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困难越要乐观
在创业过程中,马云参加过许多次论坛。大多数人对他的态度都大同小异,认为他过度乐观,甚至觉得他是个“骗子”,因为他讲的东西没几个人能听懂。但马云依旧不厌其烦,挨家挨户地宣传着自己的理念。用梦想家来形容他毫不为过。为了说服客户,马云收集了大量有关电子商务的资料。他一遍遍地向客户介绍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甚至有时一连跑五六趟只为拜访一家客户。但客户总是对马云的理念表示怀疑,并催促他赶快离开。离开并不代表放弃,每一次离开前,马云总是向对方要一份其公司的宣传资料,几天后,他会带着电脑再次登门拜访。当客户们看到电脑上能够显示出自己企业的资料时,一些企业老总便选择了与阿里巴巴开始合作了。
1999年,在杭州湖畔花园小区,阿里巴巴召开第一次全员大会时,没有人会想到他们日后能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当时的18位成员,既无背景也无家底,更不是名校毕业生。用马云的话说,“都是没有人要的。”而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奠定了阿里巴巴最初的工作态度和企业精神。
一个团队的气质总是能吸引相同气质的人加入。当时正在全球知名投资公司工作的蔡崇信,为了替朋友谈收购事宜来到湖畔花园时,他看到的场景是“楼梯又窄又旧,十来双鞋子就摆在房门前”。5月的杭州,闷热潮湿,蔡崇信从这样的场景中看到了一种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这是创业公司必备的态度之一。但就是这次偶遇后,他强烈地想要加入这个团队。之后,蔡崇信与妻子来到杭州。马云带着两人游西湖,船至湖中,蔡崇信突然提出,“我要加入阿里巴巴”。马云吓了一跳,差点掉进湖里。因为他知道蔡崇信当时的年薪有70万美元,他吸了一口冷气说道,“我只出得起500元钱一个月”。蔡崇信回道:“成交。”
此后“马云成功背后的那个男人”开始了他与马云同舟共济的职业生涯。无独有偶,同样被马云和他的团队激情打动的,还有林夏如。那时快速发展的阿里巴巴,如所有初创公司一样,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难题,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连每个员工的最低月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1999年8月,蔡崇信找到好友林夏如。当时的林夏如担任高盛私募部门亚洲区主管,正在寻找中国高科技企业投资机会。听到蔡崇信的介绍后,林夏如与他一道来到湖畔花园的小屋,在看到充满激情的团队和颇有前景的项目后,双方很快达成了投资协议。
作为阿里巴巴的前员工,程维在创立滴滴出行时,也充分发挥出乐观精神。“创业者必须要走一条向上的路。向上的路就意味着你要不断地做没做过的事,面对没有面对过的挑战,所以面对挑战是一种常态。”作为互联网业融资次数最多的公司之一,滴滴出行初期的创业过程也是举步维艰。2013年,由于竞争等诸多因素,滴滴在C轮融资时,几乎找不到中国投资人。程维在美国奔走过两三个城市,无数投资人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投资。那时公司的状况非常困难,但程维只能告诉同事没问题,国内还有机会。
乐观是创业者必须保持的态度。程维认为只要有一点希望,那就是机会。在美国约见投资人时,正好赶上感恩节大堵车,程维开了3小时还未到机场,不仅错过了登机时间,最终还错过了面见投资人的时间。但他天生是一个乐观的人,他坚信柳暗花明的时刻终究会到来。果然,回国后,程维面见第一个投资人后就搞定了投资。乐观的他常说:“即使有50个人拒绝了你,你还是要选择相信第51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