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丛子
《孔丛子》,一部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孔子后代子孙言论行迹的著作,是继《论语》之后儒家的又一部重要典籍。《隋书·经籍志》著录“陈胜博士孔鲋撰”,今人或认为成书于魏晋时期,此姑从《隋书》。全书共二十三篇,分别记载了孔子、孙孔伋(子思)、七世孙孔穿、八世孙孔谦、九世孙孔鲋、十一世孙孔臧的言行事迹。
《孔丛子》广泛征引先秦两汉的文献材料,除《尚书》《诗经》《墨子》《吕氏春秋》等文献外,还保存了一些已失传的历史典籍,对于补正相关文献的讹误、了解汉以前儒家思想及孔子世家的发展演变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选文据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孔丛子校释》。
论书
夫能用可用,则正治矣①;敬可敬,则尚贤矣;畏可畏,则服刑恤矣②。
①正:通“政”,政治,政事。
②刑恤:即“恤刑”,慎用刑法。语本《尚书·尧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恤,慎。
【译文】
任用应该任用的人,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尊敬应该尊敬的人,百姓才能崇尚贤能;敬畏应该敬畏的人,才能减少刑罚的使用。
记义
人既难知,非言问所及,观察所尽。
【译文】
人是很难了解的,不是仅仅通过言语询问就能够完全认识到,也不是通过行为观察就可以全部了解的。
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
【译文】
讲话贵在合乎事实,这样才会使人相信,脱离事实的话还有什么可值得称赞的呢?
刑论
夫无礼则民无耻,而正之以刑,故民苟免①。
①苟免:贪求免于刑罚。
【译文】
如果不用礼仪教化,百姓就没有廉耻之心,如果只用刑罚来匡正他们的行为,那么百姓也只是贪求免于刑罚而已。
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①;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②,则马失道矣③。
①御:驾车。辔:驾驭马的缰绳。
②策:驱赶骡马役畜的鞭棒,头上有尖刺。
③失道:比喻翻车。
【译文】
用礼来治理百姓,就好像用缰绳来驾驭马车一样;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好像用马鞭来驾驭马车一样。手握缰绳来御车,这才是驾车高手;不用缰绳而用带刺的马鞭,那么马车就会翻车。
不失有罪,其于怨寡矣①;能远于狱,其于防深矣。寡恕近乎滥②,防深治乎本。
①怨:疑当为“恕”,宽宥,原谅。
②滥:过度,没有节制。
【译文】
有罪必罚,就难免缺乏宽宥;能远离刑罚,才能戒备深远。缺乏宽宥就近乎滥用刑罚,戒备深远才是法治的根本。
君必与众共焉,爱民而重弃之也①。
①重:不轻易,难。
【译文】
君主与百姓本是一体,君主要爱护百姓而不能轻易舍弃他们。
记问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①。
①居:担任。
【译文】
根据人们的称誉就给予奖赏,根据人们的非议诋毁就给予惩罚,那么贤能的人是不会得到任用的。
杂训
学必由圣①,所以致其材也;厉必由砥②,所以致其刃也。
①由圣:效法圣贤。
②厉:磨,使锋利。砥(dǐ):质地很细的磨刀石。
【译文】
学习必须效法圣贤,才能获得真才实学;刀必须经过磨刀石的打磨,才能有锋利的刀刃。
吾尝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焉①;吾尝企有望而莫之见也②,登高则睹焉。是故虽有本性而加之以学③,则无惑矣。
①寤:同“悟”,理解,明白。
②企:踮起脚。
③本性:指天资。
【译文】
我曾经冥思苦想却并没有什么收获,但通过学习就恍然大悟了;我曾经踮起脚来遥望远方却什么也看不到,可是一登上高处就都看见了。所以,如果天资聪颖再加上勤奋学习,就不会有什么困惑了。
同声者相求①,同志者相好。
①相求:互相寻求,互相吸引。
【译文】
声气相同的人相互吸引,志趣相同的人亲密无间。
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乱也,此为不利大矣。
【译文】
当政的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下面的百姓就无法安生;当政的人如果不讲道义,下面的百姓就会乐于违法乱纪,这个害处就太大了。
居卫
夫圣人之官人①,犹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①官人:授人官职。
【译文】
圣人选人授官,就像高明的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其所长,弃其所短。
有此父,斯有此子,道之常也。
【译文】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是人伦常理。
自大①,而不修其所以大,不大矣;自异②,而不修其所以异,不异矣。
①自大:自以为能力大于别人。
②自异:自以为与众不同。
【译文】
自以为高明的人如果不为志向而努力的话,就算不上高明;自以为与众不同的人,如果不付诸实践,就算不上与众不同。
礼接于人①,人不敢慢;辞交于人,人不敢侮。
①接:交接,结交。
【译文】
以礼待人,别人就不敢怠慢他;用真诚的善言与人交谈,别人就不敢侮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