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相干光断层成像(OCT)

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成像原理与B型超声相似,不同的是OCT用光波代替了声波,通过各种组织对反射光的运行时间不同对组织分层成像,以清晰分辨组织结构。基于时域(timedomain)技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后向反射或后向散射能力,产生明暗灰阶变化的OCT图像,其轴向分辨率为10μm。最新的频域OCT,利用傅里叶域转换技术,其轴向分辨率可到达2~3μm,可清晰地观察到视网膜各层且扫描速度大大提高,可对视网膜进行三维重建并将各层分开,有利于对视网膜不同层面病变的研究。
OCT以伪色形式显示视网膜的断面结构,以亮色(红色和白色)表示高反射区域,以暗色(蓝色和黑色)表示低反射和无反射。正常黄斑区视网膜OCT图像呈中等反射信号与低反射信号相间,自内向外依次为内界膜/神经纤维层(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nerve fiber layer,ILM/NFL)、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外丛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 of Henle,OPL)、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外界膜(outer limiting membrane,OLM/ NFL)、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层(photoreceptor's inner/outer segments,IS/OS PR)、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and choriocapillaris complex,RPE/choriocapillaris)。神经纤维层为高反射层,中等反射信号层为内、外丛状层,低反射信号为内、外核层。最外侧可见3条紧密相贴的高反射信号,靠内的两条为IS/OS层,靠外的一条为RPE。
一、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后界膜在OCT中表现为与视网膜相贴的一薄层中等反射信号条带,不易分辨。当玻璃体后脱离时,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内表面分开,OCT可见一条与视网膜分开的中等反射信号条带,漂浮于后玻璃体腔中。
二、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
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VMTS)存在不完全发生的玻璃体后脱离,脱离的玻璃体后界膜呈条带状中等反射信号悬在视网膜表面,未脱离的玻璃体后界膜在黄斑区与视网膜内表面粘连,牵拉导致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对中心凹的强烈牵拉,可使其呈隆起外观,视网膜劈裂,如拉破视网膜内层可出现板层裂孔。
三、黄斑前膜
黄斑前膜表现为紧贴视网膜内表面前的一条高反射信号,OCT可提示膜增厚的情况和膜的范围,膜和视网膜内表面粘连和分离的部位,膜收缩导致视网膜变形的程度,以及膜牵拉导致视网膜增厚的程度,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表现为板层或全层的黄斑中心处信号缺失,黄斑全层裂孔相应部位的RPE层由于其前缺少视网膜组织遮挡而信号增强。OCT能鉴别黄斑全层裂孔和假孔、黄斑全层裂孔、板层裂孔和囊样水肿;可测量黄斑裂孔大小,判断分期和预后以及术后随访;可更早地发现对侧眼出现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Ⅰ期黄斑裂孔:中心凹变浅或消失,存在玻璃体后界膜对中心凹的牵拉,可有中心小凹下视网膜脱离;Ⅱ期黄斑裂孔:中心凹全层视网膜裂开,裂孔呈新月形或圆形,直径<400μm,无黄斑区及视盘玻璃体后脱离;Ⅲ期:中心凹全层视网膜脱离,直径>400μm,裂孔边缘视网膜增厚,黄斑区玻璃体后脱离;Ⅳ期:中心凹全层视网膜裂开,完全地玻璃体后脱离。
五、黄斑水肿
黄斑水肿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黄斑表面膜、白内障术后等,可分为囊样水肿和弥漫性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主要表现为外丛状层一个至多个囊腔,囊腔有分隔,囊腔内为液性低反射信号,局部视网膜增厚隆起。黄斑弥散水肿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广泛增厚,无囊腔,中心凹可变平甚至隆起。由于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组织的反射信号受到影响。IS/OS、RPE层反射降低或无明显信号。
六、黄斑劈裂
黄斑劈裂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层间分离,OCT表现为病变区域视网膜反射信号减低,外丛状层撕开拉长,有时可见“桥样”连接;也可表现为神经纤维层的撕开劈裂。劈裂不同于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全层与RPE分离;也不同于囊样水肿,囊样水肿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区域相对局限,而中心凹处隆起更为明显,视网膜层间多个囊腔,可见更多的“桥样”连接。
七、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常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高度近视、外伤、血管样条纹等。表现为团块状中高反射信号影,位于增强信号的RPE下,或突破RPE/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带并导致其断裂,而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同时还可见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以及RPE脱离等改变。瘢痕化的CNV则表现为更高的反射信号。
八、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
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与RPE层分离,OCT显示二者之间呈无反射信号的液性暗区。常见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等疾病。可分为浆液性脱离、出血性脱离和纤维血管性脱离。
九、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是指RPE与Bruch膜及脉络膜相脱离。可分为浆液性脱离、出血性脱离和纤维血管性脱离。浆液性脱离OCT表现为RPE层隆起,其下为液性暗区,二者之间呈无反射信号的液性暗区。纤维血管性脱离则可见液性暗区内的点状信号。出血性脱离表现为RPE下反射信号逐渐衰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