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中药临床用量流大坝
宋代,中药临床用量流“飞流直下三千尺”,仿佛遇到一个类似于长江三峡大坝的力量:用量流大坝。
用量流大坝是什么?它就是宋朝“煮散剂”推广普及:
《圣济总录》大青龙汤煮散,单次服量仅为汤剂的约1/5。
《太平圣惠方》四逆汤煮散,单次服量仅为《伤寒论》的2/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青龙汤煮散,单次服量仅为《伤寒论》的不到1/8。
《苏沈良方》小柴胡汤煮散,单次服量仅为《伤寒论》的1/22~1/13。
宋朝如何能够推广普及“煮散剂”?它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有协会组织,负责人发起组织、召开会议,即使没能参与会议,也有各种通讯手段发布公告。实际上它有更高级的力量——皇上和朝廷的权力——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圣济总录》、《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书的编撰、发行都有宋皇帝的力量。
宋代广泛应用的雕版印刷术对于煮散剂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大作用。
宋代的一些医家,如庞安时、朱肱、陈无择、许叔微等,多用煮散剂。
唐末、宋朝为何要推广“煮散剂”?皇上为什么要推广“煮散”,朝廷为什么要介入?为什么不推行汉唐的大剂量?原因有:
1.唐末开始较多地应用,是因为战乱导致的药材短缺。
2.宋代对药材需求大幅增加、药材资源相对不足,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国家实行仁政,广泛免费提供医药;学医业医者人数大增;军队庞大,用药需求量大;宋代人口迅速增加、疫病多发;中央及地方政府财力因素。
煮散剂本身有一些优点,比如药效充分,能大幅度节省药材。然而至今仍需我们探索的是服药频次,宋代很多古医书中很少确切地规定一日的服药频次。古时的服药频次会根据病情而定,病重时有可能一时辰一服。在某些古医书里有提及一日六、七服,这样一日的总药量就会很大。
我们所有的医者都应该深思熟虑,到底应该给多少药。现在医生开药,往往会定好日服用频次,如一日三餐后服,不管病重病轻,服药频次都是一样的,没有人在意一天到底服多少药量,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