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理论与实用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关于传播效果的主要理论模式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递给受众,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由于传播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与传播者的初始传播动机和目的可能相同或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能是短期的,如通过传播可在短时间内起到告知和获知的效果,也可能产生长期的影响,如引起社会规范、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等。
二、大众传播的效果
大众传播既可产生个人和群体的影响,也会产生长期的社会文化影响。

(一)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1.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人们通过从大众传播活动获取信息,强化、消除或形成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人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人们终生都要通过各种传播活动,获取有关他人和群体的信息,学习社会规范、继承社会文化、形成和完善自我意识。

2.影响公众对现实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媒体对某一信息或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报道的频率和强度,是公众对这件事的重要性作出判断的重要影响因素。媒介通过议程设置来制造、引导舆论,在潜移默化中左右人们的言论、话题和今后行动的方向。比如,在2003年SARS疫情暴发期间,大众媒体对SARS疫情报道的强度和频率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关注,并作出疫情严重的判断,减少了前往公共场所的行为,促使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行为的形成。

(二)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媒介的社会文化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大众传播媒介通过长期的宣传报道,会对社会文化的变革、社会规范的形成和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社会文化影响主要包括:
1.大众传媒通过传播有关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信息,促进人们逐渐接受,并变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最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2.大众传播制造和传播各种文化,对现有文化产生影响,统一或形成新的文化规范。
3.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文化被受众接受并内化,从而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比如,大众传媒通过对SARS疫情的长时间报道以及后续的预防措施的报道,通过潜移默化,最终使不随地吐痰、勤洗手等行为逐渐变成人们的文明习惯,成为一种健康文化。
三、关于传播效果的主要理论模式
传播学者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从靶子论到有限效果理论,再发展到适度效果理论和强大效果理论。靶子论片面强调了传播媒介的强大效果,忽视了公众对传播过程的选择能力和主动参与性。有限效果理论是对靶子论的否定,包括个体差异论、社会关系论、多级传播理论等。适度效果理论以受众为中心进行研究,并着力于大众传播的长效作用,主要包括创新扩散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等。有关前3个阶段的主要传播学理论已在前几节中作过介绍,此处主要介绍强大效果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传播学者重新发现了传播媒介的强大效果,逐步形成了大众媒介的“强大效果理论”,但该理论并不是枪弹论的恢复,而是在适度效果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受众出发,探讨媒介间接、潜在、长期的影响,同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强大效果理论包括“沉默的螺旋理论”和“教养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

是由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描述社会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诺依曼发现,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得到了其他人的广泛赞同,就会对这类观点更加大胆地发表和扩散。相反,如果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内心当中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意见或态度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需要在社会中生存,所以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的人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由“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而大众传媒的作用更强大。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性,认为,社会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强调了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二)教养理论

以美国批判学者伯格纳为代表的传播学者认为,大众传播会对社会公众产生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电视观众来说,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收视率的提高,电视节目实际上成为了社会人群信息、观念和意识的主要来源。反复和持续播出的电视节目引导和塑造了人们共同的世界观、角色观和价值观,即教养作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是“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大众传播的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电视媒介在形成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其效果因传播内容而异。
教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在促使社会成员对社会形成“共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实现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