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魂:王志纲工作室战略策划10年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明天将向哪里去?

这一哈姆雷特式的命题,从没见过能像今天这样,以如此大的魔力困惑着国人。放眼今日之神州,大至一个区域和城市,中至一个行业和企业,小至芸芸众生,不论你是否情愿、是否理解、是否承认,只要你想少走弯路,你都必须科学、准确地对此做出回答。按照西方的说法,即所谓的战略定位,而我称之为——找魂。

“找魂”,这一本是十分中国的概念,没想到竟然在西方的英文中找到了精准的对位词——soul capture。东西方在文化、哲学上的差异如此之大,但竟能在同一命题上点中同一个“穴位”,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大道至简,人类对根本问题的认识最终都会殊途同归。

感谢历史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10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几乎每天都在为企业和政府“找魂”。面对一个个前所未有、错综复杂的时代命题时,我亦深深感到,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机会频生而又扑朔迷离的时代里,人们的认识往往会陷入迷途。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说:今天,人们在越来越小的问题上知道得越来越多,而在越来越大的问题上却知道得越来越少。如何在大和小之间搭建平台和桥梁,搭建“变压器”,就是我所理解的“找魂”。

早在八年前,我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今天的中国就像一条穿越时空隧道的巨龙,龙头已经开始和全球一体化与信息时代的最前沿对接,龙身正在工业化的浪潮之中翻腾,而龙尾还深深地扎在农业文明的泥土之中。巨龙翻身,三种文明同时交织转换,由此不知将给我们带来多少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哥德巴赫猜想。

时至今日,我更感觉到这句话的意义和价值,更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呼唤东方智慧和中国式战略的复兴。

为什么叫中国式战略?西方人看中国常常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当他们来到沿海中国时,会惊异于中国为什么还是发展中国家?而当他们来到西部中国时,又为这里的贫瘠和荒凉而感到震惊。而那些言必称希腊的学者们,当他们用西方的理论处理一些已经成型的领域时,的确能发挥作用,但如果是面对一个混沌不堪的局面和难题时,那把来自西方的外科手术刀就难免弄巧成拙了。但这些难题总要有人去解决。既然西方没有现成的答案,现有的理论家们也解答不清楚,而社会又在急剧变化,成千上万的人们急需寻找坐标、确定方位,于是乎就成全了我们这支既无来头,也无标签,更无背景,但却无时无刻不战斗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民间战略小分队。

有意思的是,十多年来,人们对本土咨询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忆往昔,当中国本土的咨询行业应运而生的时候,当社会和经济突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迷茫,却又在传统的学科领域和行业分工里找不到解决之道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民间,就像如果正规医院里总是治不好各种新的病症,所谓的气功大师和江湖术士就会大行其道。但另一方面,又不排除民间确实存在着善于解决疑难杂症的老中医。由此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本土的咨询业良莠不分、泥沙俱下、金石不辨,以至于人们常常把炼丹士和化学家混为一谈、视为同类。幸好,长达10年的时间终于说明了这一切。

市场经济就像一把筛子,米往哪里走,糠往哪里去,最终都会各归其位。10年来,无论世人用什么样的眼光来评判工作室,也无论工作室曾经遇到什么样的风浪和挑战,有一点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如一地深深扎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始终与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前进步伐同频合拍。如同我们所秉承的“引领市场潮流,享受冲浪乐趣”一样,在一个个纷繁庞杂的命题面前,我们有幸一次次扮演了领航员和破冰船的角色。此外,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我相信,在今天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不过几年的时代里,一个机构能在乱云飞渡的市场经济中走过10年,并且越走天地越宽,肯定有他的必然性,有他的生存哲学,必然是符合了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十年磨一剑。借助这本书的出版,我们终于有机会把自身10年来的感悟和探索奉献给更多的读者。当这本书出现的时候,我希望它不只是一部中国本土战略策划机构的成长史,也不是某一个人和团队的宣传和标榜。更重要的是想告诉国人,当我们在海纳百川的时候,千万不能丢了我们的本,不能把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智慧和文化丢在脑后,只有根植在中国的大地上,只有对整个东方文化的神韵、哲学有相当的理解和体验,并辅之以西方的经验和理论,我们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疑难杂症。

在今天这样一个千古未遇的大变迁时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和哲学的复兴。

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演讲。在这篇著名的演讲中,毛泽东号召全党从实际出发,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到了今天,我们似乎有必要重温这篇讲话的精髓。当国人经历了对西方理论和经验的敬畏、崇拜之后,我们还是要强调,我们不排斥西方的东西,但也不能囫囵吞枣,更不能盲从,将中国本土的智慧和哲学贬得一钱不值,还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人们常说,西医虽然擅长解决专业的问题,但不一定能治疗中国特殊环境中的疑难杂症;而中医的方法虽然有效,但缺乏系统的数据和专业理论支撑。我相信从某种意义上讲,并非中医本身不科学,而是我们的认知还达不到那个层面,还没有深入进去做系统的研究和提炼,是“行”走到了“知”的前面。这其中一定潜藏着巨大的能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当然,本书还不是一部理论著作,但它贯穿了一个团队的理论思考、哲学思考和在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东方智慧。

如果你是一个学者,它将是你解读中国、研究中国的鲜活读本,将为你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手素材;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它将告诉你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波涛中当好船长、把握好方向;如果你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的领导人,它将使你体会到思路决定出路,如何在面对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时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它也将会使你从中发现该如何掌握自己命运的风帆。

中国有句老话,知易行难。回首二十年前,适逢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我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纵论风云之际,颇有几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快意。而由此培养的宏观意识一直使我获益匪浅。但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历练之后,方感到过去浮在面上的肤浅和局限。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事年知行合一的历练,我们不仅为一个个城市、企业和项目找到了“魂”,也为自己找到了“魂”,走出了一条纵横官、产、学,打通学、术、道的中国式战略之路。

今天,当我和我的团队把长达10年的探索和感受奉献给社会的时候,我亦深深感到我们的路走对了。

王志纲

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