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疑难病证方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瘀热相搏,不唯外感

20世纪70年代后期,周老曾对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温课,结合临床实践认识到必须根据中医理论,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针对形成瘀血的病理因素、血瘀的病变部位,采用具体的治法,才能彰显中医活血化瘀这一治则的优势,提高疗效。与此同时,周老又在临床体会到凉血化瘀法与瘀热相搏证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广泛涉及外感内伤多种急难病证,并从《伤寒论》的“瘀热”一词及“蓄血”证的论述,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的创立,《备急千金要方》组拟的犀角地黄汤治疗蓄血、瘀血,《温疫论》所言“血为热搏”,《温热论》提出的凉血散瘀法等,得到触悟和启发,将“瘀热相搏证”及凉血化瘀治法的应用,从临床引入科研,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列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在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竭的防治中瘀热水结证的提出,到后来在重症肝炎治疗中瘀热发黄证的发现、出血性病症治疗中瘀热血溢证——瘀热型血证的命名、高脂血症治疗中络热血瘀证的提出,以及后来治疗出血性中风中瘀热阻窍证的确立,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先后历时25年,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瘀热论学术思想。
周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兼具血热血瘀见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为探求其内在规律,周老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理,并经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明确提出瘀热相搏这一临床常见证候。指出它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临床实践证明,用此理论指导处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支气管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高脂血症、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临床疗效能获显著提高。
瘀热作为一种特殊的病理因素,除了具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具有自身的特性。在中医学有关理论中迄今只有零星的阐述,尚无系统专论。由于瘀热普遍存在于多种外感和内伤杂病过程中,尤其是急难重症的病程中。因此,周老认为有必要在总结历代医家有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升华和发展瘀热学说,形成系统的瘀热理论。有鉴于此,几十年来,周老率领课题组成员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瘀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将这一研究的成果整理为《瘀热论》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