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区域引领与创新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培育闽东北、闽西南两大新增长极

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区高质量发展,是优化福建生产力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需要。要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城乡融合,以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都市区建设为引擎,以沿海城镇发展带和山区绿色发展带为载体,推动“六大湾区”有序分工、协调发展,培育“两极两带六湾区”新经济增长极。

一、两极引擎:福州和厦漳泉都市区

以“两极”为引领全省产业与城镇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构建以福州都市区和厦漳泉都市区为中心,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走廊、主要港口为依托,强化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区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实现集约、联动、互补发展,建成引领全省高端产业与城镇化发展高地。福州都市区强化省会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推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推进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宁德环三都澳区域发展,加强分工协作,推进都市区连片发展,培育闽东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厦漳泉都市区重点推进厦门跨岛发展,加快泉州环湾城市建设,打造漳州“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培育区域物流、金融、贸易、航运服务中心,建成引领全省城镇化发展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高地。

一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重点提升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集聚发展能力,福州、泉州重点建设东南沿海地区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重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辐射带动沿海与内陆地区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二是中心城市壮大战略。漳州、莆田、宁德等区域中心城市依托大型港湾,壮大临海产业集群,推动以港兴城,发展新型港口工业城市;三明、南平、龙岩等区域中心城市,加强与三大中心城市、周边县城的经济社会联系,增强产业承接能力,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辐射带动县城、小城镇发展,从而优化全省城市空间布局,推动沿海与内陆城市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三是引导中心城市产业协同分工。福州、厦门、泉州三市着力发挥产业基础、生产要素优势,实施梯度推进策略,推动生产力在全省各区域合理、有序、优化布局,带动莆田、宁德、漳州等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三明、龙岩、南平等中心城市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拓宽山海协作通道,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走差异化绿色、低碳发展路子,与沿海中心城市形成“互补效应”,实现山区、沿海产业联动发展。

二、两带支撑:沿海城镇发展带和山区绿色发展带为载体

按照“陆海统筹、山海联动”思路,依托南平—三明—龙岩高速公路、铁路交通设施,加强福州—南平、泉州—莆田—三明、厦门—龙岩等横向交通轴线建设,构建沿海城镇发展带与山区绿色发展带纵横连接的交通网络,推动“两带”协同发展。

沿海城镇发展带北起宁德福鼎南至漳州诏安,要着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活力,形成沿海地区产业分工有序、相互协作、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加强产城融合,发挥沿海发展带对外交通通道作用,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引导城镇组团集聚发展,重点协调城镇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利用和港口建设;统筹规划沿海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吸引临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沿海城市群和港口群联动,构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峡蓝色产业带。加强蓝色海洋资源保护,重点协调港口、岸线、海洋生态保护区,科学合理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快海域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山区绿色发展带指沿海城镇发展带向内陆延伸地区,主要包括南平、三明、龙岩,是福建重要的水源保护地、重要的生态屏障。要重点整合生态资源、要素资源,推动中心城市、县城、中小城镇集聚发展、绿色发展,推动同类产业和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城镇、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其中,南平市着力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和武夷新区发展,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建设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承接符合环保要求的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拓展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空间,打造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南接北联战略通道。三明市加强市区与沙县县城同城化建设,形成新三明中心城区;加强与永安市产业协作,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建设海西生态型综合枢纽和宜居宜业中心城市。龙岩市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推进商务、物流、人居环境建设。加强汀江、九龙江等重要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海峡西岸生态型经济城市。

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内,各自包含沿海城镇发展带与山区绿色发展带,要形成“两区”“两带”互动联动发展。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沿海地区产业项目有序转移,运用市场手段,形成山海合作长效发展机制,促进产业、行业、企业之间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促进沿海城镇发展带与山区绿色发展带联动发展。坚持以项目为支撑,突出在基础设施快捷联通、创新平台政策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方面联动发展,实现重大协同发展项目在空间布局的优化,促进两大协同发展区共同发展。

三、六区联动:推动“六大湾区”协同发展

立足沿海各湾区的发展基础、区位特征和资源禀赋,科学开发利用海峡、海湾、海岛、海岸资源,推动“六大湾区”(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协同发展。

一是建设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六大湾区”,突出龙头培育、链条延伸,有序引导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湾区园区集聚发展,加快建设石化、冶金、船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临港产业基地,引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临港产业基地集聚发展。如石化产业以湄洲湾、漳州古雷基地为中心,依托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和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等,促进古雷石化、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等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以福清江阴专区为中心,依托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和连江可门经济开发区,支持壮大中景石化、中江石化、申远新材料、永荣新材料等企业集聚发展,促进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二是推动湾区差异化发展。发挥各湾区的比较优势,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要求,引导各湾区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培育高质量发展重要承载区。环三都澳重点发展冶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电机电器、船舶产业,打造漳湾、赛江、溪南等临港工业片区,建设新型临港工业基地。闽江口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冶金化工等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湄洲湾加快推进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建设,开发建设石门澳、东吴、东峤产业园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基地。泉州湾着力做大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纺织鞋服、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厦门湾加强总部经济集聚区、特色商业圈建设,推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机械产业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以漳州—龙海为主体重点发展特殊钢铁、电子信息、汽车汽配、食品加工业,建成对台产业对接集聚区。东山湾集聚发展石化产业,推动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培育发展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洋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闽粤经济合作区的重要平台。

总之,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区要以“两极两带六湾区”为重点,加快城市与产业有序分工合作,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建成福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