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看德国·社会篇(汉德对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8 参考译文

分享的文化——共享经济

所谓的“共享经济”,即分享的经济,是几年前从旧金山和纽约这样的城市流传至柏林的一股潮流。如今它已经席卷整个德国。到处都可以听见人们在谈论“共享汽车”(Car-Sharing)和“沙发客”(Couch-Surfing)。参与共享的人,被视为很潮、时尚、有环保意识。这一始于信息行业的概念,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经济领域。“无论从国民经济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来看,这种‘分享’机制都很有好处”,机构研究者阿亚德·阿尔-安尼这样说道。毕竟人们一年当中需要用到冲击钻的时间平均只有二十分钟,而汽车也主要是静静地停在城市的停车场里。

到底何为“共享”?

“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原本产生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信息行业,当时主要是指共享计算机的容量。后来,衣服、自行车、汽车或者住房等消费品也进入共享世界。而如今甚至连服务也成了可以分享的东西。参与共享的主要是年轻人,他们通过互联网搜罗便宜货,在“衣服回转仪”这样的平台上相互交换裙子和裤子,假期里在陌生人的房间里当几天“沙发客”,或者从邻居那里借来钻孔机用上几个小时。很多人都被这一愿望所打动:节约有限的资源,更环保地做事。

“共享”在德国蓬勃发展

当然,企业绝不会漠视这一潮流,比如许多车企就为自身行业找到了“共享汽车”这一有钱可赚的商业模式。联邦共享汽车协会称其为一种全新的“出行文化”,并观察到德国汽车司机对此越来越感兴趣。2015年初就有大概100万参与者在约150家共享汽车服务商那里登记注册,人们在全德国490个城市和乡镇里可享受共享汽车服务,比前一年多了110个。另一个例子是成立于2008年,业务遍及全球的房屋租赁平台“爱彼迎”(Airbnb),目前在这一平台上有300多万个住处可供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会通过网络平台为自己度假时租一间民宿。“共享经济”已经发展为“租赁经济”。

两代人对待“共享”的态度大不相同

瑞士戈特利布·杜特威勒研究所的最新调查表明:不同年代的人对待“共享”的态度截然不同。年青一辈认为分享很“聪明”、很“酷”,老一辈人却只把分享同慈善与贫穷等概念联系起来。其原因在于,50后至70后深受个性化潮流的影响,他们是在对独立与自我实现的不断追求中长大的。因此这一代人非常自我,属于自己的房子、洗衣机和第二辆汽车是自由与成功的体现。在他们眼里,“共享”只和那些经济上负担不起更好的东西的人相关。

对劳动保护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

共享市场增长迅猛,而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在社会学家哈拉尔德·韦尔茨尔看来,“共享”的商业模式也带来弊端。韦尔茨尔提醒人们注意,每一种日常行为的分享都被搞成了金钱交易。此外,他还谴责那些为搭便车和借住私房提供服务的中介平台,在赚取不菲利润的同时,却欠缺劳动保护和保险保障。因为“共享经济”所涉及的多为私人物品或服务,这其中还经常会有法律问题夹杂不清,比如损害责任问题。这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构成了挑战。联邦协会消费者中心的负责人克劳斯·穆勒敦促道:“安全保障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财富,即使在‘共享经济’领域也必须有最基本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穆勒还表示:“中介平台应确保产品质量,并负责使操作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