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集思广益,探究瘀血致病之理
“瘀”,《说文解字》云:“积血也。”《急救篇》颜注“瘀,积血之病也。”《段氏说文解字》注:“血积于中之病也。”“瘀血”一词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加重疾病和引起疾病变化的重要致病因素。瘀血作为有形之邪,瘀阻部位不同,则产生不同见症,临床表现繁多,但总结其性质及见症,有如下共同特点:
1. 瘀血有形,易阻气机
气、血皆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心神的主导下,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气属阳,主动,主温煦;血属阴,主静,主濡润,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对气而言,气存于血中,血载气,气推血。血为气之守,血不载气,则气将于流散,无以所归;血瘀不行,脉络痹塞,则气道不畅,气不得随血流行,停而为气滞。故《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血证论·吐血》也说:“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
临床上瘀血为病,多有疼痛,或为癥瘕。此皆因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属实痛。《血证论·经血》说:“瘀血阻滞者,乃血阻其气,是血之咎,故破散其血,而气自流通”,《寿世保元》也说:“若夫血有败瘀滞泥诸经,壅遏气之道路,经所谓去其血而后调之,不可不通其变矣。”唐宗海在《血证论·便脓》中说:“血之运,气运之,即瘀血之行,亦气之行,血瘀于经络脏腑之间,既无足能行,亦无门可出,惟赖气运之……是气行而血不留也……凡治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血之病,而为血之用。”可见,气滞、血瘀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2. 瘀血为患,致病广泛
血液循行脉道,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皮内膜外,无处不在。瘀血所阻之处,则导致相应脏腑组织的病理改变,因病变脏腑组织的不同,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各异。同时瘀血易与气滞、痰湿、郁热等邪交互为患,而更生变证,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这里的“百病”就是指多种疾病,即瘀血致病的广泛性。对瘀血停滞的部位,既可“大怒……而血菀于上”,也可“胸中蓄积,血所逆留……血脉不行”,或“客于小肠募原之间,”或“离经而客于脉外”。《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即是指瘀血阻于心之脉络,而致心痹。血蓄下焦,与热邪相搏,则形成下焦蓄血证。《伤寒论》对“蓄血证”进行了详尽阐述,并治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治疗外感热病开创了先河。若瘀血与寒、湿等邪痹阻肢体经络,则为寒痹。瘀血阻于肝络,则“肝络凝瘀胁痛”。瘀血阻络,日久可致癥瘕、发黄、中风等变证。故瘀血为患临床见症复杂多端。临床上对病程较长或其他治法治之无效时,皆当考虑瘀血是否存在。
此外,局部脉络瘀阻,可导致该脉络所濡养之脏腑失养,从而使相应脏腑组织丧失其生理功能。若瘀血阻滞肢体脉络,使血不得行,肢端失去濡养而表现为坏疽、无脉症等。若瘀血阻滞重要脏腑脉络,则可危及生命。如脑络血瘀,或血溢脑脉之外,脑失所养,功能失常,轻则为癫狂健忘、半身不遂,重者神昏谵语,甚则丧生。若瘀血阻于心脉,导致心脉痹阻,心失所养,轻则可时发心痛,重者形成“真心痛”,甚至死亡。若瘀血乘肺,使肺络瘀阻,无以“朝百脉”,“司呼吸”,表现出咳逆喘促,鼻起煤烟,口目黑色。肝脾血瘀,则两胁癥积,或吐衄便血,终至膨胀腹水。肾络瘀阻,轻则水肿,重则肾失代谢,水毒不得外泄,而内扰心神,形成关格。胞宫瘀血,可使瘀血阻滞,经水难下而成经闭或痛经,也可致血不归经,而成崩漏,也可瘀久成积,而成瘀瘤。
3. 久病血瘀,瘀久可虚
久病宿疾之人,其气必虚,而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物质,是各个脏腑正常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各个脏腑化气血、生津液等的必备条件。一脏的虚损日久,必耗伤人体气机。气虚一方面可致脏腑功能低下,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而使气血更虚;另一方面,血赖气推,气不行,则血滞。血行涩滞则易瘀,瘀血形成,阻于脉道,则气道不通,气不得随血以濡养脏腑。反之,也可使脏腑更虚,形成瘀血与虚损交互为患之势。《灵枢·营卫生会》说:“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直指方》也说:“血为气之母。”《血证论·脉证生死论》也说:“载气者血也,运血者气也。”说明了生理状态下,气与血相互依存,彼此为用,血盛则气旺,气旺则血充。病理状态下,瘀血阻滞则血不载气,气滞不行。气滞不行,则血不生气,其气必虚,从而形成瘀血加重气虚的病理演变。
另外,瘀血阻滞,则新血不生,瘀血愈甚则血愈虚,血愈虚则血愈瘀。正如《血证论·吐血》所说:“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甚者,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而溢脉外,形成离经之血,则一方面加重血虚,另一方面更加重瘀血。
肝藏血,肾藏精,肝血濡养肾脏,使肾气得以化生肾精;反之,肾精又可化生肝血,是谓“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正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候》所说:“精者,血之所成也。”《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也说:“男子以气为主,故血入丹田,亦从水化,而变为水,以其内为血所化,故非清水,而极浓极稠,是谓肾精。”此即所谓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若瘀血阻滞,脉道不通,则肾精化生所赖之血不足;血难化精迁延日久,必致阴精亏虚。而肾精为濡养周身之阴精,其精虚,可致全身阴精不足。
津液藏于脉内时,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谓营阴。溢于脉外,濡养脏腑,而产生唾、液、汗等液体。故血中有津,津血同行。若由于吐泻、邪热煎熬可使津液大量丢失,津亏则血不充,血不充则涩,血液黏涩不行则易成瘀血。反之若瘀血阻滞,则津液不行,津液停滞,则渗于脉外,此种渗出非脏腑组织功能所需,津液的大量外渗,则导致脏腑组织正常的津液代谢失常。另外,由于瘀血阻滞,气化不行,以致津液生成不足,也可导致津亏。
4. 久病入络,瘀久成积
叶天士大力倡导“久病入络”说,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久病入络而致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久病不愈,必然耗损正气,以致气血亏虚,气虚则鼓动无力,血行迟缓;血亏则脉道不利,血流艰涩,从而形成瘀血阻络之势。②人体之血脉由经脉和络脉构成,按其分布深浅而论,浮络(阳络)居体表头面,位置表浅;脉络、腑络(阴络)在脏腑隶下,位深属里,而经脉介于二者之间,构成了浮络、经脉、脏脉和腑络三个层次。由此决定了邪气由表入里;将按一般顺序由浮络至经脉,再至脏络、腑络,最后乃至脏腑,渐次深入。病初,邪气主要在经,经脉较脏络、腑络分布表浅,形态粗直,此时机体病理损害较轻,故不易形成瘀血阻滞。久病,病邪主要在脏络腑络,位深属里,且形态细微曲折,此时气血津液病理变化日趋显著,势必造成瘀血阻滞。故《临证指南医案·积聚》说:“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乃由经脉继及络脉”。就临床而言,诸多长期难愈的慢性疾病无不具有瘀血指征。
瘀血阻滞,日久不去,或与痰浊相结,日积月累,渐次增大,或“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积矣。”或横亘于心下,或盘踞于腹中,或停积于两胁,或结聚于少腹坚硬如石,如杯如盘,推之不移,按之则痛,是谓癥积。故《黄帝内经》认为癥积的主要病机是恶血留内,凝血蕴裹。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也。”《灵枢·百病始生篇》也说:“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5. 瘀血阻滞,痰水内生
痰浊水饮是人体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痰浊内阻,血脉不通,从而也可产生瘀血,故痰浊是瘀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瘀血阻滞,血脉痹阻,而使津液代谢失常,水湿痰饮内生。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血不利,则为水。”津液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中有津,津血同行,血中的一部分渗出脉外为津液,以润泽肌肤,濡养脏腑,滋润孔窍,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此皆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若血脉瘀阻,血不流行,津液也随之停滞,并从经脉中大量外渗,积聚于皮肉之间,从而形成水肿。《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也说:“夫水之病……寻其病根,皆由营卫不调,经脉痞涩,脾胃虚弱,使水气流溢,盈散皮肤,故令遍体肿满。”《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也说:“瘀血化水,亦发水肿。”
《诸病源候论·痰饮候》说:“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对痰饮的产生,明确地解释为“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所致。即瘀血阻滞,津液停留,积聚不散则为痰饮。对此,《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也说:“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血证论·咳嗽》更明确地指出:“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临证时对顽痰、老痰为患,可考虑痰瘀的存在。
6. 瘀血久积,壅而化毒
瘀血一旦形成,即失去了正常血液的濡养功能,是谓“败血”,“坏血”。尤其是离经而停积之瘀血,壅塞血脉之死血,及与热邪互结之瘀血,壅积留滞,不能及时清除,极易化热成毒,形成瘀、热、毒三者互结之势,表现于外可致疮痈;在内则可内扰心窍、脑府而致真心痛、中风等;或留滞胞宫,而成恶露不下之疾,如《灵枢·痈疽》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故命曰痈。”
7. 血证多瘀,脉瘀血溢
脉瘀血溢,主要是指瘀血阻滞,脉络不通,血不循经,而致血液外溢,造成各种血证。《血证论·吐血》说:“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可见,瘀血阻脉,影响新血运行,溢于脉外而成血证,瘀血是导致血证的一个原因。其实,此种血证之瘀,多是各种血证失治、误治所形成,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点:①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清除,留而为瘀。凡吐血、衄血、便血、溲血、咳血及外伤出血、崩漏下血等,均为离经之血,除溢出体外部分,尚有一部分留滞于脏腑组织间隙,由于消不及时,瘀血不化,败瘀蓄积,可损伤周围脉络,导致血证再发。②对于血证,不究其机,专事止血,瘀血内结,新血不得循经,溢于脉外,从而加重血证。大凡血证当以止血为先,但止血之法应根据病因而定,并注意祛瘀止血,以达到止血而不留瘀的目的。倘若不究根源,不加辨证,专门使用收敛固涩之品,或大量使用炭药止血,势必血难止而瘀已留下。③对血热出血之证,过用寒凉,血凝致瘀。热迫血妄行是血证的一个重要病机,但若重用苦寒之品,孟浪投剂,势必导致冰伏寒凝,瘀血留著。④当泻而不得泻之血蓄积为瘀,为邪。如妇女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绝,皆为当去之血,若不能正常排出,则易停滞为瘀,如《圣济总录·妇人血积气痛》说:“若月水不通,产后恶露尽,或因他病使血不行,皆致气血凝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