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美学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蔡晓芳没有做水缸,也没有烧制彩绘的花瓶。他希望烧出高温的作品。他对红色情有独钟,然而,红釉极不稳定,很难烧制。喷釉需细心,烧制更需掌控火候,温度和湿度的轻微变化,都会影响铜元素的表现效果,蔡晓芳反复用各种材质做实验。不久,他带着一只宝石红釉杯走进古董店,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店主们大惊失色,他们不相信当地竟有人能做出如此精美的红釉瓷器。

书上的图片和古董店里的器皿,逐渐无法满足他。工艺达到一个不错的水准,同时也就意味着出现了瓶颈,许多人会因为自满或者困惑,在这个节点上徘徊一生。想要更进一步,就必须向更古老的传统漫溯。蔡晓芳开始频繁地前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中的清代红釉观音瓶让他流连忘返,整日徘徊不去。他的专注,引起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组组长董依华的注意。通过数次交谈,蔡晓芳的认真、虔诚与执着,使董依华深受感动。台北故宫博物院经过讨论,破例从玻璃柜中取出红釉观音瓶,让蔡晓芳近距离观摩。对于红釉的色彩与质感,蔡晓芳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体会,从此工艺更加精进。

因这一抹红韵,蔡晓芳真正踏上陶瓷之路。晓芳窑声名日隆,影响力从中国一直扩展到东南亚和欧美国家。几年后,许多做水缸的老师傅纷纷下山,台湾中华陶艺公司有八名员工离职创办自己的公司,却难以运营下去,也一起投奔晓芳窑。蔡晓芳带着他们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与美学培训,他们娴熟的技艺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许多人在晓芳窑终老一生。蔡晓芳曾经选择的那一条孤独的路,终于被走成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