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要素集聚机制
现代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两大显著特征:一是行业分工和地域划分日渐细化;二是生产专业化日益增强。所以,必须保证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各项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合理化、高效化,这也是现代产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泉,有力地推动了陆海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资源流动
现阶段,工业化进程的步伐日渐加快,陆域资源能源短缺、发展空间有限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极大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在工业领域,资源能源短缺导致的产能闲置高达20%;民用生活领域,以最低标准来计,生活用能源的缺口达到22%。因此,大幅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的燃眉之急。
通常从狭义、广义两个不同的层面来定义海洋资源。狭义上的海洋资源是指诸如海洋生物、海洋矿产之类的与海水直接相关的能量和物质。广义上的海洋资源还泛指港湾、水产加工、海洋运输、海上风能、海底地热等一系列资源。
海洋包含丰富的生物资源,人类现已在海洋生物中提取了逾6500种医药保健产品,深海基因资源极具市场价值,其市场前景高达30亿美元/年;海洋的矿藏资源也极其丰富,海水蕴含着80余种元素;海底也是石油、煤、硫黄、天然气的宝库,全球石油总储量估计为3000亿吨,其中有1350亿吨位于海洋之中;海洋还储存了大量的天然水合物资源,其储量是全球煤、石油、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之多;海洋的再生能源也非常丰富,总量高达1528亿千瓦;海底也是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宝库,总量逾3万亿吨,目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多达750亿吨。此外,海洋四通八达,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便利的运输通道。
近岸海域的油气资源相当可观,深海处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远远超过陆域的储量。近年来,勘探技术日渐精进,勘探活动的区域不断向深水区扩张。目前,人类可成功开采到海平面下4000米处的石油。中国海域的油气田数量多达82个,石油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4,中国也成功跻身于全球四大海洋产油强国。现阶段,中国新增海洋原油产量呈迅猛发展态势,海洋石油在新增石油中的占比日益增大,这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2001—2018年,海洋石油在新增石油产量中的占比达到了53%。2018年,海洋石油在新增石油产量中的占比达到了4/5。
在陆海产业的各子系统中,能源的流动是双向的,海洋能源不断流向陆域,陆域资源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流向海洋。不过,就流量而言,因为陆域的能源已得到大幅开采,从海洋流向陆域的能源远远超过从陆域流向海洋的能源,这就决定了陆海产业子系统间的能源流动总方向为:从海洋产业子系统流向陆域产业子系统。目前,人类的海洋开发能力与日俱增,海洋能源开采量不断扩大,海洋能利用的水平随之提升,海洋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贡献也不断增加。
二、资金循环
资金循环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资金从海、陆产业子系统的内部和陆海产业系统之间互相流通、不断分配。在这种动态循环的驱使之下,资金始终遵循效益最大化这一原则,在陆海经济一体化系统内部不断流动。目前,我国的生产资金缺口巨大,这种情况下,资金循环尤其重要。
资金在系统内部的循环流动是存在大小和方向的,目前,陆域产业系统的资金总量远远超过海洋产业系统。虽然循环过程中资金保持着同时从海向陆、从陆向海的双向流动,不过因叠加所致,其流动的总方向为:由陆域产业子系统流向海洋产业子系统。陆域产业的资本存量远远超过海洋产业,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陆域产业的平均边际报酬是不及海洋产业的,这使资本从陆域产业流向海洋产业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政府对海洋产业的扶持仍在持续增加,相继出台了多项有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加速了海洋产业层次提升的步伐,并对产业架构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调整,这些都有益于资本由陆域产业流向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在陆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一般认为,陆域经济总体实力强大的地区,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海洋产业。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这也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目前,沪、粤、鲁、浙是国内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三、技术传播
技术为一系列知识和手段的总和,涉及管理、组织、技能等多个方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还可以是信息上的,是为制造特定工业产品而创造的,人类可利用其改造自然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诸多要素中的一员,可强化、提高其他要素的质量。
技术在陆域、海洋之间是双向传播、双向转移的,这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得益于此,经济活动从陆域不断延伸至海洋。陆域经济系统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技术,这些技术不断传播到海洋经济系统,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技术的进步、传播对陆海产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陆海产业链条的无缝衔接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技术可细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即物化于产品的技术;二是软件,即文献资料及其内涵的相关知识。生产系统要将物化、文献和内涵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所以,陆海产业间的技术转移一般是指硬件、软件的双重转移。技术可以存储于许多不同的形态中,因此,通常可采用如下方式实现陆海产业间的技术转移:①生产资料、中间产品在陆海产业系统之间的流通,循环过程中产业之间技术的同步转移和传播。②产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买卖,这里所说的信息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是非财产形态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存在特殊限制,便于买卖;二是财产形态的信息,这种信息仅限于特定条件下出售。③以人为媒介的技术传播和转移。通常是由具备专业技能、内涵知识的人将技术转移到各系统中,比如,由技术专员为不同产业的客户安装生产系统、维修设备、进行质量控制等。每一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为产业的存续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也不例外,必须在这两个产业之间基于各自的核心技术建立相应的技术功能。这对陆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大量先进的陆域科技被广泛运用到海洋领域,得益于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加工都日益“陆地化”。陆域系统中各种高新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催生了一系列海洋新兴产业,由此实现了陆域系统和海洋系统的双重效益。
技术进步对陆海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具体如下:
第一,陆域技术进步催生了一系列的海洋产业与产业部门。一方面,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既有的海洋产业与产业部门进行了科学的分解,在技术变革、社会需求扩大的双重作用之下,一些产品、原有生产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被分离开来,进化成一种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也会催生新的生产部门。得益于新技术的发明,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由此开辟出一个新的生产活动领域,进而演变成一种新的生产门类和生产部门。比如,陆域生物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陆域采掘技术为海底油气开采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技术进步对海洋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使陆域产业活动不断扩大,延伸至海洋产业。
第二,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之下,既有海洋产业与产业部门都得到了有益的改造。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被用于对之前既有产业进行一系列改造,这对产品的更新换代、附加值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还有可能发明出一种全新的产品。以盐业生产为例,此前,盐业生产以日晒盐为主,在盐化工艺持续发展的带动下,海盐产品的质量及其附加值都有大幅提升,产品种类也日渐多元化,这对海盐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之下,海洋产业的结构不断升级。技术进步一方面可催生出新的产业部门,并对既有部门进行有益的改造,另一方面,还能带动海洋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日趋完善。基于海洋产业发展史可知,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海洋产业的发展已彻底摆脱了以往的“行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的旧日景象,催生了海洋化工业、滨海造船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海洋产业从以往的第一产业不断发展到如今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四、劳动力转移
业内通常将比较劳动生产率作为评价海洋经济部门效益的标准,通过将该指标和陆域经济部门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揭示两个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距和劳动力的流动方向。通常认为一个产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时,将出现生产要素外流的现象;相反,就会有生产要素流入。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陆域劳动生产率非常稳定,多数情况下该指标没有超过1,说明陆域生产要素是外流的;而海洋劳动生产率的数值普遍大于1,远远超过陆域劳动生产率,说明生产要素由陆域不断向海洋流入,亦即陆域经济子系统和海洋经济子系统之间存在生产要素流动,总体方向为从陆域经济部门向海洋经济部门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也包含在内。海洋产业系统作为劳动力的流入部门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海洋经济部门在吸纳劳动力方面远远优于陆域经济部门,海洋产值的增加不仅仅带来经济总值的增加,同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地区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