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主编简介

林桐榆教授,广东潮州人,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淋巴瘤首席专家、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7年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留校于附属肿瘤医院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师从管忠震教授,于1997年博士毕业获该院第一批临床肿瘤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在国内率先提出高危进展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并创新性设计了在G-CSF支持下,将化疗间隙从3周缩短为2周的CHOP方案,显著地改善了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于2000—2002年在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进修学习,师从淋巴瘤科主任Fernando Cabanillas教授。
2002年底回国后,于该年11月开展了每周的淋巴瘤多学科会诊,并向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医院开放。到目前为止,已为3000多例疑难淋巴瘤患者明确了诊断及制定了治疗方案。同时,通过对南方12家大医院5000多例淋巴瘤重新切片中心会诊,进一步明确了淋巴瘤WHO新分型在中国的构成情况。主持或参与了二十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的Ⅰ、Ⅱ、Ⅲ期临床研究。其中他主持的预防R-CHOP治疗的DLBCL患者乙肝重激活和提高NK/ 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两项研究分别在2013年ASCO大会上做了口头报告,前者更被评为2013年“Best of ASCO”研究。除了在高危淋巴瘤的诊断治疗上有突出的成绩外,在其他肿瘤的靶向个体化治疗上也颇有研究。
负责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基金分题、教育部、省市十多项科研基金;参与多种肿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制定;担任国家临床医学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任多家中外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
兼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组长(CLSG)、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执行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会(CSCO)执行常委、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南方肿瘤临床协作组织(CSWOG)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也是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美国血液肿瘤协会(ASH)和欧洲肿瘤学会(ESMO)会员。

朱军教授,四川人,1984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曾任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血液科及骨髓移植病房任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赴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哈达萨医学中心骨髓移植科及生物免疫中心进修学习,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卫生管理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现任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淋巴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委会常委;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用药与评价》杂志副主编,《淋巴瘤•白血病》、《转化医学》、《临床肿瘤学进展》、《临床肿瘤学论坛》、《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周刊》等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评审专家。
二十余年来,他专注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生物免疫治疗等领域。作为北京肿瘤医院淋巴肿瘤科学科带头人,全年坚持查房、门诊及院内外会诊、远程会诊、义诊。积极推广和促进淋巴肿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结合NCCN淋巴瘤诊治指南和实际临床经验,作为专家参与NCCN淋巴瘤诊治指南中国版的制定与全国巡回解读;结合临床实际和个体化治疗原则,改良并创新治疗方案,自2001年重点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至今有200余例。在淋巴瘤免疫治疗、核素标记单抗显像及治疗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某些类型淋巴瘤的诊断治疗方面达到国际水平。所管辖科室收治患者全部为淋巴瘤,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淋巴瘤类型,北京市每年新发病例的近半数以上在该科得到诊治,另有较多的外地患者就诊,近几年累积淋巴瘤病例数为全国各大医院之前列,每年出入院患者千余人次,门诊量1万余人次,其中每年新收恶性淋巴瘤病人约400例,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和有影响力的淋巴肿瘤专科之一。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北京市卫生局“十百千”人才的“十”层次殊荣,北京大学2012年度方正奖教金教师优秀奖。
在科研方面,重视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自2001年起先后参加三十余项国内和国际新药临床研究。建立淋巴瘤病例组织及血清标本库,目前已收集淋巴瘤患者组织标本400余例及血样标本1200余例,作为主要成员建立中国淋巴瘤网络数据库,促进了国内淋巴肿瘤研究领域的发展,作为北方淋巴瘤协作组主要成员参加多项国内和北京市协作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项,获得并参与“863”基金1项,“973”课题1项,“985”课题2项,“211”及“十五”肿瘤学重点学科基金3项,市科委基金3项,市卫生局基金1项、市科委首都特色课题1项和院内资助课题。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主译淋巴瘤专著一部,参与撰写专著多部。

高子芬教授,山西人,1975年底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专业。留校任病理学系教师。目前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血液病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病理教学、科研及医疗工作。1991年开始专攻淋巴瘤诊断和研究工作,先后拜学于国际知名的血液病理学教授的研究机构,如香港大学病理学系、德国Wurzburg大学病理学系、美国Nebraska大学医学中心,在Faith Ho教授、H. Konrad Muller-Hermelink教授、W. C Chan教授和Dannish Weisenburger教授指导下学习淋巴瘤的诊断,在新加坡John Hopkins实验室和香港中文大学癌症中心进行淋巴瘤研究工作。1999年率先在国内病理界推广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瘤新分类,2001年联合血液科、肿瘤科医生进行淋巴瘤分类及治疗知识的普及宣传,为我国淋巴瘤分类与世界接轨作出巨大贡献。
目前高子芬教授领导的淋巴瘤研究室面向全国进行淋巴造血组织疾病会诊和科研合作,来自于全国400多家医院的年会诊病例量超过3000例,为患者及临床科室解决大量疑难问题。鉴于“没有诊断就没有治疗”的诊疗观念的建立,应血液学界邀请每年在全国血液研究机构讲学达10次之多,促进了临床医师对淋巴瘤分类及进展的深入了解,进一步明确了必要的临床信息对正确诊断的重要性,加深了病理、临床之间相互理解和互相依赖的和谐诊疗关系,我们共同进步的受益者是患者,使其得到及时的规范的和个体化的治疗,使得我国血液肿瘤的研究工作深入发展。目前,淋巴瘤研究室的诊断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广大血液界、肿瘤界及病理界医生的认可,被《中华血液学杂志》接纳为唯一的病理医师编委,并被聘为《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抗癌协会恶性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学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血液肿瘤分委会常委。
多年来研究室进行了《霍奇金淋巴瘤与EBV》、《中国北方人T/NK细胞淋巴瘤》、《中国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起源的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标准化诊断及预后相关性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研究》、《浆细胞骨髓瘤临床病理研究》、《NK/T细胞淋巴瘤基因谱研究》及《黏膜相关淋巴瘤染色体易位与临床的关系》等研究工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及责任作者发表文章55篇,参与发表132篇,以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或专著7部,参编20多部。
高子芬教授不但在血液病理学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作为一名解剖病理和外科病理学家,有着坚实的病理学基础和娴熟的临床技能,为病理学教学和诊断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多次获得北京市、北京大学的表彰。尤其在SARS、H 5N 1,H 1N 1及EV 71感染手足口病的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