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影像学:眼科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眼部解剖与生理

一、眶

眶是形态为四棱锥的骨性腔隙,位于面部上方鼻根两侧,左右对称。眶由额骨、蝶骨、颧骨、上颌骨筛骨、泪骨、腭骨七块骨构成,分为上、内、下、外四壁,其前方底面朝向面部,后方的交汇点为眶尖,向后、内通向颅腔,成人眶腔深约40~50mm。眶尖主要由眶上裂、眶下裂及视神经孔构成,是进出眶内血管、神经的重要通道,也是与邻近结构沟通的重要通道。
(一)眶壁的一般形态结构
1.眶上壁
即眶顶(orbital roof),呈三角形,前方大部为额骨眶板构成,轻微向下凹陷;后方小部分为蝶骨小翼构成。额骨眶板骨质厚薄不均,与颅前窝相邻,脑回压迹处骨质菲薄,是颅底骨折好发部位之一。部分老年人眶上壁骨质可吸收变薄,眶骨膜与颅前窝硬脑膜可直接接触。气化较好的额窦可向外伸入眶上壁骨质内。
2.眶内壁
呈长方形,由前到后依次为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纸板及蝶骨体侧部。眶内壁较平坦或向眶腔内轻微拱起。筛骨纸板构成眶内壁大部分,骨质非常薄弱,眼部软组织外伤易导致内壁爆裂骨折,筛窦感染易经此进入眶内,引起蜂窝织炎。
3.眶下壁
即眶底,大致呈三角形,前方大部分由上颌骨眶面构成,前外部为颧骨眶面,后部为腭骨眶突。眶下壁在四壁中最短。眶下壁形成上颌窦顶,与上颌窦毗邻,眶下沟或眶下管处骨壁较薄,外伤时易断裂。上颌窦炎症或肿瘤时,常经此向眶内蔓延。
4.眶外壁
呈三角形,由颧骨眶面构成其前部的1/3,蝶骨大翼构成其后部的2/3。外侧壁较为坚硬特别是眶缘,但外侧眶缘较为靠后,来自外侧的创伤易伤及眼球。
5.眶的测量
(1)眶内外侧壁角:
每侧眶内外侧壁交角约45°。
(2)眶外侧壁交角:
两侧眶外侧壁交角接近90°。
(3)眶轴角:
即两眼眶轴所成之角,平均为45.5°,儿童时期角度较小,成人较大。眶轴与视轴约成22.5°角。
(4)眶的容积:
眶的形状复杂,容积测定困难,以石蜡封闭颅骨眶内的裂、管和孔,测得眶容积在成人平均为27.4~29.3ml。
(二)眶壁上的特殊结构
眶上切迹(眶上孔,supraorbital notch or foramen):位于眶上缘内中1/3处,有同名血管神经通过。切迹内侧有时可见Arnold切迹,眶上神经内侧支由此经过。在眶上切迹内侧10mm处另有一浅沟,为滑车上神经和额神经经过处。
泪腺窝:位于眶上壁外侧,额骨颧突后方,为一平滑的浅凹陷,其内容纳泪腺及脂肪。
滑车凹:位于眶上壁与眶内壁之间,眶缘后约4mm,为一半圆形凹陷,是上斜肌纤维软骨环滑车的附着处,外伤或手术损伤滑车凹时,上斜肌正常功能受影响可导致复视。
泪囊窝:位于眶内壁前下方,是由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形成的骨窝,容纳泪囊,其前界为泪前嵴,后界为泪后嵴,向下与鼻泪管相续。
筛前孔和筛后孔:位于眶内壁与眶上壁之间,筛前孔距眶缘约20mm,筛后孔位于其后方,其内均有同名的血管和神经通过。
眶下孔:眶下壁有眶下沟经过眶下管,开口于眶下孔,有同名血管神经通过,有时眶下管的顶和底骨质不完整。
眶下壁前方内侧泪囊窝外侧有一浅凹,为下斜肌起始部。
Merkel外直肌棘:位于眶上裂宽窄二部交界处下缘,呈钝圆形骨性小突起,为外直肌一部分的起始点。
颧骨沟:自眶下裂前端达颧孔,移行为颧管,再分支成颧面管及颧颞管,有同名血管、神经通过。
眶外侧结节:为眶外缘稍后颧骨眶面的小突起,位于颧额缝之下约11mm,是眼外侧支持带的附着处。
(三)眶壁间的裂和管
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位于眼眶眶尖部外上方,眶上壁与眶外壁之间,由蝶骨大翼及蝶骨小翼围成的裂隙,内侧部较宽,外侧部较窄。眶上裂长径平均20.1mm,宽径平均7.9mm。沟通眶腔及颅中窝,其内侧借蝶骨小翼与视神经孔相隔。通过眶上裂的结构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眼支(V1)、展神经、眼静脉、脑膜中动脉眶支及交感神经纤维等,创伤或病变累及时常出现眶上裂综合征,即上睑下垂、眼球固定、瞳孔开大、三叉神经眼支(V1)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静脉怒张、眼球突出等。
眶下裂(inferior orbital fissure):位于眶下壁与眶外壁之间,居眶尖区外下方,长径平均为30.7mm,宽径平均为5.6mm。眶下裂在后下方与翼腭窝相交通,在前下方与颞下窝相通,向后借圆孔通颅中窝。眶下裂内通过三叉神经上颌支(V2)、颧神经、蝶腭神经节、眶下动脉及邻近翼神经丛的眼下静脉的小支。当眶下裂区发生病变时,可致上颌部疼痛或上颌神经麻痹、眼突、复视等,即眶下裂综合征。
视神经管(视神经孔,orbital foramen or canal):由蝶骨小翼的两个根围成,为一不完整的骨性管道,两端分别为眶口及颅口。视神经管向后内走行,与正中矢状面约有36°夹角。通过视神经管的结构有视神经及其鞘膜、眼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分支等。
(四)眶缝
成人眶骨之间均为骨性连接,此处眶骨膜与之粘连紧密。
1.蝶额缝
是额骨和蝶骨大翼、额骨和蝶骨小翼的连接,位于眶顶后方,缝不明显。
2.颧额缝
是颧骨和额骨间的骨缝,位于眶外壁的前上部。
3.蝶颧缝
是蝶骨大翼和颧骨的连接。
4.颧颌缝
是颧骨和上颌骨的连接。
5.泪颌缝
是泪骨和上颌骨间的骨缝。
6.筛颌缝
是筛骨纸板和上颌骨的连接,位于眶内壁和眶底之间。
7.泪筛缝
是泪骨和筛骨的连接。
8.额颌缝
是额骨和上颌骨额突间的骨缝。
9.额泪缝
是泪骨上缘和额骨鼻突下缘之间的骨缝。
10.额筛缝
为额骨下缘和筛骨纸板上缘间的骨缝,又是眶顶和内壁的交界。
11.蝶筛缝
在视神经孔的前方,是筛骨纸板和蝶骨的连接。
12.腭筛缝和腭颌缝
是腭骨眶突与筛骨和上颌骨之间的骨缝。
13.眶下缝
不是两块眶骨间的骨缝,而是眶下管上盖的骨板闭合不全的痕迹。
以上诸骨缝在高分辨率CT可以显示。眼眶外伤时可致骨缝分离增宽。
(五)眶壁与毗邻结构关系
1.眶与鼻窦的毗邻
眶与鼻窦关系密切,眶的上方有额窦,下方为上颌窦,内侧为筛窦,后方内侧有蝶窦。临床上,鼻窦的炎症和肿瘤常侵入眶内,致眼球突出。眶的内侧壁大部由筛骨纸板构成,非常薄弱,筛窦炎症时,炎症易通过薄弱的骨壁蔓延至眶内,特别是儿童,鼻窦黏膜抵抗力低,加之全身防御机制差,一旦发生鼻窦炎极易扩散至眼眶,形成蜂窝织炎。鼻窦恶性肿瘤亦可破坏窦壁直接侵犯眼眶,或经血管神经孔道蔓延至眼眶。鼻窦某些变异可影响眼眶,如筛窦过度气化形成眶下筛房时,由筛板构成部分眼眶下壁而非上颌骨眶板;蝶上筛房外侧壁可参与构成视神经管内下壁。
2.眶上壁的毗邻
眶上壁仅以薄骨板与前颅窝相隔,借硬脑膜与额叶底面相邻。眶顶的损伤常易合并额叶底部损伤及其周围脑膜的各个间隙积血,因此不应仅仅视为单纯的眼眶损伤,而应作为颅脑损伤处理。

二、眼 球

眼球位于眼眶前部,距眶顶和外壁较近,离眶底和眶内壁稍远。在CT检查时,眼球1/3位于眶内外缘连线前方,2/3位于此线之后。正常双侧眼球突出度相差在1mm左右,如超过3mm则有病理意义。根据Duke Elder测量,正常成人眼球矢状径内轴为22.12mm,外轴24.15mm,横径24.13mm,垂直径23.48mm,圆周径74.91mm,眼球的质量为7g,体积为6.5ml,占眶腔体积约1/5。
眼球的构造可分为两部分,即眼球壁及球内容物。
(一)眼球壁
眼球壁分为三层,外膜为纤维膜,中膜为葡萄膜,内膜为视网膜。
1.纤维膜
位于眼球的最外面,组织坚韧,对眼球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1)角膜:
纤维膜前1/6的透明部分,为向前凸的凹透镜,弯曲度较眼球其他部分大,边缘呈楔形,即角膜缘,嵌在巩膜前缘,角巩膜彼此紧密连接。
(2)巩膜:
纤维膜后5/6的白色不透明部分。巩膜的厚度不一致,后极最厚约1mm,向前逐渐变薄巩膜后部有视神经通过而形成孔道,呈漏斗形,为巩膜后孔。巩膜后孔分为两层,外层向后延伸与视神经的硬脑膜相续;内层质薄,被视神经纤维穿过形成筛状膜,为巩膜筛板。
2.葡萄膜
也称色素膜或血管膜,位于外膜与视网膜之间,此层富有血管和色素,颜色深紫。葡萄膜由前向后依次为虹膜、睫状体及脉络膜,三者从解剖角度为一个互相紧密联系的结构,但有明确分工。
(1)虹膜:
为葡萄膜的最前部,位于角膜后方、晶状体前方。虹膜中央有一孔,为瞳孔,正常时可缩小或扩大,调节射到视网膜光线的多少。虹膜与睫状体连接之处名为睫状缘或虹膜根部,瞳孔缘较睫状缘位置稍偏前。虹膜向前略呈漏斗状,瞳孔缘的后面紧贴晶状体。虹膜的神经来自睫状神经。
(2)睫状体:
是葡萄膜的中间部分,其前缘和虹膜根部相连,后缘和脉络膜相连,形成肌肉装置。整个睫状体形成一个环,但宽窄不一,颞侧较鼻侧略宽。睫状体的睫状突表面借无数纤细的睫状小带呈辐射状连于晶状体,使晶状体保持较小的凸度,并调节睫状肌的张弛,改变晶状体的形态,以保持视物清晰睫状体产生房水,以保证晶状体与玻璃体的透明度、提供营养、维持眼内压。
(3)脉络膜:
是葡萄膜的最后一部分,几乎完全是由粗细不同的血管构成。脉络膜外面贴近巩膜,但在两者之间有脉络膜周围间隙,为一潜在间隙,前起于睫状肌附近,后达视盘处。脉络膜间隙内有脉络膜血管及神经通过,因此脉络膜易与巩膜脱离。脉络膜因其毛细血管层有丰富的储血量,对视网膜外层供给营养物质,还起到保证眼内压的作用。
3.视网膜
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是高度分化的神经组织,其范围自视盘起,至虹膜的瞳孔缘止其功能分为感光的视部和不感光的盲部。视部范围和脉络膜相当,故也称视网膜脉络膜部,盲部位于虹膜、睫状体后,故称视网膜的睫状体虹膜部,两部分的分界线为睫状体的锯齿缘。视网膜的后部能见到以下结构。
(1)视盘:
位于眼球后极鼻侧约3mm处,为直径约1.5mm的圆盘,是视网膜神经纤维穿过筛板与视神经连接之处,也是视网膜中央动脉及静脉出入的地方。视盘处无感光细胞,故无感光作用,在视野中称生理盲点。
(2)黄斑区:
位于视盘颞侧约3~4mm,直径约1~3mm。活体上此区有黄色色素沉着,故称黄斑黄斑中心为一浅凹,是视力最敏锐处,主管中心视力。
视网膜有两处附着较紧,一为视盘周围,另一为锯齿缘。
视网膜主要有两方面血液供应,靠外层由脉络膜毛细血管供给,其余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视网膜中央动脉在视神经孔前方由眼动脉发出,在视神经下方蜿蜒前行,在球后10~15mm处垂直向上穿过包绕视神经的硬脑膜和蛛网膜,再前行并穿过软脑膜达到视神经中央后继续前行,穿过巩膜筛板而入眼球内。静脉行程大致与动脉相同,视网膜中央静脉在神经内居于同名动脉颞侧。
(二)球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它们和角膜一起组成眼球透明的屈光物质。
1.房水
眼球内晶状体和玻璃体前方的空间称为眼房,其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即为房水。眼房被虹膜分为前后两部即前房和后房。前后房借瞳孔相通。前房中央部最深时约2.2~3.0mm,最浅时约1.6mm;后房较窄小,位于虹膜后面。虹膜在CT与MRI均不能清楚显示,且后房甚小,故CT、MRI所显示的眼房主要是前房。眼房内充满房水,房水主要成分为水分,占98.1%,所以CT检查呈低密度,MRI上呈长T 1 长T 2信号。房水呈循环状态,维持及调节眼内压。
2.晶状体
为一凸透镜形弹性透明体,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晶状体分为前极、后极及赤道部。成人静止状态下赤道部直径约9~10mm,厚约4mm。晶状体内含水分66%~77%,蛋白质29%~34%,脂肪和胆固醇1%,无机质2%~3%,为人体中含蛋白质最高的物质,所以在CT检查中其CT值也是人体软组织中最高的,正常CT值为120~140HU。白内障时,晶状体水分增多,蛋白含量减低,CT值低于120HU。晶状体是眼屈光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可吸收紫外线,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功能。晶状体来源于外胚层,本身无血管、神经及中胚叶组织,营养通过房水进行交换。
3.玻璃体
为无色透明具有光学性质的胶质体,位于晶状体后面、眼球后部4/5的腔内。玻璃体含有98.5%的水分,所以CT检查时密度较低,CT值一般在20~30HU之间,MRI呈长T 1长T 2信号。玻璃体内有自视神经乳头的前方起始,向前止于晶状体的透明管(Cloquet管),正常时该管不产生影像;在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时该管有明显高密度影像。玻璃体不仅是屈光物质,同时维持眼压,并对视网膜施加均匀压力,使其不易与脉络膜分开。玻璃体与视网膜在视盘周围及锯齿缘前结合较紧密。玻璃体和晶状体一样都是没有血管的透明组织,靠邻近的葡萄膜和视网膜血管供给营养,新陈代谢缓慢。

三、眼外肌

包括眼肌、睑肌和眶平滑肌,前二者系横纹肌,后者为平滑肌。
(一)眼肌
共六条,包括四条直肌和两条斜肌,主司眼球的随意运动,由躯体神经支配。四条直肌均起自眶尖漏斗形总腱环(也称Zinn环或肌圆锥),该结构为一结缔组织环,上、内、下缘围绕视神经孔,外缘跨越眶上裂。动眼神经、展神经及三叉神经眼神经的鼻睫神经在环中通过;滑车神经穿过环的外侧缘。四条直肌即由总腱环发出,向前行进,分别以肌腱附着于眼球巩膜表面。
1.内直肌
起自Zinn总腱环内侧偏下方及视神经鞘,附着于鼻侧角膜缘后5.5mm处巩膜上。止腱长3.7mm,全长40.8mm。该肌收缩使眼球内转,受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2.下直肌
起自于总腱环下方,沿眶下壁前行,附着于角膜缘后6.5mm处巩膜。止腱长5.5mm,全长40.0mm。该肌收缩主要使眼球下转,受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3.外直肌
一部分起自总腱环外方,另一部分起于眶上裂外侧缘的骨突,沿眶外壁行进,附着于角膜缘颞侧6.9mm处的巩膜上。止腱长8.8mm,全长40.6mm。肌肉收缩主要使眼球外转,受展神经支配。
4.上直肌
起自总腱环的上方,在上睑提肌下面,向前、上、稍外伸展。此肌开始细小,向前逐渐变粗,以薄腱止于巩膜,距角膜上缘7.7mm。止腱长5.8mm,全长41.8mm。上直肌收缩主要使眼球上转,受动眼神经上支支配。
5.上斜肌
起于总腱环内上方,沿眼眶内上角向前,在眶内上缘附近穿过由纤维组织构成的滑车后,向后外转折,经过上直肌下面,附着于眼球中纬线或赤道稍后偏外侧的巩膜上。该肌主要动作为下转,受滑车神经支配。正常成人滑车常见骨化,有外伤史者不要误为异物。
6.下斜肌
位于眶底之前部分,起于泪沟外侧上颌骨的眶面,初向外后上方伸展,在下直肌与眶底之间,继而经外直肌与眼球之间止于眼球外侧赤道后方。其主要作用为上转,受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二)上睑提肌
上睑提肌起始于视神经孔前上方的蝶骨小翼下面,肌腱混入上直肌的起始端中,在上直肌与眶顶壁间前行,腱膜呈扇形附着于眼睑。在上睑提肌与眶顶壁之间有滑车神经、额神经和眶上血管。上睑提肌由动眼神经上支支配。
(三)眼外肌的功能
1.第一眼位
即解剖学眼位或原在位注视,当头部保持正直,双眼球直向正前方,这种眼位称为解剖学眼位。
2.第二眼位
又称副在位注视,即第一眼位以外的其他眼球位置。

四、视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与其他神经通路一样,由一系列的神经元所组成。通常全程为四个神经元,即位于视网膜内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为第一级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极神经元,节细胞为第三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为第四级神经元。视觉传导通路按结构可分为六个部分: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枕叶纹区(视皮质)。
(一)视神经
是指由视神经盘至视交叉的一段,全长约35~50mm,个体差异显著。视神经不是真正的周围神经而是脑组织及其被膜的延伸,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合形成的纤维束。视神经依次分为眼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及颅内段。
1.眼球内段
长约1.0mm,自视神经盘至巩膜后孔出口处,包括视盘及巩膜后孔内穿过部分。位于巩膜筛板前的视神经起端属无髓鞘型,在通过筛板时全部变为有髓鞘型,同时整个视神经干增粗。这种神经纤维通过筛板的高度拥挤情况,是导致视神经盘发生淤血或水肿的形态学基础。
2.眶内段
自巩膜后孔至视神经孔之间的一段,长约25~35mm,而眼球后端至视神经孔之间距离仅18mm,故视神经在眶内形成螺旋弯曲状,这一解剖特点使眼球转动时避免神经纤维牵拉,以保留眼球活动余地,并于眼眶外伤时避免视神经牵拉损伤。
3.管内段
指视神经通过视神经管的一段,长约5mm。连同脑膜鞘直径约3mm,而骨管直径仅约5mm,故视神经管内段很容易受该处骨折或病变压迫而引起视力障碍。
4.颅内段
指视神经入颅处至视交叉之间的一段,此段长度范围变化较大,约4~17mm。
视神经是脑组织的延伸,视神经表面也有三层膜,分别与三层脑膜相延续,外层覆盖为硬脑膜,中层为蛛网膜,内层为软脑膜。硬脑膜在视神经眶口处分为两层,外层覆盖于眶内面,形成眶骨膜;内层成为视神经眶内段的硬脑膜,向前行与巩膜相融合。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腔隙称硬脑膜下腔,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腔,两腔均与颅内的相应腔隙相通。蛛网膜向前行,其外层与巩膜相融合,内层与脉络膜相融合,因此使两腔均变为盲管。盲端相当于筛板处,当颅内压增高时,脑脊液压力增大,盲管扩大施压于视神经纤维,导致视盘水肿;此外,盲管内脑脊液压力增加时可直接压迫球后10mm处,使穿过硬脑膜的视网膜中央静脉的血流受阻,加剧视盘水肿及静脉淤血。硬脑膜具丰富的感觉纤维,致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或眶部炎症患者眼部疼痛。
(二)视交叉
视交叉是两侧视神经联合的部分。位于蝶鞍前上方及视交叉沟内。视交叉在前方连于两侧视神经在后方连于两侧视束。视交叉呈横椭圆形,横径10~20mm,前后径4~13mm,厚2~5mm,包被在软脑膜中。视交叉下方与脑垂体相邻,由鞍膈分开;大脑前动脉位于视交叉上方,前交通动脉位于视交叉前上方;视交叉在两侧与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展神经相邻,在外下方还有位于海绵窦外侧壁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视交叉的后方有垂体漏斗、灰结节及脚间窝;视交叉近邻第三脑室的前端第三脑室的底部在视交叉前后各形成一隐窝,称视隐窝及漏斗隐窝。当上述毗邻结构发生病变时,视交叉可能受压而出现症状。
(三)视束
视束为视交叉至外侧膝状体一段,是视神经纤维经视交叉后位置重新排列的神经束。每一视束包括来自同侧视网膜的不交叉纤维和对侧视网膜鼻侧的交叉纤维,自视交叉开始绕大脑脚到达丘脑的后外侧时,每一视束又分为外侧及内侧大小不等两个根,外侧根较大,进入外侧膝状体;内侧根较小,连于丘脑枕及中脑的上丘。至视皮质的视觉纤维几乎全部在外侧根中,内侧根中含有瞳孔反射的纤维。
(四)外侧膝状体
位于大脑脚外侧,为后丘脑的一部分,左右各一,视束的视觉纤维止于外侧膝状体的节细胞,在此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神经纤维称视放射。
(五)视放射
神经纤维离开外侧膝状体后呈扇形分布,形成视放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距状裂两旁的视皮质。
(六)视皮质
枕叶纹状区为视觉皮质中枢,位于距状裂两旁,被距状裂分为上唇及下唇。每侧纹状区与双眼同侧的一半相关联。与视网膜上半部关联的纤维终止于上唇,与视网膜下半部关联的纤维终止于下唇。黄斑纤维终止于枕叶纹状区后极部。

五、眶内间隙

眶内有四个间隙,不同病变好发于不同间隙,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熟悉眶内间隙解剖,对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均有帮助。
1.肌锥内间隙
位于四条直肌及其肌间筋膜所围成的肌锥内。其中有眶脂肪及神经、血管组织,肌间膜与眼球筋膜和眶隔连接较紧密,故此间隙内的炎症一般不波及眼睑或结膜。
2.肌锥外间隙
位于四直肌及其肌间筋膜所围成的肌锥与眶骨膜之间,前界为眶隔。此间隙常见病变包括炎症、神经源性肿瘤、脉管性病变等,病变常较早引起复视、眼球突出等。
3.骨膜下间隙
眶骨膜衬于眶腔内面,一般疏松附着于眶壁上,其与眶壁之间的间隙称为骨膜下间隙,在某些疾病时,血液或脓液可自眶壁将眶骨膜顶起。但在眶缘、骨缝、各个眶裂、孔、泪囊窝和滑车小凹等处与眶骨壁牢固愈着,使病变局限,不易蔓延。
4.眼球筋膜间隙
眼球筋膜又称Tenon囊或眼球囊,为一致密的纤维组织膜,包绕除角膜、视神经传出部分外的眼球大部分,是防止眼球后间隙感染和出血蔓延的屏障。眼球筋膜与眼球并非紧密相连,其间尚有眼球筋膜间隙,在间隙内穿插微细而疏松的纤维以及支配眼球全部神经,可在积液或炎症的影响下扩大。
5.眶隔及其隔前结构
眶隔是一层纤维膜,连接于眶缘骨膜与睑板之间,其后方为眶内结构,其前方为隔前结构,主要包括眼睑及其血管神经等。目前影像学检查方法尚不能显示眶隔结构。

六、泪 器

泪器在结构和功能上分为两部分,泪液的分泌与导流。泪腺及在结膜内的副泪腺司分泌泪液的功能,以湿润眼球,减少眼睑与眼球摩擦。泪道系统是导流泪液的结构,由泪点、泪小管、泪囊与鼻泪管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将结膜囊内多余的泪液引流至鼻腔。
(一)泪腺
1.泪腺(lacrimal gland)的解剖
泪腺位于泪腺窝内,形态类似杏仁,泪腺被上睑提肌腱膜的外角分隔成两部分,后上方较大的眶部和前下方较小的睑部,两部分在后方相连接。泪腺眶部较大,具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及内外侧端,其上面位于额骨泪腺窝内眶骨膜下方,下面稍凹,连接于上睑提肌向外扩展部及外直肌之上;前缘锐利,紧贴眶隔,后缘圆钝,与眶脂体相连接;内侧端位于上睑提肌上,外侧端位于外直肌上。泪腺睑部较小,仅有眶部的1/3~1/2,形状扁平,其前缘位于结膜上穹隆外侧。泪腺借结缔组织索附着于眶上壁的骨膜上,称泪腺支持带,另有下支持带及上睑提肌腱膜对泪腺也起支持作用,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当上述固定装置紧张度减弱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泪腺下垂。
2.泪腺的血管及淋巴管
泪腺动脉为眼动脉的分支,泪腺静脉回流至眼上静脉;泪腺淋巴管与睑淋巴管相连,注入耳前淋巴结。
3.泪腺的神经
(1)泪腺的感觉神经:
泪腺神经为三叉神经眼神经的一个小分支,司泪腺、上睑外侧皮肤、结膜的一般感觉。
(2)泪腺的运动神经:
即泪腺的分泌神经,属植物性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泪道系统
1.骨性泪道
(1)泪囊窝:
位于眶内侧壁的前下部,由上颌骨额突的泪前嵴和泪骨的泪后嵴、泪沟共同构成。
(2)骨性鼻泪管:
自泪囊窝向下延伸至下鼻道,其外侧壁由上颌骨的泪沟形成,内侧壁由泪骨的降突和下鼻甲的泪突构成,上口与泪囊窝相接,下口位于下鼻道中1/3处。
2.膜性泪道
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构成。
(1)泪点:
是泪道系统的起始部,直径约为0.2~0.3mm,上下睑各一,位于内眦睑后缘的内侧,泪乳头的尖端。
(2)泪小管:
为连接泪点与泪囊的小管,长约10mm,管径约0.5mm,上下泪小管单独或先联合成一短干开口于泪囊,开口位置为泪囊外侧壁,距定点约2.5mm处。
(3)泪囊:
为位于泪囊窝内的膜样囊,长约10~15mm,前后径约5~6mm,左右径约3~4mm,泪囊顶端闭合成一盲端,下端移行于鼻泪管。
(4)鼻泪管:
为连接泪囊下方的膜性管道,长约12~24mm,管径约3~6mm。向后、外及下方行进行程上分为骨内部和鼻内部,骨内部即位于骨性鼻泪管内的部分,长约12.4mm,鼻内部即在骨性鼻泪管以下,鼻外侧壁黏膜的部分,长约5mm。
3.泪道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泪道的动脉有来自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及来自颈外动脉的面动脉、上颌动脉的分支。泪道的静脉为一静脉丛,位于黏膜下方,向上方回流经内眦静脉至面静脉,向下方通过蝶腭静脉注入翼静脉丛与颌内静脉。由泪囊来的淋巴管和鼻泪管来的淋巴管均引流至颌下淋巴结并经咽淋巴系统至颈深淋巴结。泪道的感觉神经主要为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的分支支配。

七、眼部血液循环

(一)眶内的动脉
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分支眶下动脉。眼动脉的主要分支有泪腺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筛前动脉及筛后动脉(筛动脉通常有两支)、眶上动脉及睫状动脉。眶下动脉经眶下裂入眶,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达面部,其主干在眶内分出许多小支,分布于邻近眼肌、泪腺及泪囊在面部的分支分布于下眼睑。
(二)眶内的静脉
有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收集全部眶内组织的静脉血液,常在眶尖汇合成一总干,经眶上裂流入海绵窦。同时与面静脉及翼静脉丛等存在丰富的吻合。眼上静脉接受筛前及筛后静脉、肌静脉、泪腺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涡静脉及睫状前静脉的血液,眼下静脉起于眶底前部附近,向后在下直肌之上,与眼上静脉汇合或单独进入海绵窦。
(三)海绵窦
海绵窦是硬脑膜静脉窦,位于脑垂体和蝶骨体的两侧,自眶上裂内段到颞骨岩尖。颈内动脉穿行于其中,两外侧壁上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通过,展神经走行于颈内动脉下方。海绵窦的属支:前方为眼静脉和蝶顶窦,外侧为大脑中静脉和穿过卵圆孔与破裂孔的导静脉、脑膜中静脉,下面为Vesaliu导静脉,并与翼丛相交通,后方为岩上窦及岩下窦,内侧为海绵间窦。

八、眼部神经

眶内的神经包括运动眼外肌的神经与运动眼内肌的自主神经以及眶和眼球的感觉神经。眼外肌的运动神经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展神经。动眼神经支配上、内、下直肌及下斜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支配外直肌。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管理瞳孔的运动,晶状体的调节,泪腺的分泌,平滑肌收缩以及眼球血管舒缩功能等。眼的感觉神经主要由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管理。眼神经起自半月节,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同经海绵窦外侧壁,未到眶上裂时分成三支即鼻睫状神经、额神经及泪腺神经,经眶上裂至眶。当前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部分眼部神经的池段、海绵窦段及眶内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