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阿里
在“大淘宝”战略下,淘宝网帮助商家零门槛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从而实现降本增效。此时的淘宝网不再单纯只是一个网店平台,而是一个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平台。这表明,阿里巴巴已初步建立起了网购生态系统的大致轮廓。
2010年,淘宝商城飞速发展。当时根据消费者从“淘便宜”向“淘品质”的网购需求的转变,淘宝商城开始着手打造B2C的垂直市场,聚合同行业商家形成专业市场,淘宝电器城、名鞋馆、运动馆等垂直商城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同年11月,搜索引擎“一淘网”上线,主要做全网商品搜索,进一步丰富了大淘宝的生态系统。
此时,全球互联网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企业希望搭上互联网的东风,于是纷纷转型。在这段时期,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服务自己的客户,而这反过来又倒逼互联网企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对阿里巴巴来说,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可是,任何战略都存在局限性。随着阿里巴巴的飞速发展,“大淘宝”战略也显露出弊端,出现了官僚化的大企业病,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淘宝的健康发展。看似平静的局面下,其实危机四伏。当组织体系变得混乱,各种问题就浮出水面了。2011年,阿里巴巴发生了假商家欺诈的“诚信门”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当时,一些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为追求高业绩,将一批虚假商家签入阿里巴巴会员体系,甚至认证为“黄金供应商”。虚假商家就用此名目,骗取买家的货款却不发货,引发众多买家及卖家的举报和抗议。后来,在马云的大力整顿下,阿里巴巴清除了2000多家涉嫌欺诈的虚假商家,时任B2B公司CEO卫哲和COO李旭辉引咎辞职。这场突如其来的人事地震,让阿里巴巴人心有余悸。从另一个角度看,“诚信门”事件暴露出组织混乱的问题,也加快推动了“大淘宝”战略升级为“大阿里”战略。
如何理解“大阿里”战略呢?据阿里巴巴官方解释,“大阿里”就是指所有电子商务的参与者均可享用阿里巴巴的所有资源,阿里巴巴正在向完整产业链延伸与覆盖。在对组织架构进行梳理后,“大阿里”战略下的体系能够让阿里巴巴的脚步变得更轻,以往的负面事件也得到了控制和消除。
曾鸣回忆,其实早在2009年至2011年,阿里巴巴就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当时美国电商的流量都集中在谷歌,再由谷歌把流量导向无数个B2C网站。但是,阿里巴巴无法确定中国是否会紧跟美国电商的发展方向。由于多种原因,阿里巴巴内部对未来的判断无法达成共识,争来吵去,无法统一,也因此出现资源分配混杂的问题。最后,马云拍板,未来趋势如何,让市场来决定。也就是从那时起,马云开始思考“大阿里”战略,并形成了初步想法。
实现“大阿里”战略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对淘宝不断进行拆分。马云坚信,拆分能创造出更大的产业价值、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2011年6月,阿里巴巴将淘宝拆分成淘宝网(C2C)、淘宝商城(B2C)、一淘网(搜索引擎)三家独立的公司。这三家子公司的定位非常清楚,它们之间相互竞争也没有关系,目标就是超越彼此,成就更好的阿里巴巴。
淘宝网采用的是C2C模式,依然继续强化聚集了海量商品和流量的优势,更多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姜鹏任职淘宝网CEO,直接向淘宝网董事长陆兆禧汇报工作。淘宝商城则采用的是B2C模式,结合线上线下的资源,服务于品牌商,由张勇任淘宝商城总裁,向淘宝商城董事长曾鸣汇报工作。2012年,淘宝商城改名为“天猫”,同时启用独立域名tmal.com(现独立域名为tmall.com),并斥巨资全面推广。一淘网则采用的是购物搜索模式,主要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搜索购物服务,由吴泳铭担任一淘网总裁,向一淘网董事长彭蕾汇报工作。最后,三家公司的共享技术平台由戴珊负责,直接向马云汇报工作。阿里巴巴组织框架如图1-2所示。
图1-2 2011年阿里巴巴组织框架
综上,“一拆成三”的组织结构变革,一方面,成功推动了“大阿里”战略的落地;另一方面,B2C、C2C和购物搜索这三条业务线,与阿里巴巴自身B2B业务形成协作,最终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了一个供需双赢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