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概论
一、玻璃体变性与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对晶状体、视网膜等周围组织有支持、减震和营养作用。早期的玻璃体为凝胶状态,中年以后,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开始变性,黏弹性下降,玻璃体的胶原支架结构逐渐塌陷或凝缩,水分析出,玻璃体凝胶成为液体,称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变性多发生在老年人,在高度近视眼中玻璃体变性可以提前发生;此外,开放性眼外伤、玻璃体积血、眼内炎症和内眼手术均可加速玻璃体变性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玻璃体后界膜和内界膜紧密相贴,在视乳头、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基底部有紧密联系。凝胶状态的玻璃体逐渐液化,形成液化腔,导致玻璃体后界膜缺乏支撑,同时,液化的玻璃体动度增加,凝缩的玻璃体纤维对后界膜的牵拉加强,导致几种情况的发生:其一,玻璃体后脱离发生,在视盘前或其下方的玻璃体内可见一环形的半透明漂浮物,称为Weiss环;其二,玻璃体对周边视网膜反复牵拉,导致周边视网膜缺血、薄变,格栅样变性形成,可在变性区内形成萎缩孔,在变性区边缘形成撕裂孔;其三,急剧发生的玻璃体后脱离,可形成一个至数个大小不一的撕裂孔(马蹄孔),如将裂孔区的血管撕破,可同时发生玻璃体积血;其四,没有视网膜裂孔,仅将视网膜血管撕破,发生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发生后脱离时,患者可感觉到眼前突然出现黑影飘动。玻璃体少量
积血时,患者可有眼前烟雾感;当玻璃体积血较多时,可出现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持续的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在该区域可能出现闪光感。出现上述症状,需要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如果玻璃体积血较多,眼底无法窥见,需要定期随诊和眼部B超检查,以确定有无视网膜脱离;如出血有所吸收,及时而详细的眼底检查有利于尽早发现视网膜裂孔。
二、视网膜周边变性
视网膜格子样变性(lattice degeneration)常常位于视网膜周边部,呈椭圆形,或呈长条形与角巩膜缘平行,变性区内血管硬化、闭塞,视网膜变薄,可形成萎缩孔;变性区边缘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异常紧密,玻璃体反复牵拉,导致边缘增生,边缘逐渐变厚,拉破视网膜可形成马蹄形裂孔。
三、视网膜裂孔
视网膜裂孔包括:圆孔(萎缩孔)、有盖圆形裂孔、马蹄孔、黄斑孔、锯齿缘截离孔、巨大裂孔和睫状上皮裂孔。圆孔多出现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内,多是变性区内视网膜变薄、萎缩所致。有盖圆形裂孔属于撕裂性质裂孔,拉开的裂孔呈小圆形,拉开的盖子与裂孔大小一致,与玻璃体粘连点较小,如盖子完全脱离裂孔,性质上与圆孔相同,可将其归入圆孔类。马蹄孔属于典型撕裂性质裂孔,一般出现在格子样变性区边缘,形态可呈新月形、三角形、钉子形、张口形、条形和马蹄形,有盖膜和底部两部分,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区域的大小和走形,玻璃体对视网膜牵拉的力量,决定了马蹄孔底部的宽度、裂孔大小和形状,盖膜总是向前拉向玻璃体基底部,裂孔后缘可卷边。锯齿缘截离孔应该和巨大裂孔相鉴别,虽然有些锯齿缘截离孔已超过1个象限,但仍然属于两类性质不同的裂孔(在后面的章节将详细地阐述)。黄斑裂孔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外伤性黄斑裂孔和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裂孔和外伤性黄斑裂孔有自行闭合的可能,裂孔可持续多年,很少引起视网膜脱离。而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发生视网膜脱离较为常见。
视网膜裂孔发生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取决于很多因素。首先,玻璃体是否液化,没有玻璃体液化的锯齿缘截离孔可多年存在而没有视网膜脱离。其次,裂孔的大小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泵水功能是否完整,裂孔小、视网膜色素上皮泵水功能正常,视网膜裂孔可能存在多年,而没有视网膜脱离或仅形成局部浅的脱离。第三,裂孔有没有牵拉,撕裂性质的裂孔包括马蹄孔、有盖圆形裂孔,在眼球活动时可促进眼内液体由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脱离加重。最后,裂孔的位置,大且位于上方的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较快,小但位于下方的视网膜脱离,形成全视网膜脱离需要更长时间。
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转归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要通过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缓解或解除牵拉,封闭裂孔,促进视网膜复位,以保存和恢复视力,避免眼球萎缩。如果不治疗,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层长期分离,可促进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最终将导致视力丧失,同时长期的低眼压可导致眼球萎缩。当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也可自行复位,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主要见于裂孔小,视网膜脱离和复位反复交替发生,最终眼底表现类似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的改变,可合并视网膜下膜的存在,此时视网膜完全复位,患眼眼压正常,眼球可不萎缩,但视功能极差。故对这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早期手术干预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