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人生有不少事件,往往是由一连串偶然的机缘造成。
我之读哲学,大半出于偶然。1971年,原本在中原心理系读得好好的,却陪着一位朋友,一起转入了台大哲学系。
三年后,我考进台大哲学研究所,适逢唐君毅先生首度来台大讲学。我之有志于中国哲学,即缘于唐先生这一年的感发与熏陶。次年,唐先生因病返港,特请牟宗三先生来台续任客座教授,并讲授宋明理学。此后三年,我在牟先生指导下,以宋明为研究重点,并以“论张载弘儒道以反佛的理论根据”为题,撰就硕士论文。
此后数年,因为个人研究重心转移,也就将此旧作束诸高阁。直到去年,承杨祖汉兄邀约,以旧作仍有可参考之处,而嘱出版。于是,才有机会重拾旧业。也就是在这一连串的机缘中,逐渐形成这本书的出现。
得遇唐先生与牟先生,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我视之为可贵的机缘,却也常为自己缺乏相应的根器而感到遗憾。这种感觉在我研究张载的过程中,更是时常浮现。我一直试图把张载的思想说得清楚些,但是,也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1979年提出的硕士论文,只能当作一种尝试。去年重新审视之余,发现某些论点与今日的看法已有出入。因此,这几个月来,根据旧作的骨架与资料进行增删与修改。
目前第一章的导论是新增的,作为背景的说明。第二章天道论,有一半经过改写,而与旧作差异较多。其中论太虚部分的观点改变较多,故而整个重新写就。不过,由于原先的观点亦非毫无可取之处,因此列在附录作为比较。第三章的心性论与第四章的结论,在观点上变动最小,因此多属文字上的修改。此外,由于本书以张载的哲学思想为主,因此,有关他的外王思想则列为附录二。
如此而形成的一本书,最大的缺点在于文体的不一贯,毕竟个人的表达方式在十年之后总会有些改变。而在观点没有改变的部分,我也没有为了文体的统一而整个重写。如果因此而造成理解的阻碍,这是我必须事先致歉的。此外,张载的思想素来被认为艰涩难懂,这本书只是代表我个人目前对张载的理解。此一理解不免包含了个人主观的诠释,这种情况在我试图以现代的语言重新架构张载思想系统时,可能最为显著。我确信张载本人的思想相当有系统,而且他的系统性格在所有的传统学者中要算相当突出的。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是有系统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帮他做这一步工作。当然,在此就可能做得不对,或是做得过了头。这些都可能是我这本书的缺点,只希望日后仍有进一步修正的机会。
1989年9月于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