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疑难病证方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疑难病证的概念

疑难病证,又称疑难病症,亦称疑难杂症、杂病等,是指辨证求因诊断难明(“疑”)、缺乏特效治疗手段和方药(“难”)、病症复杂多变(“杂”)的一类病证。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坏病”等概念来描述各种“疑难病证”。传统的“风、痨、臌、膈”就是最为典型的四大疑难病证。
具体而言,“疑”是指疾病的诊断疑惑不清,即凭借目前人类所拥有的经验和诊治疾病的手段,对一些疾病的病因、病理尚不能清楚认识,不能作出明确诊断。这里的“疑”既包括西医的疑,也包括中医的疑。如一个“发热待查”的病人,不能明确其是感染性发热还是非感染性发热;怀疑其是感染性发热,但又不能明确是何系统的感染,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等等。在没有明确发热的原因之前,一般只能“对症治疗”、“经验治疗”、“试验性治疗”。同样,对一个只有“发热”症状的患者,中医也一样,因为缺乏伴随症状,造成疾病不能定位,即不明脏腑、不明经络气血、不明病在何处,或不明疾病的属性,阴阳不辨,表里不分,寒热不清,虚实疑似,这时就造成辨证上的困难,治疗有时也就很难中肯。
“难”是指疾病的治疗困难。受人类目前所拥有的治疗疾病手段的局限性,包括手术、药物、器械等各种方法,对一些即使诊断很清楚的疾病也仍然束手无策,如晚期肿瘤、艾滋病等。中医所说的“脱营”、“失精”,这样的疾病在治疗难度上是相当大的,甚至没有逆转的可能。在没有西医的抗结核药之前,对于肺结核,中药基本难以获效,因此古人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证之一,鲁迅先生在其小说《药》中甚则写道某中医要用“人血馒头”医治痨病来责疑中医。
“杂”是指多种病证混杂,治疗时往往顾此失彼,存在治疗矛盾。包括多病相杂,如老年患者同时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胃肠病等疾病。还有多证相杂,一个患者既有虚证又有实证,既有寒证又有热证,既有表证又有里证,既有阴证又有阳证等,治疗时互相矛盾,容易顾此失彼。如阴虚鼓胀患者,利水有伤阴之弊,滋阴又有碍湿之弊,治疗极难兼顾。糖尿病患者除阴虚燥热外,还有舌苔黄厚腻的“湿热”、手足麻木的“瘀热”,“三热”共存,甘寒滋阴易助湿,芳香化湿易助热、伤阴,因而治疗难免偏颇,不易获效。
在临床上,诊断不清的“疑”病不胜枚举,治疗上难以取效的“难”病、“杂”病也比比皆是。而且,由于疑病多难,难病多疑,杂病又疑又难,因此,习惯上合称为疑难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