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战争(1618—1648):欧洲的国家建构与和平追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再度提问:来自反方的质问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有战争和对战争的呐喊:上帝遏止邪恶吧!”这是伟大的图林根编年史学家福尔克马尔·哈佩发出的一声短促的叹息。这位伯爵领地的行政官员充满人道主义情怀,他用似近还远的目光看到了战争的弊端,即战争利用各种新形式和后果传播其恐怖。我们对这场战祸的衡量已经结束了,证人和证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证据链,哈佩是其主要证人。现在,我们可以集中控诉这场“战争的战争”了。

但是,且慢。在种种战争恐怖中,没有一种是全新的,而且没有一种未曾以相同或更恐怖的形式重回战场,甚至出现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战争中。刚探访的掩埋阵亡将士的乱葬岗和万人坑不曾消失,即便是在主观想象中更人道的启蒙世纪的战争中;针对老百姓的战争暴力不曾消失,当年是为了压榨资源,而在20世纪和21世纪则是有目的的恐怖袭击及其损害,更不用提强奸、失控的暴行和儿童的不幸了。水刑用于刑讯逼供,与英文单词“waterboarding”(意为“水刑”)吻合,都给人一种毛骨悚然之感——它的另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叫“瑞典饮料”:当年是为了逼供粮食藏在何处,今天则是为了逼供敌人隐于何方。其他战争也会饿死百姓,冻死士兵,也会有千万人死于战争引起的瘟疫。整个邦国、各大城市毁坏殆尽,人口锐减,也因为来自危险地区或不再宜居地区的难民,让三十年战争成为接纳远近战争移民的典范。那些在这场或那场战争中单独出现、须特地控诉一番的战争暴力形式,在这场“战争的战争”中已悉数降临到人类头上。人类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将其记载为一场什么都不放过、永远威胁人类生存的战争苦难,并常常向后世强调,或许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战争了。这次“战争的战争”也首次对欧洲文明产生了威胁。

当威胁来袭之时,难道就没有一位政治领袖预见到并踩下道德、外交和军事的急刹车吗?我们可以给自己的祖先(不一定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而是在建立文明的政治文化世界这一意义上的)硬加上三十年碌碌无为、无人想到走出灾难之策的罪名吗?那时候整个欧洲是看不到终结战争之路,还是完全没开始探索?

诚然,这需要彻彻底底、反反复复、从头开始探寻。“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是否真的像传统的解读所言,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值得推敲。但该事件触发的则是一项规模最大的、机会最多的阻止战争的行动。因此,对于重述一段历史而言,这一象征性的事件是一个不错的开篇。


(1) 诗句译文部分引用了安书祉教授的翻译,参见安书祉:《德国文学史·第一卷》,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该诗句出自格吕菲乌斯的名诗《祖国之泪,写于1636年》(Tränen des Vaterlandes. Anno 1636),诗中讲述了战争的恐怖和造成的后果。——译者注

(2) 安德烈亚斯·格吕菲乌斯(1616—1664):1 7世纪德国剧作家、诗人。其作品具有民主思想,反对战争。——译者注

(3) 马丁·奥皮茨(1 597—1639):17世纪德国诗学理论家,被誉为“巴洛克文学之父”。——译者注

(4) 即巴特温普芬(Bad Wimpfen):中世纪时是斯陶芬王朝行宫,1803年前是德意志帝国直辖市。今属斯图加特市。——译者注

(5) 富格尔家族:来自施瓦本的商人家族,自1367年起在奥格斯堡定居。——译者注

(6) 威尔赛家族:来自奥格斯堡、纽伦堡的贵族商人世家,1246年起该家族就在奥格斯堡有迹可循。——译者注

(7) 马格德堡的德语为Magdeburg,Magd有“处女、纯洁的少女”之意,Burg意为城堡。——译者注

(8) 汉萨同盟:13—17世纪北欧城市结成的商业、政治同盟,以德意志北部诸城市为主。德国著名的汉萨同盟城市有汉堡、不莱梅、吕贝克等。——译者注

(9) 指的是“阿拉伯之春”后,大量中东难民涌入欧洲;2015年八九月以来,德国政府放开接纳难民,形成一波难民潮。——译者注

(10) 古斯塔夫·弗赖塔格(1816—1895):德国作家。其文化史方面的代表作是四卷本的《德意志过去的图像》(Bilder aus der deutschen Vergangenheit),该书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描绘了德意志历史。自1859—1867年陆续问世以来,截至1909年,该著作再版了27—32次(不同卷本),是19世纪最受欢迎的德国史著作。——译者注

(11) “瑞典饮料”是三十年战争期间常用的一种用刑方法。将混有尿液、粪便和脏水的液体直接用桶或漏斗灌入受害者口中,引起受害者恶心、呕吐及细菌感染,导致窒息、肠胃疼痛甚至肺炎。——译者注

(12) 中世纪及近代早期市政厅的领导,居于城市管理层之首。——译者注

(13) 埃尔兴根属巴伐利亚州,位于多瑙河沿岸、乌尔姆以东7千米处。——译者注

(14) 基督圣体节(Fronleichnam):天主教节日,圣灵降临节后第一个周日后的星期四,其日期随复活节的变化而变化,最早在5月21日,最迟是6月24日。——译者注

(15) 此处作者使用了德语俗语“ins Gras beißen”,指人死去。——译者注

(16)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新教哲学家、神学家、波希米亚兄弟会主教,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译者注

(17) 即格里美尔斯豪森的《女骗子和女流浪者库拉舍一生的描述》,目前无中译本,德语版参见:Grimmelshausen,Lebensbeschreibung der Ertzbetrügerin und Landstörtzerin Courasche [Trutz Simplex ],hrsg. von Wolfgang Bender,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1967。——译者注

(18) 山本威尔逊(1952— ):出生于英国纽卡斯尔,剑桥大学博士。在日本上智大学教授英国文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早期天主教和新教徒话语。文中作者提到的是其代表作之一《痛苦、愉悦与反常:17世纪英格兰的苦难话语》(Pain,Pleasure and Perversity:Discourses of Suffering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译者注

(19) “71号个体”是在维特施托克战役遗址处发掘出的125具士兵遗骸中身高最高的一具,考古学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可以获知该士兵的出身、年龄、生活方式和战争中受到的创伤。——译者注

(20) 默尔讷是封邑在勃兰登堡边区的古老贵族家族,其16世纪末迁往瑞典的一支流传至今。——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