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7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本书研究的珠江—西江经济带涵盖广东省的广州、佛山、肇庆、云浮四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七市,区域面积为16.5万平方公里。
自古以来,湾区就是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它的发展会带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一系列变革。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的提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的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发展,这将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大湾区与泛珠三角区域深度合作的示范区,进而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如果说大湾区是一张坚实的“弓”,那么珠江—西江经济带就是一支势不可当的“箭”。一方面,珠江的水运将支持大湾区的经济腾飞;另一方面,大湾区的建设,又会反作用于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的协调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低成本资源,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已大力实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产业体系的构建,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到了一定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种现象: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部分占GDP的比重,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部分占GDP的比重,从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非物质生产的服务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60%时,也就意味着产业空心化出现。产业空心化是把双刃剑,在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走出经济发展瓶颈的重大机遇。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越来越注重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来加快产业发展,进而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相对有利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产业对生产的配套投入、产业的发展环境、相关产品的生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建设产业的配套体系与支撑体系,促进一个良性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才能加快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兴旺。
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比如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压力大、产业集中区土地资源稀缺、园区发展滞后、财政支持困难、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福利水平较低、行政合作不畅、其他省区的竞争挑战等。珠江—西江经济带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理念,进行大胆开拓,注重担当实干,努力建设成为大湾区的核心腹地。在经济带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大湾区的各种对接和融合,制定对接规划和融合政策,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发展、平台合作等方面形成“工业树、产业林”,达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效果。
为此,必须对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系统进行重构:重构珠江—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与布局、自主创新重构产业知识基础、技术发展重构知识流动渠道、产业结构调整重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着力完善和发展4个子系统:培育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大力建设生产生态系统、努力提升应用生态系统、改革完善辅助生态系统,最终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系统。
本书通过对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背景和机遇进行分析,挖掘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基础,寻找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区域主导产业竞争力优势。借鉴其他国家在经历产业空心化之后“再工业化”和“重返制造业”的经验,深入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空心化的表现及成因,最后提出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系统的4个重构要求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对策建议。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背景和机遇。内容涉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大湾区产业结构的变迁、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全方位开放发展战略的推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贯彻、流域经济理论的提出、产业转移理论的应用,这些都给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总体水平。从理论上讲,国民经济供求结构的均衡是产业结构发展的最优状态。但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出现这种均衡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基本不存在。在正常状态下,一般出现的是国民经济供求结构的失衡。国民经济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必然带来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偏离。
在此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理论,论述了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标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并对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和规律进行重点分析,最后提出产业竞争力是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通过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体现。
第三章:产业空心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本章主要分析产业空心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通过对产业空心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特征、基本成因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产业空心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正(负)面效应,并通过中美两国产业空心化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发达国家在经历产业空心化之后“再工业化”和“重返制造业”的过程,及其给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启示。
第四章: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本章主要研究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问题,并给出产业生态系统的含义和特点,同时重点论述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产业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3个子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与应用生态系统,它们是产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此之外,产业生态系统还包括一些辅助系统和因素,主要有:支撑产业创新体系、生产与应用的要素供给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文化环境体系、国际环境体系、政策体系等。它们与子系统形成了相互依赖、连接复杂、自我修复、共同演变的关系。
第五章: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空心化的表现及成因。本章通过测算珠江—西江经济带各个城市的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梯度系数,对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进行分析。深入挖掘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空心化的表现及成因,以期能够找到西江经济带的各个城市在承接珠江经济带产业转移过程中呈现的比较优势,从而为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调整找到合理的方向。
第六章: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4个重构。本章重点论述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系统的重构,提出“4个重构”。第一,珠江-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重构与布局:发展现代化的第一产业、加快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具有优势特色的第三产业、加快产业承接转移。第二,自主创新重构产业知识基础:自主创新、跨价值链学习。第三,技术发展重构知识流动渠道:同类技术发展、知识寻求型逆向投资。第四,产业结构调整重构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七章: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建议。珠江—西江经济带在发展产业生态系统时,要充分发挥经济带的通道和链接作用,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产业合作和对接,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并构建一个现代工业集聚带与优势互补、协调一致的支撑和发展体系。此外,珠江—西江经济带还应该着力完善和发展以下4方面内容。第一,培育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方式;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人才保障,创新人才队伍;“政产学研用”合作,建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二,大力建设生产生态系统:加速发展绿色制造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二次创业”的节奏;凸显区域特色,发展产业集群;产业技术攻关,推进智能化改造。第三,努力提升应用生态系统:抓住机遇,共创开放合作新高地;组织协调,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各区域的合作共建;优化基础设施,转变企业生产模式;多部门联动,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第四,改革完善辅助生态系统: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紧跟时代变迁,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强化金融服务,积极发展金融市场;培养成熟市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