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著作(3)
宋代关于张载著作的记述如下:
一、依朱熹《近思录》,张载著作有《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语录》。
二、依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张载著作有《横渠春秋说》一卷、《信闻记》、《横渠孟子解》十四卷、《正蒙书》十卷、《崇文集》十卷。
三、依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及《后志》,张载著作包括《语录》三卷、《经学理窟》一卷、《横渠易说》十卷。
四、依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张载著作有《易说》三卷、《理窟》一卷、《正蒙书》十卷、《祭礼》一卷。
五、依魏了翁《为周二程张四先生请谥奏》,张载著作传于世者有《西铭》、《正蒙》、《理窟》、《礼说》。
张载著作至明代已有部分散佚,故吕柟《张子抄释》序文曰:“横渠张子书甚多,今其存者止《二铭》、《正蒙》、《理窟》、《语录》及《文集》。而《文集》又未完,止得二卷于三原马伯循氏。”
现行《张子全书》原初的编纂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沈芳扬,依清人宋廷萼《张子全书附记》云:“张子撰著,明以前散见他书。万历中都门沈芳扬守凤翔,搜集为《全书》,说见原刻张某序中。”
《张子全书》共十五卷。卷一为《西铭》,并附“西铭总论”,乃记时人后儒对西铭之品题或心得。卷二、卷三为《正蒙》,分为十七篇:太和、参两、天道、神化、动物、诚明、大心、中正、至当、作者、三十、有德、有司、大易、乐器、王禘、乾称。
《正蒙》亦称为《正蒙书》,这是张载晚年亲手写就的著作。不过,编纂而分之为十七篇者,则为张载门人苏昞。据《性理大全》卷五所录《苏昞正蒙序》云:“先生著《正蒙书》数万言。一日,从容请曰:‘敢以区别成诵何如?’先生曰:‘吾之作是书也,譬之枯株,根本枝叶,莫不悉备,充荣之者,其在人功而已。又如晬盘示儿,百物具在,顾取者如何尔。’于是辄就其编,会归义例,略效《论语》、《孟子》,篇次章句,以类相从,为十七篇。”(三)
此外,张载另一位门人范育亦于其《正蒙序》云:“子张子校书崇文,未伸其志,退而寓于太白之阴、横渠之阳,潜心天地,参圣学之源,七年而道益明、德益尊,著《正蒙书》数万言而未出也。间因问答之言,或窥其一二。熙宁丁巳岁,天子召以为礼官,至京师,予始受其书而质问焉。其年秋,夫子复西归,殁于骊山之下。门人遂出其书,传者浸广,至其疑义,独无从取正,十有三年于兹矣。痛乎,微言之将绝也!友人苏子季明离其书为十七篇以示予。昔者夫子之书盖未尝离也,故有枯株晬盘之说。然斯言也,岂待好之者充且择欤?特夫子之所居也。今也离而为书,以推明夫子之道,质万世之传,予无加损焉尔。”(四)
依此,苏昞于张载生前即有编纂《正蒙》的计划,也已当面请示张载的意见。在张载的回答中,似乎没有明白地同意这种做法。因此,直到张载去世十三年之后,苏昞才将分篇的《正蒙》印行于世。
在《正蒙·乾称篇》中,第一段文字即是著名的《西铭》,最后一段则为《东铭》;只是《张子全书》把《西铭》独立为一卷。张载于书房左牖书《砭愚》一文,于右牖书《订顽》一文;前者亦即《东铭》,后者即《西铭》。在张载所有的著作中,《西铭》流传最广,也最为世人推崇;《张子全书》或许因此而将其列之为全书之首。
《张子全书》卷四至卷八为《经学理窟》,其中分论为:周礼、诗书、宗法、礼乐、气质、义理、学大原、自道、祭祀、月令统、丧纪。卷九至卷一一为《易说》,在写作年代上,此书当属较早期的作品,因张载早年即在京师开封讲授《周易》。卷一二为《语录抄》,编者未采宋本《张子语录》,却采用明代吕柟《张子抄释》所记,完全不加增减,直接抄录。卷一三为《文集抄》,编者未参考《宋文鉴》,亦直接采用《张子抄释》中的《文集抄》。卷一四为“拾遗”,分别采自《性理大全》、《近思录》、《二程书》。卷一五则为“附录”。
197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张载集》,在编校过程中,参考各种现存张载著作的相关书籍,堪称今日研究张载思想最为便利而可靠的文献依据。与《张子全书》比较,《张载集》以《正蒙》为首,而将《西铭》复归于《正蒙·乾称篇》首。其次则把《横渠易说》列于《经学理窟》之前。接着以南宋吴坚刻的《张子语录》为底本,参考吕柟《张子抄释》,而成《语录》。《文集》部分,则依《宋文鉴》补入四篇。最后,“拾遗”部分,删除“二程书拾遗”,而“附录”部分则增加各刻本序文等。
《张载集》收有张岱年《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一文,其中以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来说明张载的思想,颇落牵强附会之弊。例如,他指出:“关学宣扬气一元论,洛学标榜理一元论。实际上是泾渭有别的两派。洛学的门徒,为了争夺学术界的领导地位,不惜歪曲事实,编造谎言,力图贬低关学。这个事实本身就表现岀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一四)这种解释方式,显然是以今日的西方哲学架构,硬套在中国传统思想头上。
当然,要研究张载的哲学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即其本人的《正蒙》。历代对此注释之作有明代刘玑的《正蒙会稿》、高攀龙与徐必达的《正蒙释》、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清代则有李光地的《正蒙注》、杨方达的《正蒙集说》、王植的《正蒙初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