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重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的创新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的医药科学文化,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的理论精华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倡导中西医结合新理念,是我们这一代人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这一规定从法规层面上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地位,同时也设定了中西医结合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需采取的途径和措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系统地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等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这些对中西医结合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说明了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临床创新的重视。
“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1956年毛泽东关于“把中医药的知识和西医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药学”的讲话之后,逐步在我国医学界出现的,首见于《人民日报》1959年1月25日《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社论,此后得到中国医学界的普遍运用。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新生事物”的中西医结合,直到今天,它一直没有一个内涵确定、外延清晰的科学定义。
关于中西医结合概念虽然存在着多种理解,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也是其本义,即是毛泽东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互相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谓之中西医结合”。狭义上的中西医结合主要在学术方面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内容与目的,即以创立一种统一的新的医药学为目标的结合。广义的理解,即将中西医两种理论、两种方法相互配合或联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结合。这两种提法是从不同的层次上来界定中西医结合的,两者都有合理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二者割裂开来。如果将中西医结合目标划分为最低目标与最高目标,那么最高目标就是将中西医学融合为一体,创造一个新的统一的医药学;最低目标则是目前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正在进行的运用中西医两种知识和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中西医联合或配合。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如果局限于最高目标而忽视其最低目标,实际上是无视中西医结合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相反,如果仅局限于最低目标,而忽视甚至否认了最高目标,容易导致将中西医结合简化,将中西医结合仅看成了临床诊断上“辨证”与“辨病”的“互参”,治疗上中西两法“互补”、中西两药“并用”。实际上,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之间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人为将两个阶段分离开来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盲目。到目前为止,中西医结合没有权威性的定义,尚难认同和统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可概括为: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新医学理论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结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受到国内外同行业的瞩目。上海的邝安堃教授将内分泌学比作中西医结合的桥梁,认为激素的对抗与阴阳学说、激素的反馈与五行学说极为相似,他以独到的见解和科学手段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并第一个提出实验中医学的概念。此外,扶正固本说提出调节免疫功能、活血化瘀理论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清热解毒药具有消炎作用等研究均取得一定突破。陈可冀等关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不仅首创用活血化瘀药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和心绞痛复发,使两者的复发率下降了50%,也由此引发了全球活血化瘀药的研究热潮,他强调临床医疗研究中要注重病证结合理论或理念的思维,更是得到中西医结合专家和同行们的广泛认同。青蒿素及青蒿琥酯复方治疗耐药恶性疟疾,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近来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SARS和甲型H1N1流感等,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和开发上,川芎嗪、消痔灵、清开灵、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通心络等一系列中成药的推出,让古老的中草药在组方、化学成分、剂型改进、使用方法和复方研究等方面有了新的不同方面的创新。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建立源于创新。中西医结合医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从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到张锡纯的“衷中参西”,从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到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中医要科学化,西医要中国化”,无不体现中医学家在医学实践中力图学习、认识、沟通和发展中西医学术。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年轻的学科,是中西医学兼容互补发展创新的产物。每一个中西医结合成果的取得,每一个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现,无不与创新联系在一起。从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癌等点滴经验得到启发,针对单一病种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深入研究,针对性强,疗效确切,便于观察总结,体现了专病特性;从“以毒攻毒”的朴素原理发展到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分化,促进癌细胞凋亡目前被认为较深层次的机制,说服国际学术界,体现了微观特性;从民间中医经验出发,由复方到单味中药砒霜,又到化学纯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体现了辨证特色,它来源于传统中医学宏观辨证的经验,却又高于宏观辨证。这一专病特性、微观特性、辨证特性三者有机的创新结合,使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这一中西医结合的重大发现成为现实。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从总体上来看,中医理论更接近或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学的人体观、疾病观、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养生防病的理论与学说,都值得广大西医认真学习。掌握其精华,用现代科学方法补充、提高,将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用辨证思维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西医的基础医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产物,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也将不断提高。西医的诊断手段与方法是当代高科技在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其先进性和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正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否合理,药物之间有无不良反应,是否适得其反或者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有计划地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强化中医人员学习西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二是要提高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贡献度,要跟医疗服务需求相结合,面向社会基层服务;三是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的研究,在常见病和疑难病方面下功夫,加大产业化力度,研发新药;四是中西医要进一步密切团结合作,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多出成果,为国争光。既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成就表明,立足国际医学前沿,追踪、汲取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中的新观点、新学说、新手段与新方法,从学科交叉中寻找良好的切入点和创新点,针对现代临床医学面临的热点、疑难、重大问题,充分结合中西医学各自优势,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病因、病机探索,寻求相应治则、治法及其经典方药防治策略,并提出科学假说,通过严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阐明机制、加以验证,及时提炼、总结规律性认识,最终创新、发展新的医学理论,再用于指导实践。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融汇、交叉的必然结果。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旷古未有的开创性事业,既是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突破点,具有独特的优势。当今医学领域的巨大转变给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相信,在“中西医并重”、“实现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学”方针指引下,重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的创新,开拓进取,继往开来,中西医结合研究一定能取得更大成绩,为创造人类新医学新药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