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徜徉在情绪间的旅行
很多年来,我的工作就是与青少年和即将迈入青春期的孩子们打交道。这份工作让我遇到了一些非常出色的女孩和男孩,他们的情感很细腻,能够深刻地反思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进而深入地探讨生活和现实中的重要问题。这么多年来,我逐渐意识到,这些孩子们同样也迫切地渴望与别人谈论他们所体验到的情感,谈论他们的生活经历,对未来的期望、感觉和实际预期,但却发现愿意听他们诉说、与他们以诚相待的大人少之又少。
我遇到过绝望的父母,也遇到过教子严苛的父母,他们总是在探寻和子女之间的相处之道。我也曾遇到过漫不经心、以自我为中心且行事轻率的父母,他们常常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感到恼火。年复一年,在学校的各种会面与讨论中,我听到越来越多的想法,脑海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接触到不同的情绪和想法。家长和孩子们在眼泪、笑声中,在绝望、欢喜中,在最奇妙的瞬间表达出了种种情绪与思考。我将它们悉数留存,耐心地誊写下整段的倾诉,编写成为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主题。
我的书源自这些交流,目的也是为更多这样的交流服务。本书面向的是那些在生活或工作中需要与10到14岁的孩子们密切接触的人群,希望帮助他们去发现,处于青春前期的孩子们内心是多么的丰富和深刻,甚至可以令我们这些大人受益。它其实同样适用于其他人,因为情绪是我们所共有的,而且万幸的是不会有人毫无情绪的波动:无论是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孩子,还是父母和一般意义上的成人,又或是和孩子们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情绪总是会影响我们之间所有的双向关系以及我们的智力和思想活动。
70多年前,学者们就曾表示,情绪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幸福、希望、好奇、恐惧、热情、无聊、愤怒、改变、共情是我多年来研究最多的几种情绪。然而,在年轻人的世界中,在中学和大学的校园内,在各种体育、文化和艺术组织里,情绪的世界却常常被无视、蔑视,甚至有时——比如在它有利用价值时——会被操纵以达到某些目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体育教练会要求球队进入到更亢奋的情绪中,借以赢得比赛的胜利)。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尝试去倾听他们的情绪,走进这个既触及内心也影响行动的世界,不消多少功夫,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令人惊讶的思想深度,或许同时也会被各式各样充满魅力的外表所吸引。借由工作的机缘,我收集了如同百科全书一般浩瀚的会议材料,而我只能选择几个作为案例。
克劳迪娅总是在笑,她甚至都不明白为什么,但她克制不了自己,在学校这给她和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阿尔多在课上永远安静不下来,他总是在捣乱、嬉笑。但在家里呢?他的行为举止又似乎变了一个人,几乎从不说话,看起来文文静静。泰奥与他恰恰相反:在家里他无法无天,令人难以忍受,而在学校里,他的举止却近乎完美,他的父母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丽娜总是一个人待着,不和任何人交朋友,几乎从来不笑。乌戈书读得很好,喜欢学习,但他讨厌所有的运动,也不知道怎么运用自己的身体做运动。古列尔莫能和所有人融洽相处;贾尼总是紧张不安;弗朗西斯科总是喋喋不休……每个人都会表达一些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每个人又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变化中,从那些冲破他内心的,来势汹汹、迷人的,但也可怕的变化中得到一些什么。有些人会哭,有些人会笑,有些人会莫名地从一种情绪坠入另一种情绪,他们会感到悲伤、愤怒、兴奋、好奇、充满希望或是绝望。
据研究者说,人生中最脆弱的年龄段就是10到14岁之间,这时的孩子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变化的阶段——我们称之为青春前期1。在这个阶段,人会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变化,想要独立生活,可能的话,还要与同龄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在这一阶段,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情绪,这种从未有过的情绪力量标记着他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感到羞耻,会一个人在浴室里待上好几个小时,不希望再被父母看着或是被其管教。但是,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体或心理成长的过程。在这两方面,医生、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都已经有过许多的探讨。实际上,这还涉及到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及其所处的文化和语言环境,等等。并且,青春前期会依照孩子自己内心的时间与空间展开,并交织在人和人之间那张错综复杂又令人着迷的关系网络中。
不管我们是否乐意,情绪都是我们所有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哪怕是那些我们最希望免受情绪影响,也就是最理性和最有逻辑性的行为);情绪经常引导我们违背自己的意愿,甚至于更多时候,情绪会站到行为的一边,让我们情绪化地做出更激烈的行为。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始终都夹杂着情绪,就像心理学家威廉·格雷所解释的,它们“植根于情绪的暗码中”。因此,没有什么能躲开情绪。但是情绪也是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青少年的生活选择和成年人的反应都是在情绪作用下产生的。
尽管我们已经开发出教育和培训体系来促进青年人的认知、艺术、专业、技术和体育发展,但在这个体系中却没有任何形式的“情绪教育”。似乎没人从事这一行业,也没有人关心这一方面,我们把这份责任交给了每个家庭,如果情况变得棘手,就跑去求助专家(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人肯花心思去特意倾听孩子们一直以来想向我们表达的内心世界。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弥补这一空白。
10岁到14岁的孩子们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大家都知道。长期和孩子们的接触给我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在青春期如此美丽又艰难的日子里,孩子们一点一点地长大,而其中的一些孩子会“茧化”,也就是说,他们会用许多层外表掩盖自己,让他人无法轻易看懂。当我在教室或其他地方见到他们时,他们俨然已经被下了定义,毫无生机。父母和老师在向我介绍他们时,熟悉地罗列出了一系列积极和消极的品质,也好像这一切都已经盖棺定论。为此,每一次我都要深入挖掘,或者说要无视这层层的表象,才能找到孩子们隐藏在内心中的真正的自我。
通常,要发现孩子们真实的样子,或是可能成为的样子,总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如果不加关注,他们的外壳会越来越坚硬、冷漠,形成防护性的铠甲,而那个“自我”会逐渐被压缩、窒息,直到几乎失去生机,原本日益强大的、可以帮助孩子成长转变的潜能也会随之一同消失。幸运的是,就像所有人(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春前期的孩子或是青春期的少年)都会经历的一样,这种情况总停留在,也只停留在了“几乎”上,因为变化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
为了让这条改变之路充满可能,首先,我们必须由衷地接受改变。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忠告要给每一位成年人、教育者或是父母:“请试着认真地对待孩子们。”因为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在讲道理和思考的时候,他们总是会相当的严肃、认真。(小时候,谁又不是这样呢?)正因如此,如果成年人对孩子的表达不加理会,甚至不当回事,自认为已经知道一切,独断地为孩子做出决定,这可能是孩子最糟糕、最沮丧的体验了。
然而,这种情况时刻都在发生,发生在家里、在校园中、在大街上……“你只是个孩子”“你等着看吧,长大就明白了”“你没有经验”“你还没有体会……”“你得听我的,听我说!”多少次的不理解,多少次的痛苦扰乱着这些孩子们的内心。他们想让别人倾听自己,想试着说出自己的生活,他们絮语不断,讲述着令人惊奇的真相或绝妙的直觉感受,但是看到其间重要意义和宝贵价值的人太少了。
这些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里度过的,在这里,年龄的差异造成了话语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等级制度和权力关系中又继续固化。于是,一方开始装聋,而另一方也就作哑了。
有时候,有些老师让我想起18世纪下半叶那些无聊的贵族,他们被奢侈、富裕、舒适和物质丰富的环境宠坏了,所以再意识不到事物的价值。比如,学生光芒四射的个性,他们的想法、敏锐性、创造力,他们说出的隐喻,他们的目光,甚至不起眼的手势,都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如此之多,如此丰富,许多人甚至无法区分它们,更不用说发挥它们的价值。
孩子们的知识灵感、创见、主意、智慧,特别是自由的思考源源不断,层出不穷,以至于多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太过习惯。甚至,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它们的干扰,我们常常压制、反对、否认和鄙夷这一切(有很多的成年人,当他们注意到这些孩子隐藏在内心的财富后,感到的却是害怕和渺小)。
处理好情绪意味着要考虑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情绪的重要性,承认它的存在。这就要求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这是开始聆听他人和周围世界必不可少的前提。懂得了解自己的内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我们身外的一切(那个不可或缺的外部世界),帮助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现在的自己,即将成为的自己,还有未来的自己——欣赏这个世界的价值。
同样地,以应有的目光审视世界也势必有助于深入了解自己,有助于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认识到生活就是一个十分脆弱、容易被打破,但又奇妙的平衡。这个平衡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未静止。日复一日,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都在维护着这个平衡。不管你是儿童、青少年、成人还是老人,都没有分别。
在青春期到来前的阶段,也就是我们开始变得独立、自主,迈向成年的这一时期,这种平衡开始塑造我们的人格。正是在这时,了解、探索我们(以及其他人)的情绪变得十分重要,并且不可回避。这是为了让我们避免成为一无所知的受害者,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心灵不至变得贫瘠、空虚。
对于不同种类的情绪,根据它们的强烈程度、重要性和深刻程度,我们可以将它们逐一分类。因此,我们才会有恐惧、快乐、愤怒等“基本情绪”2的说法,或是如爱、共情、变化感等复杂的“次级情绪”。因为这些情绪都会以强烈的方式出现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交生活中,所以我想在这本书中对各类情绪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呈现。尽管我的写作可能并不详尽,但它展示出了情绪极为丰富的一面,也展示出在为人父母和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考虑孩子们的情绪是多么的重要。
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丹尼尔·西格尔解释说,丰富而强烈的情绪生活会带来一种极大的幸福感,让我们能够运用一切所需的智慧,经营好我们在自身所处的世界中展开的生活。所以,我就来谈谈情绪的生活吧。我们需要帮助那些即将迈入青春期的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情绪,以免他们面对自己的情绪不知所措。
本书以一节“入门”课程作为第一堂课,解释如何通过倾听青少年和即将迈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对我们说的话,来面对、谈论情绪的话题。要真正做到倾听他人的声音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谈话双方是成年人和青春期的孩子,这件事就更加困难了。成年人的态度通常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摆动:一个极端下,他们只想被人倾听和服从,丝毫不愿意听听他面前的人想说些什么,他们甚至不认为这样年轻的一个人有什么可以值得一说;另一个极端下,他们自信懂得怎么和那些小孩子打交道,他们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心态沟通,假装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却忽略了无法逾越的年龄差距。正因如此,我才说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以避免进一步扩大鸿沟,或混淆两者必然不同的角色、经验和问题。
我要讲的第二堂课是关于快乐的,也就是幸福。从始至终,这都是我们一切行动和行为的最终目的。我想从这种情绪开始我们的旅行,向那些因职业或生活选择的缘故常常与儿童和青少年打交道的人致敬。快乐是这群人最大的特点:即使是生活中最渺小、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也能释放出无尽的快乐。我试着去理解那些男孩和女孩是如何看待快乐的,他们可能从来也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试着讲出他们是如何体会到快乐的:他们会不断地意识到,有一种力量他们凭借本能就能很好地掌握,并且能够就这一点表达出出人意料的思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体会到快乐。
对于接下来我将探讨的其他所有的情绪,我做了同样的事情:我找到工作中接触到的、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试着直接跟他们讨论某一种情绪。这些孩子们可能会惊讶地意识到,在这些方面,其实他们有很多话要说,甚至会说出一些十分动人的事情。
在第三堂课中,我们将探讨希望。它有点像一条能够把所有的情绪串联起来的红线,我说的是它对于人生的意义和重要性。虽然对于每个人来说,希望都是最重要和根本的,但看到青春期孩子与希望间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还是会令人讶异。这一课还会谈到青春期孩子与成年人之间艰难的关系,这些关系并不会催生希望,反而常常会让它枯萎,暴露出亲密关系中脆弱的一面。但在本课的最后,我也会邀请大家去经营希望所供予我们的生命力。
第四堂课的主题是好奇。这是希望带来的最自然的结果之一,也是在与外界维系健康互动的条件下,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必要的基本情绪。虽然,它有时会被认为是一个缺陷,也因此经常被扼杀,但事实上,正是这份能量驱动着我们去发现和研究。它是变化产生的基础。我和孩子们一起,从好与坏的角度分析了它的不同方面,放大了它的价值,但也没有忘记它的风险。我们发现了截然不同的证据,为此也陷入了未曾料到的思考中。
在第五堂课中,我们将讨论恐惧的各个侧面、它的不同形式以及引起恐惧的场合。实际上,好奇心本身就会导致我们陷入恐惧无法被抑制的情形。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提供了许多直接的证据,让我们能够了解恐惧的作用、多面性和不同侧面具有的等同的重要性,它的消极和积极的特点,以及成人和青少年感受到的恐惧有哪些差异。这是一种我们不可低估的情绪,处理起来并不容易。在生活中,所有的孩子都会有强烈的恐惧情绪,并表现出深入了解它的强烈渴望,就好像这是一种长大成人所必经的体验。
第六堂课是关于热情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恐惧的平衡面。在孩子们身上,你会看到热情带来的活力,但当它侵入每一寸空间时,你也会意识到它的危险。在通过一些例子说明这种情绪带来的风险之后,我们会探讨热情这种情绪中不可否认的积极能量,并一道揭示它不可忽视的脆弱性和强大性。
第七堂关于无聊的课,探讨的正是缺乏热情会导致什么。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感受,它能使我们丧失所有的活力,但也能刺激我们做出反应。孩子们发现了这种情绪中他们无法想象但令人着迷的神秘之处,并且明白需要跨越这道门槛,才能顺着它走向另一个在等待着他们的地方。
愤怒是第八堂课中要讨论的情绪:没有人能从中解脱出来,它的爆发总是充满了恐惧和焦虑。在将其与仇恨区分开来之后,这堂课将通过孩子们的直接经历和他们的反应来剖析愤怒的特征。这种情绪总有它的起因,只是人们不常去倾听或寻找它,从而错失了它最重要的一面——它传递着那些为它所苦的人发出的无声而痛苦的呼喊。
在第九堂课中,我谈到了改变的感觉,它恰恰回应了青春期和即将迈入青春期的孩子们体会到的愤怒。他们看到处于快速变化中的身体,感受着随之而来的好处与坏处。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感到迷茫或失控。身体把这种变化蛮横地强加给了头脑,命令它必须学会控制。孩子们知道愤怒情绪的重要性,但并不知道愤怒的出口在哪里。童年一去不返,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他们逐渐感受到一种以前难以想象的羞耻感,自己、他人和世界之间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听到他们的诉说,参与他们改变的过程,我们就能领会他们正在经历的,以及时常需要忍受着的变化是多么的严肃、令人苦恼。
在第十堂也是最后一堂课中,我会谈到一种特殊形式的爱,那就是共情。这是一种表示着一个人能够真正倾听他人的声音、分享他人真实的自我和生活的情绪。通过共情的方式,我们可以与他人达成一种我们称之为友谊的和谐状态,或者更广泛地说,一种真正的、可信的关系。事实上,通过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双向的联系,共情会让我们体会到被别人感同身受,也就是被人理解所带来的快乐。正是这种情绪使所有的情绪成为可能,它将种种情绪联系在一起,而不抹杀其中的差异,但是即使存在差异,也不再被视为是障碍或是权力的工具。共情是人际关系中善良和仁慈的基础,它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深深地感受到他人与自己同在的这份快乐。共情就是温和的解药,对抗着每一份令人绝望的孤独。
正如你所看到的,我希望你读这本书就像经历一段旅程,路上的每一站都是下一站的序曲,每堂课间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每堂课的内容也是在不断深化。当然,这并不妨碍你站在其他角度阅读这本书,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跳跃着翻看每一堂课,因为每堂课都是完全独立展开的主题。然而,我也相信,沿着我设计好的课堂顺序来阅读,你不仅能够看懂我偶尔在书中提及的涉及前文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发现我们的脚步始于快乐,而在最后一课的主题中又以很巧妙的方式再次回到了快乐上。这就像是你在一场旅行后——如果顺利的话——回到家中,因为所经历的新奇体验而感到心满意足,获益匪浅。
注:书中多次提及的所有女孩和男孩都是我的学生,我对他们的名字进行了化名处理。个别学生的名字我只略做处理,这样孩子们能知道哪个是自己,我希望他们也认识到,我和他们一起工作的时候,总是那么的轻松、愉快。当然,本书对他们的话语都是如实引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