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何谓新媒体?新媒体形态及新的传受环境
第一章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新媒体是什么?具有哪些属性特征?与传统媒体有什么不一样?应该承担 什么样的社会功能?本章在回答这些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落脚到新媒体写作上,提出对新媒体写作的基本理解,以及对新媒体写作素养的冀望。
如今,一个普通人的一天也许是这样的:早上起床,打开手机,看一下新闻资讯;在通勤的路上,浏览微博,听一听知识分享的音频节目;在紧张工作的休息间隙,听听网络音乐,看看视频节目,或者在购物类App或网站下单买点心仪的商品;晚上闲暇时,浏览微信朋友圈,阅读订阅的公众号文章,临睡前再看一集“网剧”。
在这样一个典型生活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人的生活几乎是被新媒体包围了的。可以说,网络和智能终端延伸到哪里,新媒体就充斥到哪里。每一个享受现代信息生活的人,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参与者,同时还可能是新媒体内容的生产者。
一、新媒体的定义
中文“新媒体”一词是英文“New Media”的直接译文,要了解“新媒体”的起源,还得从“New Media”的源头说起。一般认为,“新媒体”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一位名叫戈尔德马克(Peter Carl Goldmark)的人提出的。戈尔德马克曾担任过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CBS)技术研究所所长,他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随着后来使用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一词开始广泛普及,从美国逐步流传到全世界。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新媒体出现以前,人们所说的媒体主要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而随着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的出现,媒体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媒体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现象,受到了广泛关注。
认识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它的概念。“新媒体”是如今被广泛使用的词汇,是很难界定的一个模糊概念,它的定义在学界至今没有定论。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以下是国际上已有的对于新媒体的定义。
(1)美国《连线》杂志: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国内的众多学者也对新媒体给出过自己的定义。
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一书中称:“新媒体,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石磊在《新媒体概论》一书中对新媒体的界定:“新媒体一词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景东、苏宝华在《新媒体定义新论》一文中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
王东熙在《论新媒体之“新”》一文中提出:“新媒体是应用新技术或新思路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环节特征而形成的新的媒体形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几乎无法确定一个既标准又一劳永逸的定义。出于严谨研究与规范使用的需要,有人对新媒体做出阶段性定义,以三条线索为依据:新媒体概念的演变过程、新媒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特征,以及新媒体概念使用的不同情境及具体指向。
上述林林总总的关于新媒体定义的表述尽管各有不同,但对于新媒体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基本的共识。
(1)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媒体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可以说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2)新媒体在信息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跨时空、全天候、大容量等特征,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即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从而形成崭新的信息传受环境。
(3)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比传统媒体更加广泛,而且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和颠覆性。
(4)新媒体的边界不断拓展,呈现出媒介融合趋势,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
结合前述已有研究成果,我们提出如下对新媒体的定义,作为本书讨论的基础:“新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和数字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向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终端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具有交互性、融合性等新特征的媒体形态和平台。”
可以从以下五个层面理解本书所界定的新媒体概念。
(1)技术层面: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
(2)渠道层面: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
(3)终端层面:以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字屏幕等设备为主要输出终端。
(4)内容层面:提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
(5)服务层面:机构或个人经营的媒体平台,提供的服务是公益或商业性质的,并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商业模式。
二、相近概念辨析
本节对与新媒体有关的几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一些辨析。
(一)新媒体与自媒体
自媒体是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传播形态。“自媒体(We Media)”概念最早在2002年左右由硅谷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提出,意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大多数人或特定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总称,也被称作“个人媒体”。
自媒体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依托特定的自媒体平台进行自主信息发布,如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二是个人作为传播主体。用一句话概括:自媒体=自媒体平台+平台上的自媒体创作者。
从广义上说,新媒体和自媒体都是依赖新技术的新型媒体形态,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从侧重点来说,两者既相互依存又指向不同,新媒体更侧重介质或载体,自媒体更侧重内容。例如,各网站平台是新媒体,而为这些网站平台提供内容的创作者则是自媒体。
(2)从范围和包含关系来说,自媒体从属于新媒体,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新媒体类型。自媒体的本质是依附于新媒体技术背景的“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可以说是新媒体的衍生物或子概念,而非有别于新媒体的全新物种。因为有了新媒体这种媒介形态,自媒体才有了发展的可能。
(3)从对应的概念来说,新媒体对应的是传统媒体,指的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播形态;自媒体对应的是机构媒体,指的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区别于以往由官方批准、专业机构主导的组织化传播方式。当传统媒体或企业等组织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时,只能说它们是新媒体,而不能称其为自媒体。
与自媒体相关联的还有另一个概念,“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2007年最早出现在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出版的一本名为《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的电子书中。简单来说,社会化媒体是指互联网上基于受众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其特征表现在参与度、公开性、交流性、社区化和连通性方面。
社会化媒体也叫社交媒体,当自媒体平台创建一个受众交流、分享、互动的社交网络时,它们就成了社交媒体,如基于兴趣社交的微博,基于熟人社交的微信,基于知识社交的知乎等。近年来,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消费新媒体的重要内容。
(二)新媒体与网络媒体(数字媒体)
网络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传播信息的媒体形态,其中包括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终端的手机媒体或移动媒体,其共同特点是以数字形式来进行信息传播,所以也称为数字媒体。
网络媒体是基于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的,而新媒体则不仅指互联网传播途径,还包括卫星、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设备。因此,从包含关系上来说,新媒体的范畴比网络媒体要大,网络媒体也属于新媒体的一种。
(三)新媒体与融媒体
融媒体是指实现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媒体形态在报纸、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媒介中的立体传播。它充分利用综合的媒介载体,把具有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利益的互通。
融媒体的核心是一个“融”字,是传播内容、媒体介质、传播手段、人员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它是在全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了媒体融合的新阶段。“融媒体”不仅包括“全媒体”所追求的技术融合,还包括内容、组织架构、人员设置、管理运营等层面的融合。
现实中,融媒体既被看作媒体的一个新种类,又被看作打通媒体壁垒、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手段和模式。融媒体更体现了理念创新,意味着人们对传统媒介及其产业链的新认识。
融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在于,新媒体侧重于传播形态,融媒体侧重于媒体融合理念与相应的机制。在融媒体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结合、优势互补,更加突出新媒体的引领作用。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融媒体机制下,受众面对的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表达,而是能通过这一平台下设的各个子媒来获取更多的内容。“中央厨房”存在波纹效应,也就是一个素材能够分别从“快、全、深”三个方面进行报道,通过不同终端及受众特性的不同来分发,实现了资源的融通,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新媒体的主要属性和特征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具有以下显著属性。
(1)内容属性。这是新媒体的本质属性。不管新媒体的形态和传播手段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最终的立足点仍然是为受众提供信息内容服务。其提供的内容是否满足受众需求,是否具有差异化和高品质,也是新媒体的竞争力所在,特别是在海量信息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内容为王”依然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2)技术属性。这是新媒体的物质属性。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需要应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新技术,其传播渠道和终端设备也都具有显著的技术化特征,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对新媒体都十分重要。随着“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技术应用也日益广泛深入,包括基于云计算的基础平台和各种应用平台,以及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生产手段,如大数据分析、推荐算法等。技术属性是新媒体最活跃的属性,也是新媒体动态性的最大驱动力。
(3)文化属性。这是新媒体的价值属性。新媒体作为内容生产者,不可避免具有意识形态烙印和文化特征。在当今时代,新媒体已然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文化属性的内涵相比传统媒体而言更加丰富。无论是新媒体提供的内容,还是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以及社群化、网络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生态的构建,都使新媒体成为当今一道显著的文化景观,也让人们对新媒体文化价值的考量增加了更多维度。
(4)平台属性。这是新媒体的外在属性。新媒体时代,信息提供者越来越从“新媒体机构”向“新媒体平台”方向发展。在我国,政策层面所指的新媒体机构,是指具有相应资质、与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机构。根据2005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在中国,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信信息,都称为新闻信息服务,有三类机构可以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包括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到目前为止,这仍是中国新媒体新闻信息服务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将微信公众号也纳入新媒体新闻信息服务范畴进行管理。而有资质利用公众号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仍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许可的三类机构。而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新媒体,它们既是信息平台,也是经营平台,还是受众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平台,新媒体也因此具有了综合平台的属性。这也意味着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媒体日益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随着新媒体在未来的发展,其被定位成平台是恰当的。
(5)产业属性。这是新媒体的经济属性。如今,新媒体早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受众众多、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经营手段不断翻新的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新门类,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参与人数的增加,新媒体的产业链条还在不断延伸中。新媒体的商业理念、经营手段、盈利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都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例如,新媒体可以提供更多满足垂直领域和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影响就是“分利”。与传统媒体主要依赖发行和广告盈利的模式不同,新媒体发展出了广告、电商、社群、内容收费、众筹甚至“赞赏”等众多盈利方式,盈利能力也大大提升,压缩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使传统媒体被迫自我改造,奋起直追。
除了这五个属性之外,新媒体还具有哪些特征呢?许多学者做过总结。例如,桂钰涵将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交互性与及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彭兰认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数字化、融合性、互动性、网络化。本书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新媒体的特征主要还是体现在一个“新”字上。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新的信息组合。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接触的往往是以全媒体方式呈现的信息组合,新媒体将传统媒体的优势集于一身,全方位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受众可以获得视、听、读、动等多维体验。对受众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载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主要由受众根据自我偏好及接收条件来决定。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最终接收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新媒体在内容组合上是这样,在时间组合上也是如此。传统媒体有明确的发布时段,这决定了受众的关注也有时段性。而利用新媒体发布的信息随时随地都在“滚动”,海量信息带来的是受众的阅读时间被碎片化切割。
(2)新的传受关系。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技术的影响,传统媒体绝大部分是大众化的,也是起主导作用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也非常清楚。而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新媒体可以做到面向垂直细分的受众,乃至面向个人,这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只能被动接受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互动性强是新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尽管传统媒体也有受众反馈机制,但与新媒体相比,那种反馈是被动而微弱的。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也随时可以转变成信息发布者,独特的网络介质使传受之间的关系更加扁平,且可以快速转换,受众通过新媒体的交互可以影响信息传播者,甚至出现受众主导的情况。
(3)新的使用场景。与传统媒体以内容和渠道为主不一样,对于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而言,场景成为关注重点。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传播格局,而新媒体更倾向于聚焦某一特定受众群体,由此带来受众对特定内容和特定场景的需求。正是因为有了新的信息组合、新的传播手段、新的传受关系,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场景需要即时、无限地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与具体的场景进行深度融合。特别是虚拟社区、网络社群、兴趣圈层等的出现,使新媒体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点更加突出,场景也日益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媒介形态的融合,除了渠道、内容、手段等融合之外,还体现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融合等方面,一种传播行为有时兼具多重性质,面对不同的场景呈现不同的传播特点。
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每一种媒体形式的诞生,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文明程度,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并为更新的媒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每一种媒体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从时间维度来说,新媒体与旧媒体是相对的概念。当下我们所说的传统媒体,主要是指大众媒体,即通过一定的技术条件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的机构和传播载体,主要包括报纸、期刊、电视、图书、广播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今传统媒体也普遍利用新媒体渠道和平台,但为了对新媒体做出清晰界定,本书强调,主要基于新媒体渠道和平台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才能称为新媒体。如果某媒体的主要产品和服务还是基于传统媒体渠道,它只是简单地把内容搬到新媒体平台上,或者只是少量地利用新的渠道和平台,那么依然算不上新媒体。
传统媒体相对新媒体而言,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管理上是组织化的。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有权威机构才具有媒体资质。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有非常清晰的体制结构和管理机制,组织化程度比较高。而新媒体自产生之日起,就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具有活力,管理上也相对处于更加开放的局面。
(2)运作上是专业化的。传统媒体从信息采集、处理、修改到发布,每一流程都有专业人员把关,从而可以创造出原创性强、专业性高的内容。因此,传统媒体往往是品牌、公信力的体现。而新媒体的门槛很低,创作者有一部能联网的手机就能发布信息,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制作流程的专业化程度总体上都很低。
(3)内容生产上是精致化的。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即使是完全面向大众的媒体从业人员,其思维、立场、视角往往也是精致化的。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几乎没有身份限制,过去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受众变得积极主动,开始掌握话语权,而且“大众主导”可能带来对受众需求的一味迎合,“草根化”成为主流。这样的好处是“接地气”,但也难免带来泥沙俱下等弊端。
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也具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1)边际成本不同。新媒体依靠网络传播信息,边际传播成本很低,甚至接近为零。受众大多数时候也几乎能够免费享受信息服务。而传统媒体采集信息和发布信息都是有成本的,两者在成本结构上有本质区别。
(2)交互程度不同。传统媒体受众很难和作者互动,中间存在一定的阻隔。而新媒体的传受双方互动更加容易和频繁,从而提升了作者和受众(粉丝)之间的黏性。因此,新媒体更倾向于“内容+社交”的互动方式。
(3)内容边界不同。利用传统媒体发布的内容是有边界限制的,报纸的版面、广播电视的播放时长都是有限的,所以创作者必须对内容加以筛选,按照一定的规律加以排列,如按新闻价值的大小进行排版。而利用新媒体发布的内容几乎是无限量供应的,主要按时间流分配信息。
五、新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功能
媒体的社会功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大学者对传统媒体社会功能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系统地梳理了有关观点,其中包括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门、传递社会遗产;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守望者的功能、决策的功能、教导的功能、娱乐的功能、商业的功能;另外,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对媒体麻醉功能等消极作用进行了批判。
我们如今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功能,依然离不开前人的思考和启发。因为新媒体的社会功能既包括其自身具有的独特功能,也包括媒体功能在新媒体领域的体现。概括起来说,新媒体应该具有以下社会功能。
(一)信息传递功能
媒体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但传递的信息应该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有用信息。现在,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好的信息具有使用价值、思想价值或审美价值,对人的作用或帮助很大。如果媒体提供的信息是低价值、无价值的,甚至是负价值的“垃圾信息”,那对人们的损害是很大的,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很大的。
值得关注的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产生着大量“快餐式”“碎片化”的无逻辑、低价值信息和内容,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报告》,中国移动互联网受众对互联网的依赖越发强烈,平均每人每天上网时长近5小时,已经赶上互联网从业人员每天的睡眠时长;短视频更是 “魔性有毒”,人们看短视频的总时长持续增长,占比达8.8%。
(二)教育沟通功能
在学校和家庭以外,以媒体为代表的社会文化机构承担着很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媒体通过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持续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和熏陶,达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的。除了社会知识教育和社会角色培养之外,媒体还有社会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如今大量青少年都是新媒体的深度使用者,新媒体在这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
与此同时,新媒体还承担着社会沟通功能,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和生活方方面面信息的传递,促进人们相互交换知识、交流信息、借鉴经验,进行人际思想互动,加强整个社会的信息流动和有效沟通。
(三)社会治理功能
媒体的社会治理功能是指媒体积极承担媒介责任,提供民众与政府互动的平台,为社会公众服务。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而言,其社会治理主体的功能得到更大彰显,集中体现在推动实现公共领域秩序或规则的构建,为政府和社会搭建对等沟通和互动交流的舞台,促进社会的和谐等。新媒体具有广泛性、及时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发挥“社会瞭望者”的作用。
(四)娱乐消遣功能
新媒体提供的文化、休闲、娱乐、游戏等服务和产品,有助于人们缓解紧张情绪,获得艺术享受和精神满足。唱歌、跳舞、登山、滑雪、越野等实体活动,在新媒体时代,也可以通过媒体再现和传播,强化社会参与,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的重要形式。
但正如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指出的,当美国媒体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后,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和逻辑性逐步演变为脱离语境、肤浅、低俗、碎片化,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当新媒体出现后,这种现象可能达到空前的程度。新媒体在发挥娱乐消遣功能的同时,也带来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人们的思想认识、思考方式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都将产生影响,这不得不发人深省。
六、新媒体写作素养
在前文对新媒体进行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我们把新媒体写作界定为:经由构思、策划、采写、编辑而形成并发布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态的媒体内容的过程。
由此可见,新媒体写作与以往所说的媒体写作既有一脉相承之处,也有很大差异。它既是“新媒体的写作”,即在新媒体上进行的写作行为,也是“新的媒体写作”,即不同于以往的媒体写作。换句话说,它是顺应媒体形态和传播环境新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因此,它具有媒体写作转变与进化的双重含义。
内容属性是新媒体的本质属性。新媒体的新,体现在技术、形式、手段、渠道等多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新,应该在于内容的新,就是能够为媒体写作注入新的元素、带来新的价值。而内容的革新,主要来自写作理念和写作方式的革新。这才是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写作作为媒体发展“第一推动力”的体现。
什么样的新媒体写作是好的?或者说新媒体写作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衡量。
(1)价值(Value)。新媒体载体的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构成了媒体存在的价值。在技术载体人人可得的情况下,信息的价值越发重要。具体来说,就是创作人员要写有用的、有思想的、有正面价值的信息内容。越是在信息泛滥、超载的时代,真正的高质量信息内容越能凸显其稀缺性;越是在人人都是写手的时代,因渠道稀缺性而附生的传播价值日益衰减,内容本身的传播价值则越得到彰显。
(2)原创性(Originality)。在新媒体内容严重同质化、大量内容来自抄袭照搬的情况下,虽然原创的内容门槛很高,创作人员付出的成本很高,但其辨识度和影响力也很高。原创性是新媒体写作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
(3)效果(Effect)。效果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主观努力与客观结果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新媒体写作不应该是新媒体写作者孤芳自赏,也不应该曲高和寡,这就意味着新媒体写作者首先要具备对象意识,满足特定读者的需求。当然衡量效果的标准是多维度的,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新媒体写作者不应该只看流量。
(4)生命力(Life)。一个新媒体作品的价值的高低,就是它的生命周期。媒体产品常常是“速朽”的,新媒体作品更不例外。但这不等于好的作品不能流传久远。真正有生命力的好作品,具有恒久性或前瞻性,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社会需要更多的人重视写作,重视新媒体写作素养。因为在当下,几乎每个人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同时也往往是新媒体的内容提供者。换句话说,新媒体写作是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和实践的一种行为。所以,写作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写作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这一点毋庸赘述。新媒体写作门槛低,相应带来的竞争异常激烈。高超的写作能力是新媒体写作者在新媒体“江湖”中突出重围的必备利器。刚入行的新手,需要掌握这一必备技能以立足。从传统媒体中转行的人员,同样需要理解新媒体写作的独特规律,掌握新媒体写作的“招数”和“门径”。
(2)写作是一个人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既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是一个人最基础的必备素质,好比大厦矗立的根基、大河流淌的河床;同时,它又决定了一个人的其他各项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天花板”。新媒体写作者要想写出好的新媒体作品,除了掌握文字技巧和写作手法,还需要有很好的知识底蕴,具备分析综合、逻辑思考、判断洞察等能力,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新媒体写作者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就有了不断提升的基础和潜力。
在新媒体领域,新的产品和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从博客、微博、微信到今日头条、抖音,在眼花缭乱的事物面前,我们不妨沉下心思考一下:哪些技能是我们未来三年还能用得上的?哪些是我们未来十年还有用得上的?最重要的是,哪些是我们一生都用得上的?答案显而易见,只要拥有精湛的写作能力,不管是哪一种媒体产品流行,我们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内容原创能力,在最新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写作是社会理性和公共表达的基础。越是媒体发达的时代,越需要大力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写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作为一项社会系统能力,有助于提升社会理性化程度,构建更健康的公共表达秩序和空间。
不管是社会交往,还是公共表达,我们都会用到写作,如写一封邮件,发一个朋友圈消息,或者在一条新闻下进行评论等。写作是我们进行文字构思和表达的过程,也是不断整理思路、拓展思路的过程。通过写作把零星的感悟、片段的思考整合升华成为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文字,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打磨思想的过程。在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们的思考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与口头表达的快捷和即时反馈不同,文字表达更需要沉淀,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反复回顾和检视,所以写作更有助于人的深度思考。而且,新媒体写作者进行写作的时候是有目标读者的,带着“读者意识”写作,也有助于新媒体写作者提高对读者的认知。
正因为如此,写作是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遗憾的是,当下大部分的新媒体写作者缺乏系统、有效的写作训练,表现为逻辑性差,不会说理,易情绪化。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很多误解、争论,往往源于人们的思维简单化和思想的偏激,表现为人们动辄“贴标签”,把不了解、不喜欢的事物妖魔化、“上纲上线”或随便归类,安上各种污名加以詈骂和指责。这样就偏离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当正面的规范缺位,理性的约束阙如,在网络技术推动下,人们兴奋地陷入一场言语和情绪的狂欢当中。很多人不是寻找真相而是急着寻找阵营,不是看谁说得最有理而是看谁的嗓门最大。这表现为公共表达的参与者们,往往思想偏执却并不深刻,知识芜杂却并无真知,逻辑混乱而远离常识。这大概也是碎片化的二手知识、“鸡汤文”如此流行的原因,是“网络暴民”“键盘侠”层出不穷的原因,也是网络霸凌主义等存在的深层原因。
人们只有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素养,才能在众声喧哗、泥沙俱下的新媒体环境中,不被蒙蔽和误导,获取高质量的信息,积极地参与公共表达,增强理性思考能力。否则,就容易被失真的信息“带歪”,或者被情绪所支配,这样别说成为好的表达者,连成为合格的媒体消费者的资格都不够。
近年来,新媒体领域的伦理失范、把关失职、秩序失控也时有发生,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一些新媒体写作者或者身在其中而不知,或者缺乏社会责任感,只追求流量和经济利益,失去了媒体人应有的情怀、担当乃至操守,放任负面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我们也需要从能力建设和伦理建设两方面加大力度。
媒体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个人、媒体、社会的多赢。学会写作,学会公共表达,学会说理,从而参与公共事件讨论,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将会影响更多的人学会思考,用客观理性的言论化解戾气,营造更加清朗的新媒体空间。
思考题:
1.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新媒体使用者?
2.写作素养为什么是新媒体素养最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