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以大数据应用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
4.3.1 推进数据开放,促进创新应用
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7]。国务院会议提出,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美国联邦政府报告《利用数据的力量服务科学和社会》指出,“数据没有被它所激发的思想和创新消耗,相反,它可为创新提供相当多的燃料。很小一部分信息,可以促使创新迈进一大步”。大数据使得信息趋于平民化,数据不再只是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获取的资源。数据的开放使得普通民众和企业可以调取所需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增强了政府服务的公众参与度。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有利于企业和公众更大程度地利用政府数据。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有效地实现自我服务和开展创新应用,从而建立全新的、更为便捷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务平台有效及时地公开政府信息成为国家治理中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更有活力的途径。英国政府建立了政府公开数据网站,将政府开支、财务报告等数据整理、汇总并发布在网站上,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开放式数据研究所(The Open Data Institute,ODI),旨在通过对数据的商业潜力进行分析,为英国各机构和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美国,在联邦政府数据公开网站上线以后,软件程序员利用美国交通部的开放信息获得全美航班起飞、延误和到达的数据,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这个系统的全面开放,帮助客户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航班,有效缩短了客户等待的时间。通过数据公开平台,政府为数据使用者、技术人员和应用开发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由于推进政府关键数据的开放,企业和民间的创新队伍迅速壮大,创新的软件和服务大量涌现。
4.3.2 建设信息设施,改善基础公共服务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政府能够主动感知和预测社会的各类服务和信息需求,及时捕捉需求热点,为公众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便民服务。利用数据工具和智能终端设备对公众需求进行多层次分析,可以强化对需求细节的感知,使政府服务更精细化和更具针对性。政府部门可通过融合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发展社区政务、智慧社区服务、安全管理等智慧应用系统,提供智慧化便民服务,有效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比如,北京市人民政府的“12345”便民电话中心利用Oracle Exadata数据云服务器建立了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综合受理调度平台,该平台可以整合全市的便民呼叫服务,以解决公众的各类诉求与求助,听取公众的建议,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化和智慧化的公共服务。上海市建立了国内首个政府数据服务网,并率先实行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将包括医院床位、候诊人数、道路交通、停车场库等出自28个市级政府部门的190项数据资源免费向全民开放。另外,政府部门通过建设“互联网+交通”,可以建立智慧化的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路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畅通安全[8]。
大数据来源于数据管理系统的存储数据、网络和移动终端的用户原创数据以及传感器的自动生成数据,记录了社会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体现了社会各类主体对社会管理和社会问题的反应与互动,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加真实、全面、及时的客观事实和民情民意。互联网大数据在交通、空气监测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将社交网络、路况监测、城市摄像头、位置信息等协同处理,对复杂多样的异构数据进行管理和融合,可以发现城市中的交通异常,并分析交通异常产生的原因,使得交通拥堵得到提前疏导。通过公共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查阅交通工具的到达时间。
4.3.3 通过智能化应用,有效保障公共安全
利用互联网思维,政府部门可以实现安全防范、数据与监管过程的可视化以及监管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有效升级传统的安全生态,协助有关部门提供公共安全服务。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思维,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应用的一体化,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公共安全生态系统,提升安全事项的应对和处置能力。密歇根大学曾在网上发布报告指出,研究人员正在用“超级计算机和大量数据”来协助警方定位那些最易受到不法分子侵扰的区域,从而创建了一张波士顿犯罪高发区域的“热点图”。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可以预测危机和风险,进而预测诸如突发事件、自然灾难及传染疾病等的发生,为线上线下的联合治理赢得了主动。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警务系统与大数据联系起来,如美国的Compstat警务管理模式和英国的NIM(国家情报模式)等,这些信息化的警务系统通过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整合全国的公安情报信息,利用充足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获取犯罪信息并预测犯罪行为,降低了犯罪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