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影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与上颌窦相关的影像学分类及其参考评价

1.牙槽骨高度的评价-上颌窦底至牙槽骨嵴的距离

在冠状位上我们可以根据上颌窦底至牙槽骨嵴的距离进行初步的分类,只是适合于一般的情况,对于经验丰富的医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决定采取何种手术方式。上颌窦底到牙槽骨嵴距离大于5mm,可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或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3~5mm,应采取外提升并延期植入种植体,2mm以下属于非适应症(表3-2-1)。
表3-2-1 不同上颌窦底至牙槽骨嵴的距离所采用的手术方法

2.牙槽骨嵴宽度

牙槽骨嵴宽度大于6mm,不需做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可同期植入种植体,3~5mm,需做GBR同期植入种植体,2mm以下,需做GBR延期植入种植体(表3-2-2)。
表3-2-2 不同牙槽骨宽度所采用的手术方法

3.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前后向

上颌窦前后距离的长短是否会影响到种植手术还有待于探讨。有学者认为上颌窦前后距离过长,仅开一窗难以确认手术视野,黏膜剥离推高也较困难,所以需要做2~3处开窗。以上述测量平面测得的平均值32mm来决定,大于32mm做2~3处开窗,小于32mm做一处开窗(表3-2-3)。
表3-2-3 不同上颌窦前后距离采用的手术方法

4.上颌窦宽度-左右向

有学者认为上颌窦宽度较小时很容易确认鼻腔侧黏膜的剥离,宽度较大加上牙槽骨吸收严重时,开窗部位较靠上方,鼻腔侧的剥离比较困难,以上述上颌窦宽度平均值21.7mm来决定难易程度,小于21.7mm相对容易,大于21.7mm则较难。

5.上颌窦内分隔

上颌窦内存在分隔可能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存在较大的分隔时需在分隔两侧分别开窗。分隔小于5mm,不宜分辨,应留意,大于8mm,适宜在分隔近远中各开一窗,存在复杂分隔时黏膜剥离困难。

6.骨壁厚度

开窗骨壁厚度在1~2.5mm时,上颌窦黏膜比较不容易穿孔,骨壁厚度小于1mm时,放回后不稳定,宜将骨壁一起推高。骨壁厚度大于2.5mm时不易分辨窦黏膜,容易造成穿孔(见图3-2-11)。

7.上颌窦底线

上颌窦底线清晰明显(见图3-2-12A),一般手术处置即可;窦内存在复杂形态钙化物(见图3-2-12B),开窗设计需特别注意;窦黏膜与牙槽黏膜相通(见图3-2-12C)则剥离困难。

8.骨壁的血管

开窗骨壁有上牙槽动脉及分支分布走行时,应确认其走行位置及大小,不适合将骨壁一起提升,适合将骨壁剥离后再将骨壁放回开窗处,开窗时需注意不要伤及血管(见图3-2-13)。

9.上颌窦黏膜

正常上颌窦黏膜厚度小于1mm,一般在CT扫描中不可见。上颌窦黏膜有增厚肥大时则容易造成术后感染,但并非禁忌证。可能原因是由于过敏、吸烟等引起的炎症反应,也可能是牙源性因素引起的上颌窦黏膜局限性增厚。当上颌窦黏膜无肥大时可行一般手术即可。黏膜增厚3~8mm时剥离困难,黏膜增厚超过8mm,并且占据窦腔1/3~1/2,则属于要区别是上颌窦积液还是黏膜增厚(见图3-2-14)。此外,当上颌窦内可以看见息肉形成或囊肿等占位性病变时,最好先行清除病变组织,必要时可请耳鼻喉科医师会诊,通过上颌窦内镜检查并在内镜配合下行病变组织切除手术,根据术后情况再进行下一阶段上颌窦提升手术。上颌窦黏膜有肥大时可能容易造成术后感染。

10.相邻牙根尖位置

上颌窦黏膜与牙根尖之间有牙槽骨存在时,窦黏膜剥离是可能的,如果没有牙槽骨存在则很难进行剥离,如果有1/3以上突出于上颌窦内,则沿着整个牙根进行剥离是很困难的,此时只能在增高部位进行剥离(见图3-2-15)。

11.相邻牙根尖病变

上颌窦增高位置相邻的牙齿若有根尖病变存在,需要判断病变与上颌窦黏膜之间的位置关系,相邻牙齿的根尖病变必须在术前进行治疗,若与上颌窦相交通,又无法完全治愈,则要慎重考虑。相邻牙根尖无病变存在(见图3-2-16A),相邻牙根尖病变距离窦底不到2mm(见图3-2-16B),相邻牙根尖病变与窦内相通引起上颌窦炎症(见图3-2-16C)。
日本学者利用CBCT根据上颌窦形态、牙槽骨嵴状况、上颌窦黏膜等进行分类,以此作为选择上颌窦提升术的方式和判断难易程度的依据,分类方法十分详尽,但是我们认为该分类方法过于繁复,涉及内容太多,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我们的分类方法包含了上颌窦提升术相关的11个解剖特点,并且逐一按照不同情况进行详细分类,分析手术方法及其难易程度,为临床医师实施上颌窦提升术提供一个参考,此分类方法更容易为临床医师所掌握。

(李明霞 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