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百草枯中毒肝损伤的病理变化
动物小鼠实验表明,小剂量(50mg/kg)染毒后,早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循环障碍、中央静脉淤血、肝血窦轻微扩张充血,自7天后开始恢复,循环障碍较前减轻,中后期除汇管区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外,肝组织病变已恢复。中大剂量(75mg/kg,100mg/kg)染毒后,肝组织病变较重,染毒后6小时即出现明显的循环障碍,1天时细胞肿胀,胞质水样变性,枯否细胞增多,肝细胞呈点状坏死。在暴露于各种浓度百草枯的大鼠肝脏切片研究中发现,浓度5mmol/L时,4~6小时出现肝细胞损伤,6~8小时肝损伤主要集中在中央静脉周围区域。
人类百草枯中毒的肝损伤病理文献相对较少。1981年,在13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尸检中发现10例有胆汁淤积,通常发生在中央小叶区。胆管细胞损伤发生在门管区中等胆管及小胆管,可见细胞皱缩、轮廓不清、基底膜分离、管腔内细胞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基底膜完整性破坏。因此,认为百草枯中毒肝损伤的病理学变化是双相的,最初为肝细胞损伤,2天后变为胆管细胞损伤。1例皮肤接触百草枯中毒患者,肝穿刺活检显示肝细胞肿大,局灶性坏死,但是没有胆汁淤积。在暴发型百草枯中毒死亡者,早期出现广泛肝脏坏死。尸检分析数据显示百草枯在人体不同器官聚集的浓度不同,尽管百草枯很快在血液中消失,毒物仍长时间保留在肺、肝和脾,可能是百草枯持续从胃肠道吸收,或是存在百草枯肠肝再循环,肝脏是百草枯中毒蓄积的主要器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