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理论
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往通常被视为生理成熟的自然结果。随着时间推进,婴儿会逐渐控制自己的躯体,翻身、坐起、爬行、扶走和独立行走。如今,我们对此的认识已经大为不同。在最新的观念中,运动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需要感知觉和运动共同参与学习。目前最广泛为人认可的感知运动学习理论称为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这一理论由埃瑟·泰伦(Esther Thelen,2005)提出。动态系统理论认为,人是通过“自发的、各种子系统的自组织和共同作用,从而实现一个目的”(Law et al.,2011)。动态系统指的是一个人所知觉到的环境,环境中让个体得以感知一个目标的存在,并基于这一目标做出决策的可能性或可达性(affordance),并让个体的大脑和躯体配合调用运动系统以实现这一目标,它们存在着彼此相互影响的关联性。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一环境中的同一目标形成不同的行动策略。婴儿持续变化的体重、身长、身体比例和能力使得他们不断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身体去实现目标。系统的动态性体现在儿童的知觉和运动机能处于持续的演变之中,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动态系统理论 身体、知觉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可达性 对环境中一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觉。
知觉(perception)指的是接受感官所传入的信息,进行理解性的加工,并形成反应的过程。知觉的形成建立在同一时刻的各种感官信息之上。这些感官信息包括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本体感受(对自身躯体部位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以及空间位置的感觉)和前庭觉(平衡感)。运动能力(motor competence)指的是婴儿利用知觉信息进行躯体动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运动能力会随着儿童的体型和身体比例变化,以及对大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形成而发展。运动能力的学习指的是如何根据当下的环境最有效地调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运动。个体正是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改善自己的表现而进行学习的。
知觉 对感觉信息的输入、理解性的加工和在此基础上的行为决策。
运动能力 婴儿运用知觉信息判断如何进行动作的能力。
婴儿期是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新生儿的动作要么是反射性的,要么像是随机出现的、为了锻炼未来更为精细的肌肉控制能力而进行的动作。随着婴儿的视觉能力不断发展,他们开始有目的地伸手触碰、抓握物品。他们开始出现偶尔的翻身动作,并开始形成新的知觉——“比起仰卧的时候,我在俯卧的时候更能碰到更多的玩具”。新物品的形象、触感和味道促进了他们有意图的翻身动作出现。随着孩子开始能够坐起,他们进一步对环境形成了新的感知。在维持坐姿的情况下伸手够物品,这一动作需要进行重心的转移,判断上肢的伸展程度以及控制手指的运动。类似的知觉-运动重组一直在发生着,即使是到了成年也不曾停止,例如学习如何游泳或为蛋糕裱花,又例如孕妇不停地适应着控制自己一直变化的身体,等等。
表5-1为我们总结了运动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
仰卧 腹部向上的卧姿。
俯卧 背部向上的卧姿。
表5-1 理论及运动发展(婴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