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我与绍荣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课堂上相识正是《平台型组织》一书出版的时候。他一直保持着对平台思维的兴趣与热忱,这7年来在他积累对平台企业的观察与咨询的同时,平台模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地爆发,覆盖了大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平台的直接相连、赋能多元、协同共赢等思维更进一步应用到组织形态与管理方式的创新变革,帮助传统组织跨部门协作更敏捷,激活全员创新动能,让创新果实的分配更为合理与可持续。
时至今日,绍荣与团队更敏锐地捕捉到世界正在从过去5年的消费面互联网化,走向未来5年的产业面互联网化、数字化、智能化。过去消费互联网平台的成长过程中强调低价补贴、流量优势、先量后质,如果在产业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过程中重复同样的打法及心态可能会导致越做越错,正如绍荣与团队在书中所标示的,产业赋能平台利用全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深入产业本质,全面提升供需两端的用户体验。产业互联网平台应该提供更深的价值,将时间感放慢,从保障质量上带来市场的增量。
产业赋能平台与过去西方战略学流行多年的垂直整合战略有所不同。在传统的企业垂直整合战略中,企业向上下游扩展的目的是增强龙头企业的行业控制力,增加博弈的筹码,预防竞争者的挑战,这是一种封闭的生态概念,也是一种从“利己”出发的概念。换言之,当本业做大做强时,因为不希望肥水流入外人田,企业会开始介入上下游的运营,试图让自己在整个产业链的利益最大化。这本书所论述的产业赋能平台,却是一种必须出发于“利他”与“开放”的思维与做法,是企业为了让整个产业的合作伙伴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数字化的环境大趋势中、更快的产品与服务迭代创新中,所以将整个产业链条解构,找出其中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与长期高效的瓶颈,利用技术与机制对这些障碍与瓶颈进行重构。平台做的是生态圈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目的是让能帮助产业链提效的创新物种更容易加入,让有心升级转型的在位者更容易生存与繁荣,让贡献者得到更多的报偿。这是一种生态共创的方式,就好像一棵树努力地扎根,吸取天地灵气,生长繁茂,让动植物在枝杈上筑巢或攀附生长,一起形成一个共荣的环境。
产业赋能平台要想有效贯穿全链路,数字化与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从供给端到客户端,唯有即时的数据回馈能充分反馈用户需求,也唯有足够多元的数据积累可以用来预测或创造用户需求。智能化在其中提供了数字化后的抓手。就像书中所举的例子,不论是平安集团的级数成长与转型,还是阿里巴巴新零售衍生的盒马鲜生或未来酒店等各种新业态,都是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的。当产业赋能平台建成后,最终形成的是万物共生的产业智联网络,达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随想既得的大同世界。在未来的10年间,这个世界会经历一种大融合的过程,在产业链路的每个环节,不论是研发、制造、物流,还是零售、服务,都会先进行线上化、数字化,然后再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在零售方面,企业需要运营线下的上百个场景,如杂货店、超市、商场等,以及线上的上百个场景,如天猫、淘宝、京东、唯品会、抖音等。在物流方面,企业会进入线上线下一盘货的可视化运营与调配。这种融合会让人类社会进入个体化满足、及时化反应、随时化供给、精准化匹配的状态,一切将变得更加高效且完备。
目前,这一波大融合与大革新刚刚开始,产业互联网将在其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而《产业赋能平台》这本书,正是理解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升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出发点。书中从观念的阐述到案例的选择都十分具有参考性与启发性,值得关心未来商业社会发展的人们仔细阅读。
阿里巴巴产业互联网中心主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
陈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