狭邪。向好的比,是使自己进步的阶梯;向坏的比,是使自己落后的根源。
贲于言者①,华也;奋于行者,伐也②;夫色智而有能者③,小人也。
①贲(bì):装饰,美饰。
②伐:自夸。
③色智:因有才智而流露出骄矜神色。
【译文】
在言语上装饰的,是浮华;在行为上骄傲的,是自夸;因有智慧才能而显露骄矜神色的,是小人。
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之①,不能为不能,行之要也②。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
①能之为能之:后一“之”字原脱,依向宗鲁《校证》与文例及《韩诗外传》补。
②行之要:原文作“行之至”,卢文弨以为当依下文例及《韩诗外传》作“行之要”。此径改。
【译文】
君子对事物了解就是了解,不了解就是不了解,这是言辞的要领。能做就是能做,不能做就是不能做,这是行动的要领。言辞有要领就是明智,行动有要领就是仁爱。既明智又仁爱,那还有什么增益的呢?
君子之修其行,未得①,则乐其意;既已得,又乐其知②。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①得:指得官。
②又乐其知:当作“乐其治”,《荀子·子道》:“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即此文所本,《孔子家语·在厄》同。
【译文】
君子修养自己的品行,没有获得名位,就为实践自己的意愿而高兴;已经获得名位,就为自己能施行治理而高兴。因此有终身的欢乐,没有一天忧愁。
夫贫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终也。处常待终,当何忧乎?
【译文】
贫困,是士人的常情;死亡,是人们的归宿。处在常情中等待归宿,还忧愁什么呢?
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①。夫子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②,是夫子之能劳也。
①易事:容易侍奉,容易向人学习。
②道:同“导”,引导。
【译文】
先生看见别人有一种长处,就忘了那人的很多毛病,这说明先生容易向人学习。先生看到别人有长处,就像自己有了这种长处,这说明先生不与人竞争。先生听到一个好道理一定要亲身实践它,然后引导别人,这说明先生能耐劳苦。
君子之道四:强于行己,弱于受谏①,怵于待禄②,慎于持身。
①弱于受谏:接受劝谏时柔顺。
②怵(chù)于待禄:得到官禄时戒惧。怵,恐惧。待,《孔子家语》王肃注云:“待,宜为‘得’。”译文从此说。
【译文】
君子的四种品行: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在接受劝谏时很柔顺,对做官感到恐惧,对立身处世很谨慎。
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能曲于人。
【译文】
不做官却能敬奉居上位者,不祭祀却能敬事鬼神,正直又能受人委屈。
与人交者,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长矣。
【译文】
与人结交要推崇他的长处,回避他的短处,这样才能长久。
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士①。居必择处,所以求士也;游必择士,所以修道也。
①游必择士:《荀子·劝学》作“游必就士”。
【译文】
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交游一定要选择贤士。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是为了寻求贤士,交游一定要选择贤士是为了道德修养。
饮食有量,衣服有节,宫室有度,畜聚有数①,车器有限,以防乱之源也。
①畜聚:即“蓄积”,聚集财物。
【译文】
饮食要有定量,衣服要有节制,宫室要有标准,聚敛要有定数,车辆器物要有限制,以便杜绝祸乱的根源。
巧而好度必工①,勇而好同必胜②,知而好谋必成。
①好度:善于计算。
②好同:善于合众。
【译文】
灵巧又善于计算的人一定精工,勇敢又善于合众的人一定胜利,明智又善于谋划的人一定成功。
君子不急断,不意使,以为乱源。
【译文】
君子不急于决断,不随意驱使百姓,以免造成祸乱的根源。
终日言,不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之患。唯智者有之。故恐惧所以除患也,恭敬所以越难也。终身为之,一言败之,可不慎乎?
【译文】
整天谈话,不给自己留下忧虑;整天做事,不给自己留下祸患。只有明智的人才会这样。所以心存恐惧就可以排除祸患,为人恭敬就可以渡过危难。终身在做的事情,一句话可以使它失败,能不谨慎吗?
夫富而能富人者①,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①富人:使人富。下“贵人”“达人”同此用法。
【译文】
自己富有又能使别人富有的人,想贫穷也不可能。自己尊贵又能使别人尊贵的人,想卑贱也不可能。自己显达又能使别人显达的人,想处困境也不可能。
非其地而树之①,不生也;非其人而语之,弗听也。得其人,如聚沙而雨之;非其人,如聚聋而鼓之。
①非其地:不是合适的土地。下“非其人”用法同此。
【译文】
不是适合的土地而去种植,是不能生长的;不是合适的人却与他交谈,是不会听从的。遇到合适的人,就像把沙子聚拢来给它淋雨;不是合适的人,就像把聋人集中起来敲鼓给他们听。
船非水不可行,水入船中则其没也。
【译文】
船没有水不能航行,水进入船中船就会沉没。
依贤固不困,依富固不穷。
【译文】
依靠贤人当然不会困厄,依靠富人当然不会贫穷。
丹之所藏者赤①,乌之所藏者黑②,君子慎所藏。
①丹:朱砂。
②乌:这里指煤。
【译文】
朱砂埋藏的地方是红的,煤埋藏的地方是黑的,君子应该慎重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多所知者出于利人即善矣,出于害人即不善也。
【译文】
知识多出于利人的目的,就是好的;出于害人的目的,就是不好的。
不肖人自贤也,愚者自多也,佞人者皆莫相其心①。
①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相:观察,了解。
【译文】
不贤的人自以为贤,愚蠢的人往往自负,阿谀逢迎的人谁都不能察知他们的心思。
夫君子爱口①,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
①爱口:惜口慎言,慎于开口。
【译文】
君子吝于开口,孔雀爱惜羽毛,虎豹爱惜利爪,这都是用来修养自身的方法。
君子择人与交①,农人择田而田②。君子树人③,农夫树田。田者择种而种之,丰年必得粟;士择人而树之,丰时必得禄矣④。
①与:用同“而”,连词。
②择田而田:选田耕种。第一个“田”指田地,第二个“田”指种田。
③树:指培养,下同。
④丰时:盛世,时运亨通时。
【译文】
君子选择人结交,农夫选择田地耕种。君子培养人,农夫培养田。种田的选择种子下种,丰年一定获得粮食;士人选择人才加以培养,盛世时一定会获得俸禄。
凡善之生也,皆学之所由①。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②,父母之谓也。故君正则百姓治,父母正则子孙孝慈③。
①由:缘由,经由。此字原文误作“里”,此据明钞本径改。
②主道:主持家政的人。原文误作“王道”,此据明钞本改。
③孝慈:对上孝敬,对下慈爱。
【译文】
凡是好品行的养成,都是学习的缘故。一家之中,必定有主持家政的人,父母亲就是。所以国君正派,百姓就能治理好;父母正派,子孙就会对上孝敬对下慈爱。
夫仁者好合人①,不仁者好离人②。故君子居人间则治③,小人居人间则乱。
①合人:使人融洽。
②离人:使人分离。
③居人间: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中。间,间隙。
【译文】
仁爱的人喜欢使人融洽,不仁的人喜欢使人分离。所以君子处在人们中间就能治理,小人处在人们中间就会混乱。
敏其行,修其礼①,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若行不敏,礼不合,对门不通矣。
①敏其行,修其礼:使自己行为勤勉,学习好礼仪。敏,勤勉,使动用法。
【译文】
如果行为勤勉,讲究礼仪,千里之外的人也会亲如兄弟。如果行动不勤勉,行事不合礼仪,就是住在对门内心也不能相通。
辨物
穷神知化①,德之盛也。
①穷神知化:穷究事物之神妙,了解事物之变化。
【译文】
穷究事物的神奇变化,是德行盛大的标志。
道也者,物之动莫不由道也。是故发于一,成于二,备于三,周于四,行于五。
【译文】
所谓“道”,就是事物变化不能不遵循它。因此,万物从一产生,由阴、阳二气构成,大备于天、地、人三才,四季循环不已,五行相克相生。
春秋冬夏,伏见有时。失其常,离其时,则为变异;得其时,居其常,是谓吉祥。
【译文】
春秋冬夏四季,各个星的隐伏和显现有一定的时间。它们失去常轨,背离时令,就会形成变异;它们符合时令,处于常轨,这就叫吉祥。
物之所以有而不绝者,以其动之时也。
【译文】
物资之所以常有而不会断绝,是因为它们按时地生长变化。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译文】
天地间的气候,不会错乱次序。如果越过次序,是人搞乱它的。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译文】
国家必须依赖山河,山崩河枯,是亡国的征兆。
阳贵而阴贱,阳尊而阴卑,天之道也。
【译文】
阳贵阴贱,阳尊阴卑,这是自然的规律。
夫天地有德合①,则生气有精矣;阴阳消息②,则变化有时矣。时得而治矣,时得而化矣,时失而乱矣。
①德:此字《韩诗外传》无,向宗鲁《校证》引卢文弨说,以此字为衍文。译文从之。
②消息:消长。
【译文】
天地有交合,就能产生精气;阴阳消长,事物变化就有一定时间。得时就能治理,得时就能变化,失时就会混乱。
德泽不加,则君子不享其质①;政令不施,则君子不臣其人②。
①质:通“贽”,聘问的礼物。
②不臣其人:不使那些人称臣。
【译文】
没有给人施加过仁德恩泽,君子不会享用他们的礼物;不曾对人施行过政令,君子不会使别人称臣。
夫肉自生虫,而还自食也①;木自生蠹,而还自刻也②;人自兴妖,而还自贼也。
①还(xuán):随即,很快地。下二句“还”字义同此。
②刻:削减,这里意指蛀蚀。
【译文】
肉上自己长出虫子,虫子很快便吃掉肉;木头自己长出蠹虫,蠹虫很快便朽蚀木头;人自己作怪,会很快害了自己。
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
【译文】
我并不能使死人复生,只是使那应当活着的人活过来罢了。
修文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译文】
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稳定政权、治理民众,没有比礼仪更好的。
积恩为爱,积爱为仁,积仁为灵①。灵台之所以为灵者,积仁也。神灵者,天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也。
①灵:神灵,指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下文“神灵”义同。
【译文】
积聚恩惠就成为爱,积聚爱就成为仁,积聚仁就成为神灵。灵台之所以称“灵”,就是因为积聚了仁。神灵是天地的根本,又是万物的开始。
德不至,则不能文。
【译文】
德政达不到最高境界时,就不能实行文治。
德弥盛者文弥缛①,中弥理者文弥章也②。
①缛:繁密。
②中:指内心。章:同“彰”,显明。
【译文】
德泽越盛大文采越繁密,内心越有修养文采越显明。
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
【译文】
礼仪,是用来驾驭民众的;络头,是用来驾驭马的。
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声音应对者,所以悦耳也。嗜欲好恶者①,所以悦心也。
①嗜欲好恶:好恶,偏义复词,只取“好”义。
【译文】
衣服容貌,是要用它来悦目的。声音应答,是要用它来悦耳的。嗜欲喜好,是要用它来使内心欢悦的。
修德束躬①,以自申饬②,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
①束躬:检点约束自身。
②申饬:检点,整肃。
【译文】
修养品德约束自身,自我检点整肃,以此检束自己歪邪的思想,坚守端正的意念。
服不成象①,而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②。
①服不成象:服饰不成图像。古代贵族以各种图像装饰衣服,以区别尊卑等级。
②显令:显著美好。
【译文】
衣服不成图像,内心就不会改变。内心修养品德,外表才能显出礼仪,以此成就显著美好的名声。
圣人举事必反本。
【译文】
圣人做事一定要追寻本源。
射者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然后射者能以中。
【译文】
射箭的人一定要心平气和身体端正,凡拿起弓箭,瞄准固定目标,然后才发射的,都能以此射中。
夫三年之丧,固优者之所屈①,劣者之所勉。
①屈:此指抑制自己。
【译文】
三年的丧期,本来是对优秀人物的一种抑制,对顽劣人物的一种勉励。
吾不为人之恶我而改吾志,不为我将死而改吾义。
【译文】
我不会因为有人厌恶我就改变我的志向,不会因为我快要死亡就改变我的原则。
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也①。
①志:志向,心之所向。
【译文】
不说话就有信用,不行动就有威仪,不施予就有仁爱,这是出于心志。
夫外厉者必内折①;色胜而心自取之者,必为人役。是故君子德行成而容不知②,闻识博而辞不争③,知虑微达而能不愚④。
①内折:内心受挫折。
②不知:不理智。知,同“智”。
③不争:不与人争高下。《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④微达:通达于细微之处。
【译文】
外表严厉的人必定内心受挫;神色上争强好胜并自以为是的人,必定被别人驱使利用。因此君子道德品行修养成功能包容不理智的人,见闻广博而不在言辞上与人相争,智谋思虑洞达幽微而不愚昧。
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
【译文】
君子学礼是为了立志,这样贪欲的念头就不会产生;君子想着礼是为了修身,这样懈怠懒惰简慢轻忽的品节就不会产生;君子学礼是为了实行仁义,这样愤怒争斗粗暴放肆的言辞就会远离。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译文】
人都有感情理智的本能,没有固定不变的喜怒哀乐。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
【译文】
道德,是人性的表露。音乐,是道德的光华。金石丝竹,是奏乐的工具。诗表达人的志向,歌唱咏叹人的心声,舞蹈能感动人的容貌。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彩节奏,声之饰也。
【译文】
欢乐,是内心的活动;声音,是音乐的形象;文采节奏,是声音的组织形式。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①,谓之音。
①方:犹言文章,即音乐的旋律结构。
【译文】
大凡音乐的兴起,都是由人心产生的。人内心的变化,是外物使它这样的。人感受外物而内心有所触动,因而表现在声音上。声音互相应和,就显出变化来,变化中形成一定的旋律结构,就叫“音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译文】
乐是由音所产生的。它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
凡音生人心者也①。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②。
①生人心:从人心中产生。
②声成文谓之音:声音组成一定的旋律结构形式就叫音乐。此句又见《毛诗序》。
【译文】
凡音乐都是从人心中产生的。情感在内心触动,就表现为声音;声音经过美化修饰,就称之为音乐。
凡人之有患祸者,生于淫泆暴慢。
【译文】
凡人有灾祸和患难的,都是由恣纵逸乐、凶暴傲慢产生的。
乐者,德之风①。
①德之风:音乐是道德风俗的体现。风,这里有外在表现或象征的意思。《礼记·乐记》:“乐者,所以象德也。”“乐者,德之华也。”
【译文】
音乐,是德行的外在表现。
乐之动于内,使人易道而好良①;乐之动于外,使人温恭而文雅。
①易道而好良:易于引导而好善。道,同“导”。
【译文】
音乐触动人的内心,使人易于引导而好善;音乐也改变人的外表,使人温和恭敬、文质彬彬。
君子执中以为本①,务生以为基②。
①执中:保持中和之道,无过无不及。
②务生:致力于生存,犹言养生。
【译文】
君子保持中和之道作为根本,把努力养生作为基础。
反质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
【译文】
红色的漆不用文饰,白玉不用雕琢,宝珠不必装饰。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本质有余,不受任何雕饰。
圣人抑其文而抗其质①,则天下反矣②。
①抑其文而抗其质:抑制奢华不实而推崇质朴。抗,高举,推崇。
②反:同“返”。意即返璞归真。
【译文】
圣人抑制奢华不实而推崇质朴,天下就会返璞归真了。
夫诚者,一也;一者,质也。君子虽有外文,必不离内质矣。
【译文】
诚实就是专一,专一就是本质。君子即使有外在的仪表文饰,也一定不能离开内在的本质。
有机知之巧,必有机知之败。
【译文】
有机巧的心思,必定有因机巧而导致的失败。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译文】
饮食必须平常能吃饱,然后才求精美;衣服必须平常能暖身,然后才求华丽;居处必须平常能安定,然后才求欢乐。做事要考虑长久,应先注重本质,然后才是文饰,这是圣人所追求的。
夫德者,得于我,又得于彼,故可行。
【译文】
所谓德,是既能由我获得,也能由他人获得的东西,所以能够推行。
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
【译文】
周公地位越高态度越谦卑,战胜敌人后更加小心谨慎,家室富有就更加节俭。
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思其亲。
【译文】
喜欢进谏的人总想着他的君主,吃到美味的人总想到他的亲人。
《说苑》辑佚
木虽虫,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
【译文】
木头虽然被虫蛀了,没有狂风也不会折断;土墙虽然有了裂缝,没有大雨也不会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