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制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消费者的“选择之痛”愈演愈烈

上面的很多痛点似乎都是用户惹的“祸”。

用户感受如何呢?

商品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有颜值,越来越环保,越来越时尚有创意甚至艺术化,越来越多地与IP连接、与设计师连接、与名人连接,越来越多地可以高度定制化,越来越多地跨界,这些都与科技不断进步、时尚设计产业的发展、文化娱乐氛围的演变密不可分,这些都给用户不断带来新的high点、爽点,更好的、更极致的体验。

“哇,我都要!”看着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夏季衣装,很多女生可能都会发出这样充满幸福感的欢呼。铅笔裙,不错,很知性;纱裙,自带仙气,仙女的味道;超短裙,哇,也太性感了,还有各种款式、各种色彩、各种质地的服装,让人眼花缭乱。

丰富的信息,众多的物品,我们享受选择的自由所带来的快乐。

选择自由的反面,就是过度选择带来的恐慌。

小女生的幸福感马上被选择的烦恼所困扰,选什么好呢?真是个问题。

Summer刚刚与男朋友领了结婚证,攒钱买了一套新房,准备装修。作为人生的第一套房子,一定要装出喜欢的风格来,这才是年轻人个性的生活。于是Summer开始搜索装修风格,田园式、新中式、欧美式、北欧风格、轻奢、新古典,太多了,看起来都不错,但好像都不是特别中意。看来,作为人生的第一套房子,还是要去门店体验一下,光是看图片信息,解决不了心中的烦恼。Summer与男友在一个周末,准备去家居大卖场逛上一天,看看家具,体验一下。来到大卖场,周末人真不少,问题马上来了:一个马桶,有近二十个品牌,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颜色、款式、用水量、抽水能力、防臭……在装修小白眼中,每一个问题都挺高深的,还有更重要的价格问题,长得差不多,价格差异却不小。再去看看衣柜,要考虑收纳能力,好不好看,材料环保吗,家具甲醛超标致癌的报道多了,心中总有许多阴影。还有很多产品要看,可Summer已经逛了大半天,都快累趴下了,但还是得继续啊,装修一次房子,总要花上好几个月,看数百款产品,即使再难也要继续下去。

选什么好呢?Summer真是犯难了。

装修房子,要看上百种产品,跟很多人打交道,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是一个遗憾的家。装修消费,算是一个极端特殊的产品,但也反映了今天消费者在信息过载时代的选择困境。

这才是现实的样子,痛并快乐着。物质丰富、个性释放、选择自由的反面,就是选择恐惧、信息过载、信任危机和信息处理难度的剧增。

选择恐惧症

对于这种选择困难,心理学上称为“选择过度”现象。

2000年,心理学家希娜·亚格尔和马克·莱珀做了一个有关于果酱的研究实验。在两次实验中,展台上分别展示了24种和6种口味不同的果酱,顾客可以在展台上品尝,品尝之后可以获得一张购买果酱的优惠券。实验结束后显示,虽然陈列了24种口味的展台吸引了更多的顾客,但陈列6种口味的展台出售了更多果酱,并且两者相比,后者使用优惠券的概率达到了30%,而前者仅有3%。

这一实验案例非常经典,被引用过很多次,因为它显示出了这样一个消费规律:当选择过多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同时其满意度和对某种特定商品的偏好度也会下降。这个实验的重点在于“选择评估”的重要性,也就是向消费者提供过多的选择并不明智,而具体设定多少选择,选择过度究竟有哪些确切的影响,还有待考证。但现实中,消费者通常都面临非常多的选择,以至于我们很难短时间作出判断。

希娜·亚格尔提到了“人类神经处理信息的有限性”——俗称“选择恐惧症”。“过度的选择是折磨人的,选择爆炸让人更难以弄清楚他们想要什么,以及该如何得到”。

信息过载

消费者被时时刻刻地包围在广告中,进了电梯,正面、正侧面、侧面、后面,甚至下面、上面都有不同的广告装置,刊登或播放着不同的广告,极端状况下甚至会出现“多声混播”;拿起手机,开机、开屏、首屏、炫屏、新闻信息流、朋友圈、公众号文章、App消息推送……

于是消费者有了“幸福”的烦恼:信息无效的烦恼。与自身需求毫不相关的无效广告多,不符合自身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多,这些浪费了消费者的大量时间、精力。据有关调研,市场上的SKU数量大概有100万,一个大型超市的SKU数量在4万左右,而每一个家庭消费的SKU数量一般在150左右。如何实现100万、4万与150之间的准确匹配,是巨大挑战。

信任的烦恼

大量信息没有大品牌、大人物、朋友的背书;不同信息观点不同,众说纷纭,难以甄别真假、对错与权重,难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信息整合难度大

商品丰富、信息复杂,为了比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消化、筛选、分类、整理、加工这些信息,才能得出比较明确的结论,普通消费者都是难以做到的。

总结一下:

以前和现在,商家们更多靠消费者去“人找货”,所以竭尽所能地向更多消费者曝光更多广告,但由于商品极大丰富,“找货”难度与日俱增,消费者的“选择之痛”也就愈演愈烈,商家的广告效果自然也就越来越差;当下及未来,消费者期待商家们能做到的是:除了为其提供“人找货”的选择权,还能够进一步提供“货找人”的定制化服务。

具体一点分析就是,减缓消费者的商品选择恐惧症,不可能从减少商品本身这个角度来解决,而要由有能力的商家,从商品信息的需求匹配精度、信任背书和信息本身的精加工程度来入手。

信息无效与品牌商缺乏颗粒度细到用户级的需求洞察能力有关,只有当品牌商能够精准识别每个用户是否是目标用户,以及需要怎样的个性化内容或商品时,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这与今天的数字技术发展、数据能力进步有关。

信息缺乏背书与每个商品的品牌背书能力有关,大多数品牌商的影响力都很有限,至少在地域上、人群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靠其他角色的背书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信息整合难度大与信息本身的整合程度有关,消费者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关某个品类的选购指南、攻略或清单,而不是自己多方搜集一个品类中多个品牌的独立信息后,自行来提炼加工。这个品类级的内容不可能由某个品牌来出品,而要由其他拥有大量此类信息的角色来提供。

C端痛点与B端流量

换个角度看,这些C端的痛点就是B端的流量问题。

将B端痛点与C端痛点放在一起来看,不难发现,实际上它们是一体两面:B端痛点,营销成本高企;C端痛点,决策成本高企。

本质原因可以总结为:用户的有限时间与商家无限增多的商品之间的矛盾,导致信息传输出现瓶颈;媒体触点碎片化甚至粉末化与用户需求加速个性化之间的叠加,导致信息传输效率低下。

这些加起来,对于B端来说就是:效果差了,成本涨了。

所以,必须有新的营销模式甚至新的营销生态来改变和解决这一切。

小结

地主家也没有流量,

零售场也都缺流量,

品牌商也说痛点多,

消费者也是不满意,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