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影调复制的基本过程
黑白影调复制一般要经过下列几个过程:
1.拍摄——通过照相机镜头在感光胶片中结像,形成潜影。
2.冲洗胶片——通过对胶片的冲洗,控制底片的反差,以求得一张密度适宜的底片。
3.放大——通过放大机镜头在感光纸上结像,并通过加减光对局部影调进行调整,采用不同的相纸、药液来控制照片的反差,以求得一张理想的照片。
根据美国柯达公司研究实验室曾做的一项统计,以不同的时间、地点、光线,在100个户外场景做了实验的统计采样,结果发现其中景物的比值最低的是27∶1,最高的是760∶1,而出现频率最多的则是160∶1。一般来说,对一个日光下的普通物体,从非光滑面的黑暗部分(在照片上表现为能辨认出来比最深黑度略浅的影调)到漫射的强光部分(充分受光的白色部分)进行测定,它可记录下来的亮度范围约是160∶1;而室内景观的亮度比值根据统计也和室外的状况差异不大,平均也是160∶1左右,我们都称之为“正常反差”或“标准反差”,这时明暗差异约为71/2级光圈。在大部分情况下,总亮度范围甚至会更大一些,因为有些更黑暗的部分将表现为无影调,即相纸的最深黑度。还有一些明亮的高光,如画面上出现的直接光源和金属、玻璃以及类似物体表面的反光,也将表现为影调的另一极端,即纯白的相纸纸基。
图2-1
现代照相机中高品质镜头的眩光是轻微的,但即便是少量眩光也足以降低投影在胶片上的光学影像的亮度范围约1级左右光圈,也就是说,会将平均亮度范围从160∶1降低至80∶1左右,明暗差异约为61/2级光圈。这对于强光部分和中等影调部分的关系一般来说影响不大,但弱光却能降低最暗部分中各种不同深浅的影调,从肉眼看来,它们之间的差别不大容易辨认,因为它们的局部幅度已经被压缩了。
图2-2 黑白影像从被摄物到底片的形成图解
从图2-3可以看到,从被摄体到底片再到照片,产生最大程度的压缩是亮部。所以,要想得到最佳质量的照片,底片应尽可能避免曝光过度,因为过多的曝光会使底片增加不必要的密度,使颗粒变粗,分辨率降低,照片上的黑暗影调过浅。不过,同样也要避免曝光不足,因为曝光不足的结果是,对胶片特性曲线上趾部的已经被压缩的黑暗部分,只能记录出微量的密度差别,因此暗部就会进一步被压缩。中间影调被压缩的程度一般相对于暗部和亮部要小得多,所以,它们的比例关系受到歪曲的会比较少。
图2-3 典型的摄影影调再现示意图
在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发生的压缩程度可以通过显影加以适当控制,可决定压缩多少或扩张多少,并相应地可以用减少或延长胶片的显影时间来得到控制。供聚光式放大机用的底片,其可印出影像的总密度范围要求约是0.80,供散光式放大机用的底片约是1.05。当光线通过底片时,各种密度便成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明亮部分在相纸上进行曝光,在一张曝光与显影适当的底片上,160:1的物体的所有影调都将表现出来。
相纸乳剂具有一种反应特性,能补偿底片的影调压缩。相纸特性曲线的趾部下降比较急,所以,它在暗部对底片密度的分离作用,在比例上比中间影调和强光部分要大得多,结果是恢复了暗部影调还原的平衡,与原物大致相似。
实际上,在最暗部分和最亮的漫射强光部分,仍有些压缩,所以总的亮度范围比原物体要小。在一幅用光面相纸制作的典型的全范围黑白照片中,160∶1的物体亮度范围,在洗出的照片影调上表现为64∶1(6级光圈)的亮度范围,处于亮度范围两端的最深乳剂黑度和纸基的纯白度,能将亮度范围扩展到大约115∶1(62/3级光圈)。不过,在这些最暗和最亮部分,已经看不到纹理、影调和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