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的宿命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次日,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拥护共和:“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则宣布之日,为帝制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虽然后来袁世凯曾短暂复辟帝制,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但他说的是对的。末代皇帝的退位表明,统治中国2133年的帝制宣告终结,中国迈入共和时代,君主政体将“永不再行于中国”。
那么,帝制的终结是否是历史的必然?在走向终结之外,帝制还有没有其他的出路,比如转变成君主立宪制?
在共和之前,帝制和清王朝曾经有过通过改良继续存在的机会,而且这样的机会出现了两次:一次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一次是1905年至1911年的立宪运动。但凡抓住其中一次机会立宪成功,那么,中国也许就进入了君主立宪时代,皇帝从专制君主变成立宪君主,清朝统治得以继续。然而,那两次机会都从清王朝的手掌心里溜走了。政治改革失败,君主立宪流产,清王朝的统治寿终正寝,帝制终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先说1898年的维新运动。如果光绪皇帝本人和康有为稍微有一些政治经验,懂得稳中求进,平衡各方利益,改革措施推出得不是那么急迫激进,如果慈禧太后不是那样一个浅陋自私、唯利是图的老太太,她的势力没那么大,手腕没那么强硬,如果袁世凯在关键时刻能够“狠斗私字一闪念”,那么,此后的中国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再说立宪运动。如果满洲贵族的私心不是那么畸形膨胀,略微懂得一点“同舟共济”的道理,让渡一些权力给汉人精英,比如“皇族内阁”十三个阁员不是八个满人(五个皇族)、一个蒙古旗人、四个汉人,而是相对均衡,那么,民族矛盾就不会发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孙中山的反满宣传就不会那么有效。退一步说,如果最后一个帝制王朝不是满洲人建立的,那么,也许共和未必能够取代帝制。
慈禧太后阵营与光绪—康有为组合实力悬殊的对阵,袁世凯的叛变,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凑巧是非汉人统治,而满人在最后关头恰好表现出了最最狭隘的一面。所有这些,似乎都是偶然。
然而,所有偶然的背后,都有着令人悲伤的必然,这就是皇帝制度的权力特点。慈禧太后那个自私蛮横的老太太,她的权力几近一手遮天,如此大的权力怎么来的?皇太后是摄政——皇权的代理人,慈禧的权力来源就是皇权。帝制发展到清朝,皇帝的权力是空前强大的。
就其权力本质而言,在帝制时期,皇帝“享有至高无上,超越一切制度、法律的权力。来自臣下的任何限制,如果他想拒绝,都有权拒绝;他的任何荒谬决定,只要坚持,臣下都不得不执行”。换言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合理合法地对皇帝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当一个皇帝决心要做昏君的时候,除非将其废黜、囚禁,或干脆杀了他,没有别的办法;而废立既需要实力,又需要突破道德束缚的勇气,其实并不容易发生。
就朝廷国家具体的治国理政而言,明代以前,皇帝之下有宰相,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宰相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跑偏,让大政方针基本符合王朝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明清两代不设宰相,明有内阁,清有军机处。然而无论内阁还是军机处,都只是秘书咨询机构,在制度上不享有决策权;比之宰相,内阁和军机处的权力是不稳定的,更加依赖于皇帝的信任。没有了宰相,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一身而兼二任。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而权力就是责任,皇帝个人在军国大政和政府行政中所承担的责任变得空前巨大。
朕即国家。这样的权力结构对皇帝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好皇帝,承担起如此重大的责任呢?他应该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公正无私,高瞻远瞩,有大局观,富有政治智慧,并且要熟悉政府运作的得失利弊。这是最高标准下的理想状态。
问题是在实际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坐上皇帝的宝座?
在皇帝制度下,同一王朝之中历代皇帝的能力水平通常是“递减”的——越到后面越平庸。雄才大略的皇帝基本上只存在于王朝初期,清朝算是很不错的,康熙、雍正、乾隆连续三代基本合乎最高标准,但是,嘉庆以后就“一蟹不如一蟹”了。通常情况下,开国之君能力水平较高,后来的守成之主能做到“中主”,稍微克制个人私欲,遵守祖宗法度,每天按时上朝处理政务,就很不错了。雄才大略?可以不必期待。何以至此?
制度使然。帝制时期最高权力的承递实行世袭制,通常而言,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顺理成章做皇帝,选择余地因此有限,此其一;皇帝的成长空间狭窄,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曾经风雨见世面,除了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其他的政治历练基本阙如,此其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皇位继承人能够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都是以“宅心仁厚”之类的品质取胜的——不管是发自真心还是他人教导的。比如,两位年幼的皇位候选人在一块儿玩,凑巧过来一只猫,胖男孩过去踢了那只猫一脚,瘦男孩乖乖地没动,皇帝看见了,就觉得还是那个乖的好——仁厚。最终,瘦男孩被选中,成了皇帝,这就是宋孝宗。欺负猫咪当然不好,可是用这一类的纯道德(甚至是性格)标准来选择治理国家的人,实在是文不对题。
因此,以正常手段登上皇位的,基本上是一些“老实孩子”,能力、精力这些都是不论的。但是朕即国家,不管你能力有没有,精力够不够,只要坐到那个宝座上,就被赋予了无边无际的权力。
把这样一些平庸的、缺乏因应能力的人,放到至高无上的皇位上,朝廷政治难免越来越僵化腐朽。周围环境没有大的变化,马马虎虎,做个守成之主倒也可以;若要他来应对鸦片战争之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则完全无能为力。所以,晚清即使没有慈禧这个自私浅陋的老太太,即使光绪皇帝自己当家,他的能力、意志力和领导力也靠不住。看他选的“队友”是康有为团队,便可知其大概。而死到临头还要整出一个“皇族内阁”的摄政王大人,就显得更加愚昧无知了。
如此说来,清王朝的灭亡与帝制的终结,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皇帝终身制,皇位世袭制,骨子里是“家天下”。天子以天下为家,以四海为家。汉高祖刘邦年轻的时候吊儿郎当,不好好种田经营家业,老被父亲数落,说他“不如仲(老二)力”。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得意扬扬地对老爹说:“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全天下,都是他的家业。
那么,皇帝拥有天下的自信和治理天下的权力来自哪里?来自上天。中国的皇帝是人间的君主,但同时兼具神的品格,秉天命治理人间,直接沟通天地,所以又称“天子”。“皇帝”这个名号当中也包含着神性。这个秘密就藏在“帝”字当中。秦始皇以四十虚龄混一天下,成就了“自上古以来未尝有”的功业,下令群臣制定新名号。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和博士们商量之后,提交的新名号方案是“泰皇”。为什么是泰皇?因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泰皇”是上古时期最尊贵的人间君主称号。秦始皇并没有接纳“泰皇”,他自作主张“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秦始皇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帝”字?因为“帝”本是神的尊称,秦始皇看重的就是“帝”字的神性。
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秦的玉玺上就有“受命于天”四个字。后代的皇帝也都强调皇帝的统治权来自“天命”。比如,刘邦就觉得:“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后世皇帝为了证明“天命”的存在,最喜欢编造皇帝的出生神话,最普通的是其母“梦日入怀”。
中国的皇帝以人君为天子,自己来充当世界秩序的核心和枢轴,协调贯通人与宇宙。比如,皇帝祭天,就是要亲自与天沟通。我每次去天坛,站到最上面一层的时候都会想,这就是皇帝和上天进行“电话连线”的地方。中国皇帝的权力来自天,因此无远弗届,无所不包。这一点,在元朝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元朝皇帝诏书的开头是这样的:“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这句话是从蒙古语中硬译过来的,诸位可能觉得陌生,那下面这个明朝的圣旨开头大家就都不陌生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随时随地把天、运挂在嘴上,声称天命,这就是中国的皇帝。
图十一:南宋 宋高宗赵构书 马和之绘《周颂·清庙之什图》(局部)
《周颂·清庙之什图》由被誉为“小吴生”的南宋宫廷画家马和之所绘。绢本,973厘米×32.6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全图字画各有10段,右书左画,书画相间,其中文字部分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笔书法。画作包括《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等篇。本文呈现的是《昊天有成命》篇,反映了周王率领诸侯群臣在祭台上祭告上苍的场景,以此来表达对周人先祖功德的感谢,并祈盼德业永续。画面中,人物相貌、衣饰器物皆以细笔线条勾勒。构图整饬严谨,笔法细腻精纯。
祭祀时的礼器与乐器
我们比较一下罗马的皇帝,就知道差别在哪里了。罗马的皇帝和中国的皇帝虽然在英文里都译作“emperor”,但区别是极大的。举一个小例子,哈德良皇帝在旅途中被一个女人拦住,说有事需要跟他请愿。哈德良跟她说没空,这女人说,那么你就不要当皇帝了。闻听此言,哈德良就赶紧停下来听她说了。罗马的皇帝是第一公民。虽是第一,但也是公民。罗马的主权属于元老院和全体公民。罗马皇帝在形式上需要元老院任命,一年一次。权力是被授予的,看得到他权力扩大的过程。罗马皇帝要接近人民,与民同乐。这样的故事断然不会发生在中国皇帝身上。中国的皇帝虽然也有与民同乐的仪式,但骨子里是高高在上、与民隔离的。紫禁城的高墙,宫殿建筑的高台,皇帝身边环绕的仪仗、宦官、宫女,都把皇帝打扮成神秘崇高的样子,像神一样。
中国皇帝受天命统治人间,以天下为家,皇帝终身,皇位世袭,天下所有的权力向皇帝集中。这种权力结构注定了清朝帝国无法灵活转身,走上现代化道路,也注定了帝制必然终结的历史宿命。
但是,话又说回来,帝制毕竟统治了中国2133年,可以说是影响中国最大的制度因素。那么,帝制为何能够延续如此之久?简而言之,第一,这两千多年不是一姓统治的万世一系,帝制与改朝换代相配合,改朝换代是帝制的存在方式;第二,两千多年之中,中华文明一直领先于东亚世界,没有更好的政治制度可以取代它。帝制自有其存在价值。在制度当中的皇帝也并非可以为所欲为。那么,谁能约束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