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毒瘀”的病理演变

抓住“毒瘀”的病理演变至关重要,首先瘀血与毒、瘀可化毒,毒可致瘀。急性温热病过程中由热毒与瘀血相互搏结而形成,毒瘀是常见的病理变化。毒邪致瘀有五,一是毒邪煎熬熏蒸,血瘀煎炼为瘀。二是毒邪伤络,血溢成瘀。三是毒邪伤津耗阴,阴伤血滞为瘀。四是毒壅气机,血脉凝滞。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说:“毒火盛而敝其气,瘀其血”。五是热毒损伤脏腑,脏腑功能失调,血行失司,而成血瘀。总之,由毒致瘀,毒瘀交结,《温热逢源》说:“因病而有蓄血,温热之邪与之纠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则愈形凝固”。
瘀可化毒,瘀血作为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其本皆能化毒为害,瘀血若不能及时驱散,郁结日久,凝聚成毒,从而形成毒瘀相互交结,更使疾病缠绵,变证无穷,危重,难愈;内伤杂病中“毒瘀”演变基本雷同,王永炎院士强调“毒瘀”在中风病发病的重要性,指出中风后瘀毒为首,毒瘀互结,破坏形体,损伤脑络,他提出血管性痴呆“毒瘀”痹阻脑络对指导临床有较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