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读者仍然需要《中华二千年史》
陈虎
《中华二千年史》是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久负盛名的最具代表性著作。该书本来是其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全书自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撰写,至50年代初始完稿,历时三十余年,逾二百万字。
《中华二千年史》叙事自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终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时,纵横二千余年,可谓《通鉴》以后的第一部通史。该书贯穿作者一贯强调的“读史修史,皆贵有识”治学思想,全书旨在强调史学的经世致用,重在通观历代兴亡史实始末,识其成败得失,臧否人物,检讨谋略,以供后人借鉴,揭示中华民族治乱兴衰的原因,高扬群策群力缔造民族业绩的团结精神,体现了邓之诚作为历史学家的全局意识、史实勾稽能力,以及一位历史学家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终极关怀。这就使得《中华二千年史》在同类的史学著作中独具特色,自问世以来在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直到今天,该书仍是青年学生和广大历史爱好者了解、学习中国历史和认识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必读之书。
1934年,《中华二千年史》被商务印书馆列为“大学丛书”之一首次出版,并于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后多次重印。但1983年后,中华书局再也没有重印过。目前所能见到的版本有:东方出版社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民国学术经典丛书”本、中央编译出版社版。这些版本全部依中华书局1956年重印本,进行简单整理重印而成。因时代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因袭原版的重印本,虽然进行了繁简转换和标点,但在排版格式上没有注意到当代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这些重版的版本,均缺乏精审的校勘,对原版书中存在的比如错字、引用原文错误、断句不当以及因作者笔误或原版的打字致误等,均不加辨别,全部因袭。这不仅影响了原著的学术价值,更会对读者产生严重的知识误读。
因此,中华书局组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务印书馆、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中华书局、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和出版机构的十余位在职、退休专家及资深编辑,历时一年有余,依1983年中华书局重印本,对《中华二千年史》进行了重新整理。这次整理,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该书原为繁体竖排,有句读无标点,为方便读者阅读,现改为简体横排、新式标点。整理凡例如下:
一、点校工作用本采用中华书局1983年版繁体竖排本。
二、原书中引用原文因排版出现的错、别字,一律径改,并不出注。
三、书稿中,作者自己的文字“即原书中的大字”,一律用小四号宋体;引用的原始文献,一律用五号宋体;表格中的文字,一律用小五号宋体。
四、严格按照原书的结构分章、节、段落,不必另分。
五、文中的异体字一律保留。
六、年号纪年后的公元纪年,一律放入括号“()”内,如“光熙元年西历三〇六”,改为“光熙元年(西元三〇六)”等。同时原书中“西历”“西元”等不同的名称,点校本中一律统改为“西元”。
七、原书中的双行解释文字,一律放入括号“()”内,包括其后的原始文献出处,如“注,《汉书·严助严安传》亦记其事。《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等。书名与篇名之间无卷数的,一律用中圆点“·”,如《晋书·地理志》等。有卷数的保留卷数,但百位以内的计数,一律加“十”字,如《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序》,改为“《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序》”;《通考》卷二七一《封建考一二》,改为“《通考》卷二七一《封建考十二》”,再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八八,则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八十八”等。百位以上的计数,保留原状。
八、一组相连的年号之间,一律用顿号“、”,年号后的年数放入括号“()”内,如“孝惠皇帝,名衷,武帝第二子,嗣立。改元永熙(一年)、永平、元康(九年)、永康(一年)、永宁(一年)、太安(二年)、永安、建武、永兴(二年)、光熙(一年)”;年号之间有说明文字者,文字之前用逗号“,”文字之后仍为年号者,用顿号“、”,如“受魏禅,即皇帝位。建元泰始(十年)、咸宁(五年),灭吴统一天下,改元太康(十年),在位凡二十五年”等。
九、由于原书卷五明清部分五册的每册标目不便于读者,故本次整理时,对其进行了调整,直接以“明清一”“明清二”“明清三”“明清四”“明清五”标识之,以方便读者的使用。
总之,虽然《中华二千年史》有上述三种繁转简整理本,但由于这些版本存在缺乏精校精对和对当今阅读习惯的关照等不足,因此这次中华书局的整理本,一凭借书局在文史类图书出版领域的良好口碑和对该书的一直关注,二以精校精对和适合当今阅读习惯的版式设计,定能为广大史学爱好者提供一种精良的版本。
(原载2019年10月8日“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作者系中华书局大众图书出版中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