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研究人员:
约翰·B.华生
罗莎莉·雷纳
研究领域:
行为学
实验结论:
所有个体的行为差异都是来源于不同的条件操控与学习经验
小艾伯特怎么了?
对人类经典条件反射的探究
艾伯特·B,即人们口中的“小艾伯特”,是一个性格温和、快乐、健康的婴儿,他9个月大,重21磅(9.45千克),几乎一生都住在医院里,他的母亲是该院的一位乳母。
1919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他的研究生罗莎莉·雷纳开始着手探究人类是否也会像巴甫洛夫的狗那样,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华生假设婴儿对大分贝噪声的恐惧就像狗分泌唾液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反应。因此,他按照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推测,与噪声不相关的其他对象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引起婴儿的恐惧。
华生和雷纳选择了小艾伯特作为他们的被试。起初,他们拿给小艾伯特一只活的白鼠,然后又拿来了兔子、狗和猴子,以及其他各种东西。在这个阶段,小艾伯特似乎想要掌控它们,但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的情绪,也没有哭。
接下来,华生和雷纳在小艾伯特的脑袋后面用锤子击打钢棒,制造出响亮并吓人的噪声。他们在笔记中记录道:
“婴儿开始激动,一瞬间屏住呼吸,用特别的方式抬起手臂。第二次刺激时,同样的情况发生了,另外婴儿还瘪了瘪嘴,嘴唇微微颤抖。第三次刺激时,婴儿突然爆发大哭。第一次,实验室中的情绪情境让艾伯特感到恐惧并哭出声来。”
经典条件反射
-
他们接下来探究的是,可否通过在视觉呈现的同时击打钢棒来让小艾伯特对动物,特别是白鼠,形成恐惧的条件反射,以及这种由条件反射建立的恐惧能否转移到其他的动物身上。
建立条件情感反射的过程如下:
1.实验人员将白鼠从篮子里拿出来后,立即呈现给小艾伯特。他开始用左手触碰白鼠。就在手碰到动物的那一刻,钢棒立刻在他脑后敲响。婴儿猛地跳起来,向前摔倒,脸埋进了床垫里,但他没有哭。
2.在小艾伯特的右手碰到白鼠的一刻,钢棒再次敲响。他再次跳起来,向前倒下,并开始呜咽。
实验人员重复了三次,即把白鼠拿给艾伯特并敲击钢棒。这时,小艾伯特只看到白鼠也会开始呜咽。然后他们又用白鼠和噪声对小艾伯特进行了两次刺激,最后,“只要白鼠一出现,婴儿就开始哭。他几乎立刻就……开始爬得飞快,以至于在他爬到桌子边缘时我们差点没能拉住他”。就像这样,对噪声的自然反应变成了对白鼠的条件反射。
反应的扩大
-
几天后,小艾伯特仍然害怕白鼠,但他在其他情况下看起来是愉悦的,脸上也有笑容,基于这一发现,华生和雷纳想知道小艾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是否会转移到其他毛茸茸的动物身上,于是他们开始将兔子拿给他。小艾伯特尽可能躲得远远的,泪水夺眶而出。看到狗时稍微好一点,但他依然会呜咽,甚至会被棉花团吓到。
研究人员继续用白鼠和狗对小艾伯特进行条件刺激——一旦动物靠近他,实验人员就敲打钢棒。一个月之后,小艾伯特继续对白鼠和兔子表现出痛苦的反应,面对狗时也有不适。
该实验在当时极富争议,并因为结论的有效性和伦理问题遭受了大量批判。毋庸置疑,这样的实验在今天是被禁止的,并且,也有人对小艾伯特母亲当时是否对实验给予正式同意提出了怀疑。在大胆冒险的背后,华生对被质疑的伦理问题记了一小笔:“最初尝试时,我们十分犹豫……我们对实验过程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很快,他就从“一旦儿童离开了托儿所的温室回到困苦混乱的家庭环境中,这样的联结一样会出现”的观念中得到了“安慰”。
华生还记录道,他曾经想过做“分离”或脱敏的尝试——即去除条件情绪反射——但在这之前,小艾伯特就被从医院中带走了。
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尝试联系当年的那个小艾伯特,所以我们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上述条件反射一直在持续(也没有证据证明它仍然存在着)。艾伯特·巴杰曾是可能性最大的一个候选人,然而在他于1987年去世之前,并没有任何人联系到他。
但他的侄女说,他一直都很讨厌狗。