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中药临床用量流寻源
经方药物用量为常用中药临床用量流之源头,用量流的寻源最后还是寻到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经方本源剂量是多少?这是我们课题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中医应该明确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经方一两约为15.6克,但是很少有人按这样的用量。我在仝小林教授的带领下做课题时,一开始也始终不敢下结论,这个结论事关重大,特别是作为973课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准确的。但是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张仲景对于方药的计量用的是官秤,因此,我们按照《中国技术科学史·度量衡卷》,查出东汉时期,1斤为220克,那一两即约为13.8克。
药物计量只能使用官秤的原因:
1.东汉在官秤以外不存在别的权衡制度。
2.医药家无力在官制以外另外创建一种秤两:医生并非是一个很强大的团体,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创建一种秤两制度。
3.医药家不敢用官秤以外的任何秤两:医药家即使能创建一种秤两,也不敢应用,因为违背国家的度量衡制度会受到重罚,度量衡制度的更改关系到公平交易,关系到国家权威。
4.医药计量具有高度的历史稳定性。医药计量是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沿用的,计量的频繁更改会引起后世度量制度的混乱。唐代虽然有大剂量660克为一斤,但是金银、丝绵、药秤都没有改,这就是计量的历史稳定性。与米、面、盐、棉花的计重不同,它们的计量稍作更改无大碍,但是医药不能随便更改,更改会使经方的药物用量失真。因此,从整个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到现代,用的都是同一个称量,唐代称为小秤,也就是药秤,一斤为220两,这个没有更改。民国时期仍旧保留这样的称量,体现了计量的历史稳定性。随意更改会带来麻烦,无法准确继承先人的经验。
5.两汉权衡标准相差不大。
6.晋代权衡沿用东汉制度。
7.隋唐方药计量仍用汉制。
8.经方药物计量采用统一标准。张仲景的用量中,一两为多少克很受争议,而一升为200毫升却没有争论。如果张仲景容量单位使用官秤,那以此类推,权衡单位也为官秤。度量衡,度、量皆为官制,权衡也必然为官制。
9.汉唐大剂量在宋代仍有应用。方书中,汉唐的大剂量,在宋代都有应用的记载。宋代离我们更近,有1000年,且宋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很多,所以几乎没有人怀疑宋代的度量衡。因为现代人长时间使用小剂量,所以看到大剂量以后就感觉到畏惧。而宋代人看到的都是前人应用大剂量,所以大剂量对宋代人来说是很寻常的事儿。
10.晋秤、神农秤不可能用于经方计量。
历史记载晋秤,其计量单位2倍于汉秤,即一斤为440克,这样的大剂量用于经方计量不合乎实际,显然不可能;神农秤是计量单位,不是器具,只及汉秤的十分之一,这样的小剂量同样不可能用于经方计量。假设神农秤应用于经方计量,因为计量单位过于小,很多药物无法计量,比如桂麻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桂枝二越婢一以及其他的小剂量方剂,在当时的社会水平达不到如此精细的程度。
11.金银秤、丝绵秤、药秤即是汉秤。
度量衡越来越大的时候,人们把古秤保留下来,用来秤金银、丝绵、药等贵重物品,被称为金银秤、丝绵秤、药秤,其实都是指汉秤。
《难经》关于脏腑重量的记述反证经方计量标准为汉代官秤:把《难经》关于脏腑重量的记述摘录出来,做一个深入的文献研究发现,《难经》中应用的计量应该是医药家所应用的计量权衡,也是东汉的应用计量权衡。
12.《孙子算经》、《龙虎还丹诀》关于若干物质比重的记述反证经方计量标准为汉代官秤。这两本书都是唐代以前的书,找出其中关于金属的比重的记载,发现应用的仍旧是汉秤。《龙虎还丹诀》是一本讲炼丹的书,关于药物的剂量,与两个仙家是密切相关的,即葛洪和陶弘景。葛洪在《本草经集注》里谈到了很多药物计量的问题,那么炼丹家是否应用其他的权衡制度值得探究,然而经过考察,炼丹家同样应用的是汉代的秤量。
通过以上的12条证据,我们得出结论,张仲景应用的药物计量标准是东汉的官秤。我们做这个研究就要寻源,就要寻求标准,而标准是经方1斤约合今220g,1两约合今13.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