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激情法则 永远很傻很天真
江湖,就是要热血一点
卫哲并不知道他去阿里巴巴能干什么,就算马云几番旁敲侧击,他心里想的仍旧是,“我又不懂”。但这难不倒马云。他带着卫哲参观了阿里巴巴,很快就让卫哲改变了主意。诚信通的呼叫中心,此起彼伏的电话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雀跃。卫哲从来没见过这么有激情的团队,而且团队规模如此大。卫哲当即便答应了马云的邀请。
激情一直是公司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微软公司CEO比尔·盖茨曾说过:“我们公司的核心文化就是激情文化,员工必须要有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或许,成功者总是有相似之处,和比尔·盖茨一样,马云也有着“不做就一辈子都不会甘心”的创业激情,他带着这份激情,全身心投入电子商务创业的理想中,最终成就了阿里巴巴集团。
阿里巴巴的传奇故事引人入胜,回顾湖畔创业时期,人们心中总有疑惑:是什么促使当时的18位创始人,宁愿辞去高薪工作,每月只领500元的工资,一日三餐与泡面为伍,也愿意和马云共同创业呢?每位创始人的答案或许不一,但他们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激情。
“今天我又拒绝了一家风险投资,这已经是第15家了……”1999年7月的某一天,和往常一样,马云风尘仆仆地回到湖畔花园的一所民宅里,对其余的17人说道。那所普通的民宅就是阿里巴巴集团最初成立的地方,而那时出去找投资,是马云每天奔劳的事情。“可是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不是马总拒绝了风险投资,而是风险投资拒绝了他。整整37次,他从没告诉过我们,他一直用激情鼓舞着我们。”阿里巴巴集团18位创始人之一的彭蕾说道。
1999年2月,马云带领着团队成员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家中,召开了第一次员工大会。每个人或坐或站,神色坚定而又略带一丝迷茫,他们围绕着慷慨激昂的马云,听他描绘未来的蓝图。不可否认,马云是一个被梦想点燃的创业者,他热情洋溢、激情四射,在决定创业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大学老师的职务,走上街头,为人们进行互联网的普及宣传。那时,互联网正是新兴事物,人们对其感到新奇却又敬畏,缺少尝试的勇气。而马云带着十几位创始人一起,一家一家地上门演示游说。那时,他们的角色就是疯狂的推销员。
正是这一份创业激情,鼓舞着马云,也鼓舞着阿里巴巴其他的创业元老。在湖畔创业时期,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程序员夜以继日地修改每一道程序,客服加班加点地和每一位客户沟通(阿里巴巴始终秉持着与客户在线一对一的沟通原则)。后来,彭蕾回忆说:“那时的客服都是即时的,大家做客服做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工作到半夜一两点钟,客户的信息没有处理完就不下班。有时,客户半夜两点钟收到邮件,很吃惊,问我们是不是时间有问题,我们说没有啊,我们一直在线,他们都非常感动。”
湖畔时期的工作很艰苦,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早9点到晚9点,但这群年轻的创业者为了多解决一个程序bug,为了多回复客户一封邮件,经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那时,为了方便工作,马云要求大家住在办公室附近5分钟步行可达的地方,而到了忙碌时,办公室的睡袋便成为被光顾最多的东西,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醒了就爬起来继续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废寝忘食地工作,并非马云的强制要求,而是大家的自发行为。
后来,《福布斯》杂志记者贾斯汀·杜布勒在参观阿里巴巴创业时的房子后说道,“20个客户服务人员挤在客厅里办公,马云和财务人员及市场人员在其中1间卧室,25个网站维护人员及其他人员在另一间卧室……像所有优秀的创业家一样,马云知道怎样用有限的种子资金坚持更长的时间。”
创业伊始,马云和伙伴共同筹集了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这些钱对于当时发展炙手可热的互联网行业而言,只是九牛一毛。那是一段没钱却充满了激情的岁月,没人计较投入产出,没人计较私人生活、个人空间。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现在回忆起来反而觉得开心与幸福。那时的阿里巴巴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一起熬夜加班,一起吃穿住行,一起为梦想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