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市场:渠道建立、用户分析与本地化运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下沉市场:不只是概念,更是顺势

作为一名移动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我一直在思考不同的用户增长模式和市场运营策略。每一位互联网人都对常规的用户增长模式和运营的方式方法如数家珍,但这也恰恰限制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做事思维。当有一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办法不再屡试不爽,寻找新的领地就成为每一个从业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当8年前我第一次提出做互联网市场运营需要“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理论的时候,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世界还没有像如今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样也并没有像“下沉市场”“私域流量”这样的口口相传的术语。那个时候我只是单纯地认为,纯粹的互联网模式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国内消费者的习惯之间总有一条若隐若现的鸿沟,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潜力绝不止我们当时看到的规模。

下沉市场是最近几年不断被提及的一个概念,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造词运动”中,“下沉市场”这4个字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这背后,是移动互联网流量遇到的问题,是传统的用户增长和市场运营模式的瓶颈不断恶化的结果。作为移动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我们,当曾经的办法不再适用时,下沉市场就成为我们新的目标。

基于个人思维和文化属性,相比于一线大都市的市场,我更加倾向于对县城市场进行关注和研究,亦如自从业以来,相比于大多数品牌在校园市场布局中情有独钟的北上广深的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更能够引起我的兴趣和激情。多年来我一直崇尚并身体力行“全民参与”的市场策略,信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市场思想,推崇“得用户信任者得未来”的运营脉络。下沉市场,与其说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不如说是一个一直存在、但被移动互联网忽视的蓝海市场。

超过8亿的用户消费群体,太多的场景,太多的未知,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希望。但是在走进这个市场的时候,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地了解过这个市场,只是单纯想要快速地收获,却没有仔细研究如何更好地耕耘,这何尝不是对下沉市场的一种亵渎。

当年初出茅庐,未敢大放厥词,直到多年以后,当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瓶颈在一线城市逐渐显现,当更多的互联网产品和品牌开始将目标聚焦到那些我们从未涉及的县城,我终于开始自信地相信——当年我的看法在如今看来是正确的。作为一个市场人,我很少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更加关注全局的统筹协调和战略方向;作为一个品牌人,我一直遵循产品即品牌的理念,向来坚信口碑是品牌的关键;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方式去阐述个人的观点和理论,期望通过结合个人的观察和实践,用文字的方式去实事求是地解读一个问题。我不会告诉读者我的作品是通关宝典,只愿以公正、客观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一份真实的参考和一个了解的通道。

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因公或者因私去过全国200多个县城,其中大部分位于北方。很多时候,我可能一天之中要在三四个县城之间穿梭。中国交通的高速发展,让县城与县城之间的距离极大地缩短。但是无论是走马观花还是停留驻足,我都会关注每个县城的4个情况:常住人口、人均收入、消费水平、城市格局。

同时,由于工作性质,我得以与全国各地的县城普通居民接触,了解他们的喜好和生活习惯,认识了很多不曾听闻的县城,了解到中国县城在某种程度上的千城千面,也了解到很多县城的共性特征。两年的亲身调研和实践,让我终于有了创作这个题材的作品的底气和自信。一年时间的潜心创作和修改,终于让这本关于下沉市场的书得以与读者见面。

感谢远在海外的本书的策划编辑孙媛老师的全程指导,感谢58同城、QuestMobile为本书提供的数据支持和报告支持,让本书的内容和数据更加专业、更具参考价值。同时感谢我曾经的团队同事,他们在2018年、2019年两年间与我一起奔走于大江南北,深耕和探索下沉市场,感谢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地方领导、媒体、高校学生、合作伙伴和下沉市场中的居民。

从校园市场到下沉市场,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转变,更是对未来市场趋势的判断。因为亲自经历过,所以我有底气撰写此书,能用最真实的文字,描述最真实的画面,讲解最真实的见闻,让所有对下沉市场感兴趣的朋友,能够通过此书系统地了解下沉市场的渠道、用户、品牌等不同维度的内容。

愿本书能为所有致力于下沉市场研究和实践的同仁提供参考,帮助各位在下沉市场领域描绘属于自己的蓝图。受个人主观思维局限,本书如有内容不当之处,还请读者见谅,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