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以大数据应用推进政府简政放权
4.2.1 大数据战略思维推进政府简政放权
用户思维是大数据思维的重要表现,它的重点不是政府或者企业做了什么,而是用户感受到了什么,这种“用户至上”的思维,对很多传统行业有着颠覆性的冲击。同样的思维也能运用于政府管理工作。政府的“用户”是人民大众、各类企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市场主体。以往去政府部门办事,不少人感慨“办事难”。如果政府部门能够采用互联网思维,遵循“用户至上”的理念,将大大促进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真正实现便民利民。在2015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提出结合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模式,从制度建设上破解“审批难”的首个议题,强调政府在行政审批改革中需要有胆量和气魄,实行“限时办理”,严格“规范办理”,坚持“透明办理”,推进“网上办理”。在形式上规范,从流程上改进,注重内涵,简化手续,节约时间,减少奔波,在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的同时,真正实现便民利民。政府部门可通过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取消一些中间环节,推出某种形式的“网上直销”,将相关数据适当地对外开放,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到政府服务的过程中来,减少烦琐的服务流程。这既能实现行政效能的最大化,又能让老百姓办起事来又好、又快、又方便。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指出,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顺利推进简政放权,实现放管结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数据在政务上的运用能够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案例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服务大厅
2015年1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服务大厅正式运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过建立政务服务大厅,覆盖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将行政事项的办理、审批、监控在网上开展,将过去分散在各个业务司局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政务大厅统一管理,通过集中收件、统一答复,实现政务公开、阳光审批、透明服务,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大厅目前已成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一个窗口。各种行政审批手续的透明化、标准化、程序化,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限制了人为因素在各种审批事项中的作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服务大厅作为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打造了主动服务、亲民便民的良好形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过建设政务服务大厅,不仅缩短了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间,减少了申请人的来访次数,同时也加强了对审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监管与约束,规范了审批权力的实际应用,切实做到了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双向并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积极丰富、拓展政务服务大厅的功能,开通了政务服务大厅微信平台,开发了行政许可事项申报系统,并实现了政务服务大厅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12 358全国价格举报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衔接,以及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融合发展。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行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建设中,中央层面“横向联通”平台已经运行,16个国务院部门接入,在线申报、平台赋码、信息共享,实现了审批核准制度改革乃至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2.0版,并在2016年年底实现3.0版,与地方“纵向贯通”,提供网上项目登记、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实现“一次受理、一并办理、限时办结、依法监管、全程监察”,从而建立透明、规范、高效的投资项目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新模式。这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公开透明化行政审批流程的一次革命,也是提升政府基础公共服务能力的新渠道[5]。
4.2.2 大数据应用推进政府阳光执政
社交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打通了政府和企业、个人间的信息通路,极大地提升了政府在基于互联网社交网络形成的协同共享系统中的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新媒体时代的政府网站,集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App于一体。《2015年上半年全国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我国已有28.4万个政务微博认证账号,累计覆盖人数达45亿人以上,政务微博发布量达1 147.7万余条,转发评论量达1.4亿条;已有3.54万个政务微信公众账号,推送内容超过221万次,推送微信文章达到2 000余万次,累计阅读量超过14.3亿次。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应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的线上线下互动,加强了政府部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对政务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将使公众对公众事务的掌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政府做出决策的依据、实施效果等清楚感知。这一方面激励了政府提升自身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汇集了更多智慧,帮助政府提高阳光决策、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的水平。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满足社交网络新媒体对政府阳光执政的需求。大数据注重数据开放,通过数据的公开,一方面促进了社会治理的公开透明,强化了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为社会组织和个人挖掘数据价值、调整自身行为、进行协调配合和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国家治理的共同参与度和治理效能。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将政府的各种政务行为置于阳光之下,将关心某一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的公众聚合到一个社区,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意识,让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政府决策的相关程序进行监督,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在使国家治理更加公开透明的同时,也让政府和公众在重大问题决策中的合作成为可能。
4.2.3 大数据应用推进政府信息共享
政府信息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是各级政府及部门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核心资源。政府掌握了社会各领域大量的有用数据,但在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和部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政府各部门间的数据没能实现有效整合,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不仅让诸多改革举措受困其中,也引发了数据库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然而,随着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政府的管理模式将发生极大的改变。政府树立大数据意识,将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政府领域广泛渗透[6],理清各部门在数据管理及共享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借助政府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规模,积极推进政府信息系统以及公共数据开放共享,防范信息孤岛现象出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升政府协调办公效率,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以大数据为支撑,建立多维度的、立体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信息公开、数据开放共享,为政府职能转型奠定基础。
案例五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横向联通94个中央部门,纵向贯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实现与77个社会信用机构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达618.42亿条,累计推送数据1 313.64亿条,提供接口实时查询/核验服务21.36亿次,为推进建立联合惩戒与守信激励机制,促进信用体系建设等提供重要支撑。(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