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
眼睛是人灵魂的窗口,从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看出人的内心世界。同样,控制图是过程灵魂的窗口,从控制图可以看出过程处于什么状态。如果一道工序从来没有应用过控制图,则一开始建立控制图对该道工序进行分析(称为分析用控制图),几乎可以肯定控制图不会处于稳态。这时需要执行第十二章第五节的“20字方针”,逐个消除异因,逐步改进,最终可以达到只有偶因而无异因的稳态,建立起控制用控制图。由于分析一个过程从分析用控制图开始,最后改进到建立控制用控制图为止,故日本有句质量管理的名言:“始于控制图,终于控制图”,就是这个含义。因此,根据使用的目的不同,控制图可分为: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
一、分析用控制图
主要分析以下两点:
(1)所分析的过程是否处于统计稳态,参见图13-1。从图中可见,前三个分布图形都不相同,说明还未到达稳态,在经过调整之后,后三个分布图形完全相同,说明已达到了稳态。
(2)该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process capability index,过去称为工序能力指数)是否满足要求?荷兰学者维尔达(S.L.Wierda)把过程能力指数满足技术要求称作技术稳态(state in technical control)。参见图13-2。从图中可见,前三个分布图形相同,已达到了稳态,但它们的不合格品率过高,也即过程能力指数太小,在经过调整后,后三个分布图形不但相同,达到了稳态,而且它们的不合格品率也降低了,即过程能力指数也同时满足了技术要求。
统计稳态与技术稳态这两个问题是互相独立的,需要分别进行处理。根据统计稳态与技术稳态是否达到可以分为如表13-1所示的4种情况:
(1)状态Ⅰ:统计稳态与技术稳态同时达到,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2)状态Ⅱ:统计稳态未达到,技术稳态达到。
图13-1 稳态的图示
图13-2 过程能力的图示
(3)状态Ⅲ:统计稳态达到,技术稳态未达到。
(4)状态Ⅳ:统计稳态与技术稳态均未达到,这是最不理想的状态。
表13-1 状态分类
显然,状态Ⅳ是最不理想的,也是现场所不能接受的,需要加以调整,使之逐步达到状态Ⅰ。从表13-1可见,从状态Ⅳ到状态Ⅰ的途径有二:状态Ⅳ→状态Ⅱ→状态Ⅰ或状态Ⅳ→状态Ⅲ→状态Ⅰ,究竟通过哪条途径应由具体技术经济分析来决定。有时,为了更加经济,在现场宁可保持在状态Ⅱ。当然,在生产线的末道工序一般以保持状态Ⅰ为宜。
分析用控制图的调整过程即质量不断改进的过程。
二、控制用控制图
当过程达到我们所确定的状态后,才能将分析用控制图的控制线延长作为控制用控制图。由于后者相当于生产中的立法,故由前者转为后者时应有正式交接手续。这里要用到判断统计稳态的准则(简称判稳准则),在稳定之前还要用到判断异常的准则(简称判异准则)。
进入日常管理后,关键是保持所确定的状态。
经过一个阶段的使用后,可能又出现异常,这时应按照第十二章第五节的“20字方针”去做,恢复所确定的状态。
从数学的角度看,分析用控制图的阶段就是过程参数未知的阶段,而控制用控制图的阶段则是过程参数已知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