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影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后牙区种植影像学评价

一、根据CBCT影像对于上颌窦形态的分类及种植手术相关性思考

上颌窦是位于上颌骨体内锥体形的腔隙,可分为尖、基底部和前、后、上、下壁,窦腔大小不等,左、右两侧常不对称或大小不等。

1.上颌窦形态的分类

在CBCT图像上,可以从冠状面、矢状面、轴面以及三维重建出来的图像上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和比较上颌窦的形态。上颌窦的下壁与上颌后牙紧邻,通常覆盖了上颌第一前磨牙到第三磨牙区域。在三维重建的图像上,根据上颌窦下壁的形态不同可以将上颌窦分为六种类型。第一类:下壁在上颌前磨牙和磨牙之间平坦;第二类和第三类:下壁比上壁窄,第二类的上颌窦下壁在磨牙区域平坦,第三类的上颌窦下壁倾斜;第四类和第五类:下壁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磨牙之间分别表现为较圆滑和较锐的转角;第六类:上颌窦下壁较上壁宽阔(3-2-1)。
图3-2-1 上颌窦形态的分类
上颌窦在不同牙位不同的CBCT截面上也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冠状面上,上颌窦在前磨牙区域表现为近似以下壁为尖上壁为底的倒三角形(图3-2-2),在磨牙区则上下壁宽度相差不大,近似不规则的长方形(图3-2-3)。矢状面上,上颌窦上壁较下壁宽,近似一个倒置的梯形(图3-2-4)。轴面上,可以观察到上颌窦的前外壁、后外壁以及内侧壁,上颌窦腔近似此三个壁构成的一个不规则三角形(图3-2-5)。
图3-2-2 冠状位
上颌窦在前磨牙区的形状
图3-2-3 冠状位
上颌窦在前磨牙区的形状
图3-2-4 矢状位上颌窦在磨牙区的形状
图3-2-5 水平位上颌窦形状
在三维重建的VR图像与x、y、z三个方向的图像上,根据与上颌窦提升相关的11个解剖参数对上颌窦进行分类。在CBCT的图像上可以通过观察上颌窦形态,确定上颌窦底至牙槽骨嵴的距离(图3-2-6)、牙槽骨嵴宽度(图3-2-7)、上颌窦内壁的近远心距离(图3-2-8)、上颌窦宽度(图3-2-9)、上颌窦内分隔(图3-2-10)、骨壁的厚度(图3-2-11)等,然后分析这些参数对上颌窦进行分类;还可以观察上颌窦底线(图3-2-12)、骨壁的血管(图3-2-13)、上颌窦黏膜肥大(图3-2-14)、相邻牙根尖位置(图3-2-15)、相邻牙根尖病变(图3-2-16)等形态特点对上颌窦进行分类。根据这些参数做出上颌窦形态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临床医师在上颌窦提升术前对手术方法的选择。
图3-2-6 上颌窦底至牙槽骨嵴的距离
A.距离大于6mm;B.距离大于3mm,小于5mm;C.距离大于2mm,小于3mm;D.距离小于2mm

2.上颌后牙区的解剖与手术方法的相关性思考

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对种植修复应用的限制,主要与牙缺失后牙槽骨吸收和萎缩、上颌窦腔进一步气化使窦底位置过低等有关。种植体难以取得初期稳定性,植入时极易穿破上颌窦黏膜进入窦腔,引起感染,导致种植失败。Tatum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用上颌窦提升术来解决上颌后牙区行牙种植时骨量不足的问题。上颌窦提升时常在提升的上颌窦底和上颌窦黏膜之间的空间植入骨移植材料,使得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垂直骨量增加。通常情况下,当上颌窦底至牙槽骨嵴间的距离小于5mm左右时,往往需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才能植入种植体。
图3-2-7 牙槽骨宽度
A.宽度大于6mm;B.宽度大于2mm,小于5mm;C.宽度小于2mm
图3-2-8 矢状位可以了解上颌窦前后距离
A.上颌窦前后距离;B.上颌窦前后距离;C.上颌窦前后距离
图3-2-9 冠状位确定上颌窦宽度
A.上颌窦宽度;B.上颌窦宽度
图3-2-10 上颌窦内分隔
A.上颌窦内分隔小于5mm;B.上颌窦内分隔大于5mm;C.上颌窦内分隔情况复杂
图3-2-11 上颌窦骨壁的厚度
A.上颌窦骨壁的厚度小于1mm;B.上颌窦骨壁的厚度为1~2.5mm;C.上颌窦骨壁的厚度大于2.5mm
图3-2-12 上颌窦底线
A.上颌窦底线清晰;B.上颌窦内存在特殊钙化物;C.上颌窦底线不连续
图3-2-13 上颌窦骨壁的血管
A.上颌窦骨壁的血管较小;B.上颌窦骨壁的血管直径小于2mm;C.上颌窦骨壁的血管直径2~3mm
图3-2-14 上颌窦黏膜改变
A.上颌窦黏膜厚度正常;B.上颌窦黏膜厚度约3mm;C.上颌窦黏膜厚度大于3mm,小于8mm;D.上颌窦黏膜厚度大于8mm
图3-2-15 相邻牙根尖位置
A.上颌窦内不见有根尖突出;B.根尖突入窦内2mm
图3-2-16 相邻牙根尖病变
A.相邻牙根无病变;B.相邻牙根尖病变距离上颌窦底小于2mm;C.相邻牙根尖病变与上颌窦相通
上颌窦提升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类,包括上颌窦内提升术和上颌窦外提升术。上颌窦内提升术是通过曲面断层片或颌骨CBCT检查首先精确确定牙槽嵴至上颌窦底的距离,在种植过程中用环形钻制备种植窝,当钻至接近上颌窦底时,敲击预备种植窝所得的柱形骨块并使其与上颌窦底黏膜一并抬起,所形成的空间任由血液充盈或植入成骨材料。上颌窦内提升术适用于上颌窦底到牙槽骨嵴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5mm而小于10mm者,尤其适用于上颌后牙单颗牙缺失者。内提升使手术简化,给患者造成的创伤也较小,但上颌窦提升高度有限,而且由于是在盲视下手术,窦黏膜若损伤不易发现。
而上颌窦外提升术是在上颌窦侧壁开窗,直视下将上颌窦底黏膜剥离并向上、向内推,在上颌窦底黏膜和上颌窦底之间植入或不植入(提升高度较小)骨移植材料,以增加上颌窦底至牙槽嵴的骨量。上颌窦外提升术可分为同期种植体植入和延期种植体植入(二步法植入),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后是同期或延期种植,学者们的观点不一。一般认为,术前使用X线检查测量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的高度对于选择植骨方式和种植方式有重要意义。Pjetursson B E等认为术前牙槽嵴高度≥5mm即可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可行同期种植。国内学者认为,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后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方法减少了手术次数,节省时间(缩短疗程),且能够使植骨块较早接受刺激,从而减少吸收。选择该方法的首要条件是保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否则应考虑先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后,二期再植入种植体(通常在植骨4~6个月后),以保证种植体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
上颌窦外提升术通常适用于连续多颗上颌后牙缺失、牙槽嵴极度萎缩、上颌窦底到牙槽嵴之间的垂直距离不足5mm者。上颌窦外提升可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窦黏膜损伤易处理,提升的上颌窦底高度较大、容易控制,但手术范围较广、损伤较大。采用上颌窦外提升术进行垂直骨增量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术方式,是目前临床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种植修复的常规方法。
对于不同的上颌窦形态大小,其手术方式也有区别。当上颌窦前后距离过长(大于平均值32mm)时,如果只作一处开窗则难以确认手术视野,器械操作难度增加,窦黏膜的剥离推高也较困难,所以最好做2~3处开窗。而上颌窦的宽度较小时(小于平均值21.7mm)很容易确认鼻腔侧黏膜的剥离,宽度较大加上牙槽骨吸收严重时,开窗部位较靠上方,鼻腔侧的剥离就比较困难,手术难度增加。因此,上颌窦提升术前确认上颌窦的形态大小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对上颌窦外提升术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