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CEO自信品质培养:把自信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
自信是一种情感体验,对于孩子而言,从小就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评价系统,树立自信,会为他将来成功度过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成年人的拘谨都可以追溯到孩童时代,一个人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长大后的发展,因此要把自信的种子从小就种在孩子的心中。首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爱及权利,并鼓励他们去尝试,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注重加强抗压能力方面的训练。
1.培养自信品质,先要撒下自信的种子
小明(化名)是一名六年级学生,长期以来都缺乏自信。老师经常让学生一起登台展现自己,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小明每次都在舞台的一边使劲揉搓衣服下角,完全不知所措。小明对学习的态度也很不在乎,每天放学回家都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在父母的催促下才去打电话问同学作业的内容,课堂表现就更不用说了。小明的妈妈也试图改变孩子的这种状态,可怎么做都没有效果,担心是不是孩子精神上出了什么问题。无奈之下,小明的妈妈对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详细了解之后,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雅舒(化名)得知小明在小时候的表现还相对外向,是上学后逐步发生了变化,因此大致可以判断小明不自信的表现不是孩子先天气质类型的因素导致,很可能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于是,雅舒围绕改善亲子关系做了一段时间的疏导工作。
雅舒第一次见到小明,发现孩子看起来很温顺,戴着小黑框眼镜,头发柔顺,是那种“韩范儿”小少年的样子。在妈妈的引导下,小明很有礼貌地跟老师打了招呼,然后略带拘谨地坐在沙发上,双手叠在一起。很显然,孩子比较紧张。妈妈回避后,雅舒开始正式疏导,从业余爱好开始,孩子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小明整个人的状态也越来越放松。第一次疏导工作结束时,小明表示很舒服,脸上有了微笑。这样耐心而科学的疏导工作,雅舒前后做了10次,从第一次谈论业余爱好的话题开始,到跟孩子探讨关于批评的话题,再到男女同学的交往、学习上第一次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内心对于数学课和英语课的困惑与厌烦、借助遗忘曲线讲解学习问题、性格的变化、开始在数学课和英语课上抢答问题、考试时不再紧张,等等,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整个过程中,雅舒都保持着跟小明父母的密切沟通,并就他们跟孩子的相处方式进行了指导。小明的父母都很开明,而且因为孩子实实在在地变化着,所以都特别配合指导。10次疏导工作结束后,小明已然有了很大变化,成为一个略带调皮、自信而又灿烂的小少年。后续的效果也不错,小明的自信品质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
在这个故事中,心理咨询师抓住亲子关系这个核心,通过疏导加以改善,这是小明能够改变并长久保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小明的父母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也是值得很多父母学习的。有些孩子的父母在与老师沟通时不够配合,这其实不只是心态问题,也是方法问题,更是认识上的问题。家长要学习并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要,以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这对孩子建立自信心非常重要。
孩子不自信的根源在家长身上。比如,家长的过高要求及攀比心理会阻碍孩子自信心的获得;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会影响自信心的发展;不良的家庭氛围压抑孩子自信心成长;家长的全权代劳间接磨掉了孩子的自信心;破坏式语言如“你简直是废物”“闭嘴,少说废话”“你又错了,真是无药可救”等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
人们常说:自信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品质,就要注重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与爱,尊重孩子应有的权利,并鼓励孩子去尝试。只有在孩子的心中撒下自信的种子,才能让孩子真正自信。
(1)给孩子足够的关注,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重视
关键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地点,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注。比如在家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保持与孩子眼睛平行地交流,这就等于在清楚地告诉他,你在认真关注他。陪伴和关注孩子,是使孩子建立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式。
高质量的陪伴和关注,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没有足够的重视,直到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自信。其实没有人天生自卑,那些不自信的人也并非一开始就不自信,多数是由于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评价,或是对自己逐渐失去信心。因此,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和行为,发现有什么异常的时候,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比如,换一个角度,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及时鼓励孩子,使他们充满自信心等。
(2)无条件地给予爱,是培育孩子自信心的最佳土壤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不管长相如何、健康与否,父母都会爱他,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佳土壤。作为父母,应该把爱慷慨地给予孩子,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爱他。无条件的爱方能增强一个孩子的自信心。
当你仅仅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接受他的时候,孩子得益最大。所以慷慨地给予孩子爱,给孩子大量的拥抱、亲吻,轻拍孩子的肩膀,同时告诉他:“我爱你,不论你是谁,或者你做了什么。”让孩子感受到你有多么爱他。当不得不纠正孩子的错误时,也要很清楚地让孩子知道,不是因为他,而是他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不能说:“你是个淘气的孩子!为什么你不能做得好一些呢?”而应该说:“推倒小朋友是不好的,会造成伤害,以后不要推别人了。”
(3)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让他赢得建立自信心的机会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选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课。父母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父母要适当引导,但更多的则应扮演评估或建议的角色。
让孩子自己选择时,最好让他在两种选择中做出决定。比如,穿什么衣服,用什么画笔;带孩子出游时,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购买衣物,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和款式;逐渐让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钱,让他当家等。因为如果不加限制,孩子往往会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选择。在自己的判断得到肯定时,孩子的自我评价也会大大提高。孩子在一次次为自己做主的同时,也一次次赢得建立自信心的机会。选择训练见成效时,孩子就能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是自信地进行选择。
(4)鼓励尝试,支持孩子健康安全的冒险行为
父母总是“爱子心切”,为孩子做各种事情,剥夺了孩子自学的机会。很多事情都是为孩子安排好的,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放纵和溺爱孩子,会使孩子更加依赖父母,缺乏锻炼的机会,从而失去自信心。因此,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在安全状态下探索新鲜事物,尝试各种体验。尽管这些冒险行为会有多次失败,但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面对孩子的失败,父母如果能在自己“保护”的愿望和孩子“冒险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会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意识。
信任孩子是鼓励尝试的一种体现,有助于孩子自主独立。父母应该充分信任孩子,让他多去尝试、探索,站在远处关注孩子成长。不少家长在孩子到达青少年时期,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一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对孩子不信任,不敢让孩子去尝试,以至于在别人的孩子面前显得缩手缩脚,不敢有更多的举动。这是不敢放手、管得太死的结果。
鼓励尝试,就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让他去成长、去独立,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否则他会有压力,也容易培养出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忽视”,让他独立去适应新的变化,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当然,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要适当地给予帮助,但不是代替孩子去做。
2.培养自信心,应从小时候开始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自信心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就中会发挥显著而积极的作用。这种心理品质应该从小培养,从家庭起步。
晨晨(化名)是一个4岁的男孩。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跟别人说话或者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晨晨总是看着别的地方,不愿意看着对方。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行为。为了培养晨晨的自信心,晨晨的妈妈提醒他,在与他人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和鼻子的三角区是一种基本的尊重。妈妈说:“晨晨,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脸,听你说话的人会觉得你很认真。如果你看着其他地方,会让人觉得你不想和他说话。现在我正在和你说话,你试着看着我。”晨晨点了点头,并看着妈妈的眼睛。经过不断示范,晨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开始会看看对方的眼睛,但只看了两眼就又看向别的地方了。
晨晨的妈妈开始带他做一些比较容易的事情,以进一步培养他的自信心。比如体育运动,每天在社区的小花园里跑一圈,最后加到两圈,在达到终点体会到成就感的时候,及时给予他肯定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受到自己能做到。妈妈还鼓励晨晨自己穿衣服,自己用筷子吃饭。这时,晨晨说话的时候基本可以看着对方,中间偶尔也会把眼神飘向别处,但总体改善了很多。妈妈继续努力,比如带他到人多的地方,比如学校小区食堂、运动场等,会及时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让他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做到,增强他的自信心。一段时间后,晨晨已经可以大大方方地看着别人说话或者听别人说话了,基本上解决了说话不敢直视对方的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晨晨妈妈采用的是陪伴和鼓励的方式,能够在问题发生的当下帮助到孩子,但是没有持续的作用。妈妈过多地给予了帮助,所以不能帮晨晨建立持续的自信心。如果除了陪伴和鼓励,再学会让孩子自主地去解决问题,那么效果就会更好。事实上,当一个孩子能够在没有旁人的帮助下自己解决一个问题时,获得的成就感才是孩子形成自信心的内动力。对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给孩子反馈,说明这件事情父母也没有办法,建议孩子自己去解决一下。比如可以这样说:“这件事情需要你自己来想办法了,等你弄会了,来教给我吧!”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有自信心的孩子才能有未来,因此父母要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为孩子确定合适的目标,同时要加强与学校合作,家校相互配合,一起努力,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心、有坚强毅力和足够勇气的人,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迎接各种挑战。
(1)相信孩子:孩子发展潜力巨大,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
很多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什么也做不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父母的这种认识和理解将会影响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发展。事实上,孩子发展潜力巨大,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所以,作为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应该相信,孩子虽然小,但有很大的学习和发展潜力,这已经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相信孩子潜力巨大的父母,一般都能更自由地培养孩子。比如经常对孩子说:“孩子,你能做到的!”孩子都是根据别人的意见来认识自己的,只要父母认为自己能做到,就会有自信心,从而主动练习和动脑,敢于探索和尝试,实现快速发展。
父母还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父母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保持积极的态度,支持和鼓励孩子,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对自己的发展过程充满信心。
信任孩子潜力巨大,信任孩子积极向上,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使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适时给予表扬,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
(2)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适当赞赏
父母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他便会自信。事实上,孩子每天都在变化,都在进步,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并给予适当的赞赏和鼓励。
父母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好孩子的心理特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谈到儿童的心理特点时指出,儿童喜欢成功和表扬。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喜欢给父母看他的“作品”,希望得到表扬。在四年级和五年级,这种心理会更强。父母应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无论孩子做什么,只要去做了,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使孩子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鼓励孩子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因为孩子是在错误和失败中学习的。因此,只要孩子努力付出了,家长就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缺点。不要总是看孩子做得不好或不够好,如果家长总是在否定和批评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他们对自己喜欢的领域非常投入和自信。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是孩子自信和不断进步的源泉。千万不要一直谈论孩子的缺点,把缺点挂在嘴上,这会让孩子自卑。
(3)对孩子发展所确立的标准要适中,不能要求过高
如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普遍很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有超出孩子身心特点的期望。父母要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确立适应孩子发展的标准,不能主观上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果孩子达不到标准,反复失败,就会产生挫败感,积累“我做不到”“我不行”等消极情绪,最终导致自信心的丧失。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想一步到位,这也是不现实的。父母渴望成功,但不能忽略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而曲折的过程。例如,当要求两三岁的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经常会把食物撒得到处都是。这时,父母不仅不该责怪孩子,还应该鼓励孩子说:“宝宝真能干,可以自己吃饭!”同时,要有耐心,教他如何吃得更好。我们应该知道,孩子做事的时候永远是从不会到会,从勉强做到做得好,这是发展的规律。过高、过急的要求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还有一些期待孩子成功的父母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好,习惯于做横向比较,却很少教导孩子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进步的地方在哪里,也没有教导孩子如何“向内看”,看到自己的力量。例如,一些父母去学校看孩子的活动,每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看,某某唱得比你好!”“某某画得比你好多了!”其实,每一个孩子在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孩子越小,这种个体差异就越大,并且每个孩子在发展中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孩子相信自己是独特的,他才可能创造出自己所独有的价值!而把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既不科学,也很虚荣,更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没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
父母在孩子每个阶段都会抱有不同的期望,这其实也是帮助孩子确立适合他自己的目标。但如果家长期望过高,设定的目标超出了孩子能达到的极限,他们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自信心。也不应该把目标定得太低,否则孩子很容易达到目标,就可能变得骄傲甚至轻率。
(4)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家校配合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是必不可少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特别对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更需要家校相互配合,协同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萌萌(化名)是个自卑的男孩,他认为自己很蠢,因为其他学生可以在一节课上背诵一篇课文,但他不能,每次考试成绩也总是在70分左右。刚上初一的时候,妈妈带着萌萌去学校报到,并向班主任和其他老师详细介绍了萌萌的情况,希望他们多关注萌萌,萌萌进步时多表扬、多鼓励、多称赞他的优点,并及时告诉她萌萌在学校的情况。老师们接受了萌萌妈妈的叮嘱。在课堂上,老师不断给萌萌表现的机会,并在萌萌回答问题后当场表扬他。慢慢地,萌萌开始变得活泼开朗,成绩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有一次,班上组织作文比赛,其他同学积极参加,但萌萌没有报名。于是,老师打电话告诉萌萌的妈妈。晚饭后,妈妈对萌萌说:“儿子,我今天在路上遇到了你的同学,听说你们班要举行作文比赛,是吗?”萌萌点点头。妈妈接着说:“你要争取这么好的机会。”萌萌说:“可是我的作文不好,报名后我不会得奖。”看到萌萌很消极,妈妈摸着他的头说:“儿子,妈妈希望你参加学校或班级举办的活动,不是为了让你领奖,而是希望你在活动中成长,让妈妈和老师更喜欢你。”萌萌听了妈妈的鼓励,点头说:“好的,妈妈,我明天就报名。”
第二天早上,妈妈打电话给老师,告诉老师萌萌已经同意报名参加比赛了。一周后,作文比赛的结果出来了。尽管萌萌没有获得前三名,但老师还是给了他一个“优秀奖”。他的作文《妈妈也是我的好老师》在班上被老师读了一遍,并鼓励同学们学习萌萌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萌萌自豪地笑了。
在妈妈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萌萌终于走出了自卑的阴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发现孩子自卑后,父母应以平和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安慰孩子,帮助孩子总结经验,重整旗鼓,并争取得到老师的积极配合,对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3.训练抗压能力,培养自信自强的性格
晓晓(化名)是一个从小学到初中都很优秀的女孩。小学时,全优生证书、优秀毕业生证书、钢琴九级证书、书法五级证书等各类证书频频给父母带来惊喜。初中时,老师非常认可晓晓的表现,并在众多优秀学生中选她为“三好学生”,中考时她的成绩也十分优秀。高中时,晓晓享受了三年的免学费待遇,也得到了同学家长的羡慕,这让她父母感到,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儿是上天的恩赐,沉浸在鲜花和掌声中的父母却忽视了晓晓的心理健康。事实上,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的晓晓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她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否则就对不起那些赞美自己的人。
晓晓抗压能力低,表面上看是来自老师和父母的过高期望,其实最大的压力可能来自她自己,即完美主义的压力,所以她输不起。
事实上,没有人不是从挫折和失败中成长起来的,但现在的孩子很难获得失败的机会。因为父母总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尽一切可能帮助孩子“避免走弯路”。过度的关心和放纵导致了孩子的依附心理和不成熟。父母应该知道,经历失败是孩子成长和成熟的必要过程。帮助孩子避免失败的痛苦,不仅剥夺了他们宝贵的成长机会,也剥夺了他们自己克服逆境的意识和信心。因此,家长需要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强能力。这样,当父母有一天不能陪伴孩子时,孩子不仅可以为自己负责,还可以承担来自家庭、工作和社会的责任。
(1)帮孩子树立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现实中,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觉得有趣,容易被周边的人讨厌,并且经常给别人添麻烦,但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给别人带来困扰,被同伴排斥。因为意志力薄弱,所以没有目标,即使有也会很容易放弃,到最后会因为没事可做而感到无聊。事实说明,没有目标,就没有奔头。
帮助孩子设定目标,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有的家长认为不应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孩子晚几天认字,那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现在不优秀,将来也不会有伟大的成就。事实上,人生不止一条起跑线,任何时候人生都有不同的起跑点。
在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之后,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目标不能定得太高,这样孩子才能实现。如果家长要给正常的孩子制定一个非同寻常的标准,等于是在揠苗助长。孩子达不到这样的高目标,就很容易放弃,从而慢慢失去自信心。根据孩子的能力设定目标,孩子就不会再对目标感到厌烦,可以围绕目标自信地做应该做的事情。同时,目标要具体,内容要少,不要一下子定得太高,否则会很难树立自信心。需要强调的是,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目标,父母都应该及时予以肯定,这样孩子就会增加一分自信,增加一点自强精神。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品质
有些父母认为在生活中为孩子服务,让孩子把时间花在学习上是好事。这样一来,孩子将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依赖是自强的敌人,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摆脱依赖,在生活中学会自信自强。
要让孩子自信自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要解决的每一件事做起。比如,可以组织孩子开展自助服务和集体服务的劳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孩子行为的坚持性、克服困难的能力、耐心等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磨炼出更高层次的意志和独立的性格。也可以让孩子承担部分家庭责任,对孩子的事情不要包办代替。做家务可以从很多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收拾行李,整理房间。一些关于孩子和家庭的事情应该得到孩子的同意,而不是任由父母安排,同时也要注意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因为孩子都渴望像父母一样处理自己的事情。
个人素质的培养、意志的锻炼,不是靠某一件事情突击完成的,而是靠日常生活的积累。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房间、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参加团体活动时,他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也可以得到加强。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品质。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人生
孩子的成长必须经过各种考验,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不丧气,总结教训,振奋精神,以极大的勇气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当然,这些道理,需要父母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话来解释,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去消化、摸索和成长。
在应对挫折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挫折时,必须向挫折学习,要吸取教训,改正缺点,弥补不足,增强自信,才能取得成功。这些道理,家长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渗透。另外,当孩子感到挫折时,父母不应责骂孩子,而应帮助孩子认识到困难不是绝境,让孩子在不快乐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帮助孩子看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挫折对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孩子对挫折的态度,而好的态度取决于父母的精心训练。父母可以尝试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比如给孩子讲名人成功之前的挫折或自己小时候的挫折故事,让孩子明白人生中任何时候都可能遇到挫折,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成功;二是适当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经历挫折;三是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挫折,比如鼓励自我和调整目标;四是给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自信;五是当孩子无法面对挫折时,家长用乐观情绪感染孩子,让孩子了解挫折与成功的关系。遇到挫折时不一定失败,没有挫折也不一定成功,关键是对挫折的态度。
困难和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大学,不经历困难和挫折就尝不到成功的喜悦。良好的承受能力、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和不屈服于挫折的精神是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品质。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抗挫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过分放纵,对孩子百依百顺,只会让孩子一次次失去自主成长的机会,使孩子缺乏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勇气。往后一旦遭受挫折,他们就会不知所措,难以恢复。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是在少时经历挫折并不断地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
困难和挫折本身不是好事,但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帮助孩子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挫折作为未来进步的动力。面对挫折,如果父母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他们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逐渐成熟。
(4)让孩子学会承受来自同伴的压力
长久以来,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误导。其实,如果孩子的同伴能够客观、符合逻辑地分析事物,我们就不用担心孩子会被同伴误导。当孩子因为来自同伴的压力而感到恐惧的时候,身为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有尝试的价值,并不是每件事都对我们有好处。但是,你要记住,如果一件事情是美好的、正确的,那你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要因为别人的眼光而畏缩不前;如果是不好的、错误的,那你也不需要为了别人去尝试。
孩子面对来自同伴的压力时,父母要教会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辨别对错,并坚持自己认定的对错。如果在某一天有同伴提出一起来做某件事时,孩子应该具有辨别的眼睛和说“不”的勇气与能力。同时,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领导意识,团结同伴同学、善于分享、自觉分担家长及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等。这样的抗压训练,对孩子建立自信心大有裨益。
(5)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帮助孩子达到成功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给他提供展示力量的机会,只有展现自我,才能获得成功感,增强自尊和自信,抗压能力也将逐步提高。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并让他展示出来,如整理衣服、看到别人就问好、手工有创意、会讲小故事、遵守纪律,等等。当孩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秀技能时,会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也受到同龄人的喜爱。而孩子自己也将更有信心,今后继续努力,不断取得成绩,不断证明自己的实力,不断增强自信心。
用过去的成功经验鼓励孩子也能提高抗压能力。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成功的经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孩子面临新的挑战时,父母可以帮助他回忆过去类似活动的成功经验,离当前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激励作用就越大。此外,为了鼓励孩子获得了成功经验,可以给孩子奖励,比如给他一本新书、带他去看电影或带他去公园游玩等。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动机。无论有多少问题,他都渴望成功,希望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父母应该有明确的责任和任务来帮助孩子取得成功,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的内容要求、考察方法等。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心理动力是自信,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如果孩子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父母越责怪他,他就越不自信。在这一点上,所有施教者都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寻找孩子的缺点转变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消极评价转变为积极评价,从责备转变为激励。一句话,成功在于积少成多,从小到大,孩子会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培养出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